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或许没有“意识形态”、“阶级意识”等等词藻。
但没有这个名,并不代表它没有这个实,不是吗?
虽然这个身份上的问题,在李斌看来有些迂腐和落后,但只要想想,哪怕是到了未来二十一世纪,都少不了诸如酒桌劝酒等职场pua的存在。
想要在此时,以一己之力去挑战这个所有食利者都认同的游戏规则,那绝对是痴心妄想的事情。
迎着张百户为难的眼神,李斌迅速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
将那一丝因对这个世道、对这个所谓礼法束缚的不满压住,然后在所有人的目光注视下,露出一副恭谨地表情,看向湖广司的罗主事。
顺着李斌的目光,锦衣卫的张瑾、留守右卫的元百户等人,也看向了罗洪载。
要不说,锦衣卫的脑子转得快呢!
在李斌将目光投向罗洪载的第一时间,张瑾便明白了李斌的态度和意思。内心里,甚至生出了一丝对李斌的感激,感激这位年轻的观政进士,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给自己留了最后一点颜面。
“罪将锦衣百户张瑾,今纵兵惊扰西仓重地,罪该万死。一应责罚,由罪将一人担之,还望大人莫要为难我其他弟兄。”
张瑾跪在地上的身体微微膝行转向,待到面对罗洪载时,这才朗声大喝。
这里,又是张瑾机灵的地方:直接将纵兵劫掠,说成了“惊扰”。
若是惊扰,说白了,搁后世也就是一个扰乱公共秩序,撑死一个行政处罚。要是劫掠,按大明律,若白昼抢粮,杖一百,徒三年。夜间或持械者,更是上升为斩刑。
当然,即便是惊扰仓场,若是真按大明律判,那处罚也不会太轻。最次也是杖六十,并附送枷号一个月,同时因大运西仓乃是京仓的缘故,这一判罚通常还要加重。
不过,无论这些锦衣卫们会有什么下场,都与李斌无关。
这一来,便是刚刚提到的身份问题,李斌如今的身份没有在这种事务上开口的权力;二来,李斌的目的是保粮,如今,目的已经达到,李斌自然也不想多事。
趁着大运西仓还未开启,放粮还未恢复的功夫,李斌在元百户的默许下,点了留守右卫的十多名军卒,开始检查起刚刚受伤的兵丁,并尽可能地做些简单处理。
在李斌带着人救济伤员时,罗洪载开口回应张瑾道:
“张百户,尔等所为,当听凭有司发落。有何话,一会对提督仓场陈公公说吧。”
“罗主事,罗大人!陈公公过来还要一会,罪将请乞杖刑...我等此番作乱,若是按律定罪,弟兄们皆要发极边充军。然我等此番作乱,实乃见粮浥烂,不堪食用,一时激愤。这才犯下大错,万望罗大人怜悯,在陈公公到前,判我等一个杖刑。”
“这样,虽不至于脱罪,却可表我等弟兄,并无作乱之意,从而得求宽罚。”
正看着留守右卫士卒,给那些受伤士兵包扎的李斌,听着身后发生的对话。同时,看着刚包扎手臂,包扎到一半,忽然挣扎着磕头,大呼“请乞杖刑”的一名锦衣校尉,不由得微微叹了口气。
那校尉的胳膊,被刀砍得皮肉翻卷。血才刚止到一半,现在这么一折腾,差不多半条胳膊都红了...
偏偏,李斌还没法去拉他。
正如张瑾所说,如果按大明律严格执行的话。
冲击京仓,还是持械。以大明如今的国情,基本没有轻饶的可能,就是发边充军,都得是极边之地。
一旦被发配到那种地方,不说他们现在还人人带伤,能不能顺利抵达充军地。就说这一下子,从冠绝京卫的锦衣卫,变成边境哨堡的大头兵。
光是这种心理落差,就足以让人生不如死了。
此时,张瑾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尚且可能求活的办法,李斌又怎么忍心去拦住那锦衣卫兵丁呢?
尤其是,在李斌眼里,锦衣卫此番做法,固然有错,可事出有因。
他们只是想正常领到自己的俸粮,如果他们能正常领到俸粮...
李斌不想再继续想下去了,无论怎么想,对他的内心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默默地摆了摆手,制止了留守右卫士卒,还想追上那锦衣卫,去给他包扎的动作。李斌抬头看向了罗洪载,想看看他到底会怎么做。
“唉,罢了,既然是尔等所求,本官允了便是。到时候,本官会想办法在陈公公那替你们美言几句,再多的,本官也无能为力了。”
与李斌对此事的看法类似,罗洪载同样唏嘘这些锦衣卫们的遭遇。这种唏嘘,不是可怜,更不是责怪。不可怜,是因为他们挑事在先,不责怪,也是设身处地的想过后,良心使然。
片刻后,在张瑾等人的千恩万谢下,罗洪载召来西仓役吏,当场对张瑾等人执行了杖刑。
至于李斌,则是默默地领着一些士卒,包扎完了手臂,包屁股,一时间倒也是忙得飞起。
这人一忙起来,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便会加快。
在李斌的感受里,几乎是眨眼的功夫,现实已经过去了半个时辰。
通州左卫的五百班军,终于是到了。随着他们一同抵达的,还有一面白无须,身着大红袍服的公公。
这位姓陈的提督仓场太监,到现场后的表现,倒是有些出乎李斌的意料。
没有吃拿卡要,也没有借题发挥。
反而,他先是找了罗主事、张百户等人一一谈话,了解事情经过。在了解到,锦衣卫为何闹事后,更是感慨“造化弄人”。
直言:“若不是户部右堂缺位,定不会有此悲剧发生。”
最后,在听到罗洪载已经命令西仓役吏对张瑾等人施了杖刑后,陈公公更是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会将锦衣卫众已领受处罚的事实,如实上报大内。
至此,这一场突发的骚乱,便算是画上了一个逗号。
只要后续,大内深宫中的皇帝不追究,这件事便算是翻篇了。
随着陈公公再次下令开仓,李斌和元百户也重新踏上了放粮、领粮的道路。
而有了锦衣卫的前车之鉴,各个卫所也都老实了许多。
便是再有卫所,发现领到了坏粮,也只是自认倒霉,不敢闹事。
一切,似乎就这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