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贪治明 第44章 边粮事,政治事。

作者:狗大狗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8 19:40:17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古时说请,最少得提前两天,才能叫邀请。

所以,在李斌写完请帖,并将请帖差人送去两个同乡会馆后,便多多少少有了点无事可做之感。

闲来无事,李斌去翻阅起了耗羡银动支记录。

作为一种常年处于时下律法灰色地带的地方财政收入项目,湖广司管理起耗羡银来,也宛如隔靴捞痒一般,不能说毫无作用,那也是一点作用都起不到。

比如,李斌的老家,湖广汉阳。

在汉阳府上报到湖广司的记录中,该府征收的耗羡银,常年都维持在粮耗20%、火耗20%这个区间内。但李斌却清晰的记得,从小,自家大哥、老爹,在帮林府送粮去县里常平仓交税时。

就是不看那“淋尖踢斛”等,收税徭役的盘剥,就这当地县府规定的耗羡,也明显与上呈户部的记录对不上号。

火耗,李斌了解得不多。一来,那会李斌年幼,钱钞一事,大人总是不让小孩插手的;二来,那会的李家,作为仅比贱籍、流民好上一级的佃农,他们纳税时,也多以粮、桑为主,基本交不了什么银钞税。

那就说粮耗,因粮食运输、储存时的损耗率较白银更高的缘故。各地官府在收粮耗时,普遍都在30%以上,实际更是可能高达50%。

也只有到50%这个数字区间,才和李斌记忆中,自家曾经纳税时,所缴纳的份额趋近。

所以,汉阳府的这个记录,就很有问题了!

表面上看,他汉阳府近些年,粮耗一直收得不高。而仅凭较低的粮耗,就能维持衙门运转,这不显得知府老爷管理水平超绝嘛。同时,还能说,这位知府老爷,体恤民生,不欲加压于民。

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实则全是狗屁。

“李大人,左堂大人叫您去一下退思堂。”

就在李斌看着湖广的耗羡银动支记录,琢磨着以后要不要参这个汉阳知府一本,也算是为家乡父老做做贡献时。一书吏的到来,打断了李斌的思绪。

“好,我这就过去。”

回了那书吏一句,李斌带着些好奇,重新回到秦金的班房。

“汉阳来了,广邀乡贤的帖子,都送出了吧?来,坐下说话吧。”

“是,回左堂,请帖都已差人送去会馆。相信他们见了您的名帖后,定会及时帮晚生将请帖送至各位乡贤的府上。”

李斌一边回话,一边坐下。自上午两人达成了“默契”后,再相处时,本就不多的客套,更没有必要过多施展。

事实证明,李斌的感觉没错。

见到李斌大大咧咧地落座,秦金不仅没有不喜,他亦是没有跟李斌扯虚话的想法,直言道:

“汉阳可还记得那蓟州巡按的题本?刚刚宫里将我,还有兵部职方、武库,以及后军都督府的人,都叫了去,商议了一下这边军支粮,易发逃逸之事。”

“可是今上不舍那额外的开支?”

李斌端着一书吏送来的茶水,头也不抬地反问了一句。

此时,秦侍郎提出的问题,在李斌看来,简直不叫什么问题。

事关边防、国防,这不用说的,首先肯定得解决兵士逃逸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解法无非是不给他们逃跑的空间。至于彻底消弭他们逃跑的想法...

那还是算了吧,人人都嫌弃“治标不治本”,可治本,又哪是那么好治的?

这里面涉及到士兵待遇提升、社会观念转变、舆论导向控制、荣誉感塑造等等,无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为。在兜里没那个钱,手上没那个权的时候,这种问题,李斌可不敢轻易乱动。

一旦动了,轻则自己人亡政息;重则,便是社会动荡。

那么单说“治标”,这治标就是李斌刚刚想的,无非是把士兵们逃逸的空间给堵上。客观存在的路途遥远,谁都变不了,那能变的,也只有将平价粮,送到士兵们的手上。

而想要将粮价维持平价,这多出来的运输成本,便需要朝廷额外支出。

无论是提升边军士兵俸银的折色比例,对冲掉运输成本导致的粮价上涨;还是由官府直接承担运输成本,如组织徭役,运粮赴关等。

“汉阳说话,倒是真不留情面。”

秦金笑骂一句,也不多说。

既然李斌能看出问题卡在了哪里,他自然也能看出,自己找他询问的目的。

“秦左堂莫怪晚生说话直,若各方都不愿割舍那些利益,此事便无解。如晚生所料不差,此事的另一解法:令山东司修改开中细则,在蓟州盐引发放中,新增一道边军实收粮数多寡的堪合,然后令那盐商以此堪合,在蓟州取引。”

“这法子不花朝廷一分一厘,晚生不信左堂想不到,但如今左堂大人却寻来晚生问边粮事。这不恰好说明,除了今上,亦有人不舍钱利乎?”

李斌这次所说的法子,便是该问题的另一解法:通过行政令的强制力,将运输成本转嫁到运粮赴边的商人头上。

真要这么做,后患肯定也是有的。

毕竟,商人们,也不愿意凭白拉高自己的成本,摊薄自家的利润。

若是用了这个法子,李斌基本可以确定,盐价要涨。

但在其引发后续波动前,这一政策便极难推行。

原因也很简单,真正有能量将大批粮食运往边关的商人,哪有简单之辈?

要不就是亲族中有人在朝为官,要么就是早已捆绑成利益团体。以如今的情况看,运粮赴边的大商贾,以晋商为主。

这批人,地理上更靠近边境,运粮成本最低。虽然本地不怎么产粮,但他们完全可以和产粮区的浙商合作,将浙商运到山西的粮,运往边境,然后拿盐引找徽商买盐,在山陕及京畿地区进行贩卖。

要是朝廷强令,晋商必须将粮食运到边城的关口上才能给引,那么这些晋商要保持自己的利润,便要么在销售端提高盐的售价,要么就只能回头,倒逼供应商降价。

如此一来,便会形成连锁反应。

仅仅是想要改动开中的一个取引方式,就可能激起晋商、浙商、徽商等各大利益集团的共同反对。

所以,这一解决方案,李斌从一开始就没提过。

甚至,李斌也不觉得秦金会傻到,在嘉靖帝面前提出这么一个方法。

以大明皇室的抠搜性格,但凡秦金提了,嘉靖肯定高兴鼓掌。

但嘉靖乐了,秦金可就得成靶子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