潼关外。
清军阵中。
一名传令兵打马而来,看其背上插着的三根旌旗,无人胆敢阻拦,纷纷让行。
“报,睿亲王令。”
来到阿济格面前,传令兵出声高呼。
“讲。”
“睿亲王令,让您务必在一个月内攻破潼关。”
说完,传令兵离开,阿济格则是眉头紧皱,他看着那如同天堑一般的关隘,沉默许久,这才说道:“苏拜那边还没消息吗?”
“没有,要不我让人传令,让苏拜回来?”
说话的是阿济格护军统领博洛。
阿济格听了,却是摇了摇头,开口说道:“不用,就潼关天堑,有再多兵力也施展不开,我军现在人数是够了,我只是担心他们的安危。”
“主子,您是担心姜建勋?”
说到姜建勋,博洛眉宇间夹杂着一丝愤怒和忧虑。
姜建勋阵斩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消息已经传开,刚传来的时候,所有人还不信,都认为是谣言,但渐渐的消息汇总,听上去越来越真实,他们不得不信。
最主要的是,他们得到了北京方向确切消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确是死了。
“没错,密探传来消息,说姜建勋在大同城杀士绅,办商会,我担心他会腾出手来,去驰援那支顺军。”
阿济格眼眸深邃看向大同城方向,仿佛想要以此来洞悉一丝姜建勋的下一步动作。
“要不派人去接应一下?”
博洛提议道。
“不用,我怕吴三桂那边有别的心思,这里人少了,怕是会压不住吴三桂的关宁军。”
阿济格的担心并非多余的,固山额真叶臣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被杀这事,多多少少会动摇军心,说不定会让关宁军生出他建奴已经虚弱的想法,届时如果关宁军反正,而他手上又没有强大的武力直接镇压,那他大清鲸吞这北国江山的意图就会宣告破产,这是他和大清都不能接受的。
“这样说来,我看关宁军这段时日作战的确有点消极,如果不是大顺军一直在撤退,怕是我们还要晚几日到这潼关脚下。”
听了阿济格的话,博洛回想一下,还真有点征兆。
“主子,要不我们先下手,把吴三桂给。”
后面的话博洛没说,只是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
“不行,吴三桂生性多疑,特别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做出任何刺激性的举动,都有可能让他产生不好的联想。”
“那该怎么办?”
“什么都不做,按照我二弟的命令,攻打潼关。”
说罢,阿济格眼眸深邃,继续说道:“传我命令,把我们抓的壮丁拉去填壕,同时传令给吴三桂,让他率部攻城。”
“是。”
传令兵领命下去。
很快,消息传达到吴三桂这里。
待到传令兵离开,吴三桂身旁一众将校开始议论纷纷。
“这才刚到就发起进攻,他阿济格怎么不自己不去?”
“就是,这一路下来,有几场仗是他满洲人打的?几乎都是我关宁军打的,现在连休息都不让休息,委实有点过分。”
“哼,我看他们满洲人也不怎么样,说不定厉害的就那么几个,不然姜瓖和他那儿子怎么可能杀的了叶臣和济尔哈朗?”
…………。
一众将校议论纷纷,忽然有人来了一句:“将军,要不我们找机会试试他满洲军的成色,万一他们只是银样镴枪头,我们也好早做打算。”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下来,静静的看着吴三桂。
吴三桂见状,眉头微皱,此刻他有点犹疑不定,按照他的了解,满洲兵不应该拉跨才对,不然他关宁军被这样的军队驱使,被这样的军队打败,不成了个笑话?
可是,姜瓖的情况他是再清楚不过的,可以这样说,凭借姜瓖的实力,面对他认知中的满洲兵,别说杀济尔哈朗,就是杀那固山额真叶臣都是不可能的。
但姜瓖都做到了。
“怎么试?”
吴三桂沉默许久,突然紧了紧那握刀的手,开口说道。
听了这话,他手下的一众将校有的皱眉,有的露出笑容,但不管是谁,都是静静的听着,没有说话。
只听那刚才表示要试试满洲兵成色的将校听闻,心中一喜,开口说道:“我们今夜让一些士兵……。”
那将校将计划细细说完,吴三桂听了,面色古怪的看着那人,良久过后才开口道:“童同知,你的计划…,万一那满洲兵并非你我所想,我们又该当如何?”
吴三桂口中的童同知名叫童达行,原身份是前明辽东军“监纪同知”,就是类似军需或监察官之类的身份。
吴三桂困守山海关时,是他提出“借清兵复仇”策略,当然,他的想法并非是现在这样投降满洲,而是脱困后去到南国,拥立新皇,和满洲人南北分治。
童达行听了吴三桂的话,开口说道:“将军,不行我们就去南国,南国加封您为蓟国公的诏书,您不是已经收到了?只要我们去到南国,以将军您手下的关宁军,南明皇帝定然倚重,届时位极人臣,就是封王也不是不可能。”
听了这话,吴三桂沉默下来,显然,他已经心动了,只是碍于很多事情,迟迟做不了决定。
没办法,这么多年被满洲大兵支配的恐惧,是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消弭的,这个计划太过粗糙,可以这样说,如果满洲兵和他认知中一样拥有强大的武力,那他关宁军定然会损失惨重。
良久过后,吴三桂看向其他将校,问道:“你们呢?是何想法?”
一众将校听闻,面面相觑一下,随即齐声说道,“但凭将军吩咐。”
听闻这话,吴三桂再度沉默下来。
再过去了许久,直到中军传来进军的号鼓,吴三桂这才反应过来,说道:“此事容我想想,现在还是执行命令吧。”
说完,吴三桂开始下令攻城。
当然,这第一轮攻城的可不是他关宁军,而是那些明、顺两军降卒。
同一时间,在潼关城头,李自成没想到清军会这么急着攻城,他看着城外那乌泱泱的百姓扛着东西朝这边走来,眼眸微眯,随即想也没想就下了城墙。
而大战前的紧张气氛开始在这潼关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