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过了许久以后,奉天殿内的喧嚣渐渐平息,一切终于归于平静。

朱元璋缓缓坐回龙椅上,又是轻轻咳嗽了一声,这才开口询问:

“老三,宗室规制和王朝兴衰有何关系?”

说实话,朱棡先前绕过来,绕过去,朱元璋虽然听懂了一部分,却仍未能完全领悟。

只见朱棡神色陡然一敛,瞬间收起了先前那副嬉皮笑脸的神色,脸上更是泛起一抹思索。

朱标在一旁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不由得翻了个白眼,这就是他们家老三,一个时不时就犯病的兔崽子!

前一刻还没个正形,顽劣得让人头疼,这会儿却又能瞬间切换成一副稳重的样子,仿佛换了个人似的。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在朱棡的身上切换自如,实在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不过,仔细想想,朱标心中也涌起一丝欣慰,自家弟弟虽顽劣,但关键时刻还是能靠得住的。

朱棡默默在心底将思绪梳理成章,目光沉稳地落在朱元璋身上,陷入片刻沉思后缓缓开口:

“爹,正如孩儿先前同您讲过的,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王朝,从兴起、鼎盛到衰落、覆灭,都自有其规律可循。”

“就拿咱们大明王朝来说,当年您率军征战四方,平定天下,建立大明。”

“而后重新修订律法,合理分配田亩,这才为咱们大明王朝打下坚实根基。”

“不过,随着律法体系日益完善,王朝走向繁荣昌盛的同时,也会衍生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说罢,朱棡的眼中骤然闪过一抹锐利的精光,似是已看透潜藏的危机。

朱元璋目光深邃,轻轻点头:“制度完善到极致,会走向僵化,利益被层层瓜分、牢牢固化,蛀虫与败类便会趁机滋生,这你说过。”

“的确是如此,但又不止于此。”朱棡闻言,先是微微颔首,以示认同,随即又缓缓摇头,眼中似有未尽之言。

朱标见状,浓眉不禁紧紧蹙起,语气中透着疑惑:“老三,此话怎讲?”

朱棡闻言,缓缓转头看向朱标:“大哥,一个王朝的根基,在于黎民百姓,在于赖以生存的土地。”

“可当制度走向僵化,官员腐败便如同春草蔓生,难以遏制。”

“土地兼并的狂潮,也会随之席卷而来,这都是无可避免的趋势。”

“你且看历朝历代,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转折点,无一不是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逼得百姓走投无路。”

“而、古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失了民心,没了土地,王朝的倾覆便近在眼前。”

话音落下,朱元璋与朱标皆是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陷入了沉思。

回溯历史长河,自上古至当下,土地兼并始终是高悬于王朝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堪称导致朝代更迭、帝国衰亡的核心症结之一。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并允许自由买卖,这一举措虽激发了经济活力,却也悄然埋下土地兼并的隐患。

到了汉武帝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坐大,大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得不沦为佃农,依附于地主门下。

王莽篡汉后试图以“王田制”恢复井田古制,期望借此遏制兼并之风,可惜因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根基,最终以失败收场。

东汉末年,豪强庄园经济蓬勃兴起,袁绍家族凭借“四世三公”的显赫地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土地田产更是广袤无垠。

西晋推行占田制,本欲规范土地分配,却因门阀世族的操控,演变为世家大族聚敛财富的工具,造就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畸形社会格局。

东晋南朝时期,王、谢等世家大族权倾朝野,名下田产阡陌相连,奴仆成群结队。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依人口多寡分配土地,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可随着时间推移,贵族豪强依旧肆意侵吞,制度逐渐形同虚设。

唐太宗贞观年间,均田制尚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到了唐高宗以后,土地兼并之风再度抬头,制度走向瓦解。

武则天当政时期,土地买卖禁令松弛,兼并现象愈演愈烈。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庄园经济再度复兴,长安周边地区竟有五分之一的良田落入佛寺之手。

唐末黄巢起义,振臂高呼“均平”口号,直指尖锐的土地矛盾,正是百姓被剥夺生存空间后的激烈反抗。

宋朝秉持“不抑兼并”的政策,放任土地自由买卖,最终导致“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悬殊局面。

王安石虽以“方田均税法”试图扭转局势,却因重重阻力,改革以失败告终。

蒙元统治时期,蒙古王公通过朝廷“赐田”的名义,大肆强占江南膏腴之地,松江的曹梦炎一人便坐拥九十三万亩良田。

元末红巾军揭竿而起,背后深层原因,正是土地兼并致使百姓走投无路。

纵观千年历史,几乎每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轨迹中,都深深烙刻着土地兼并的印记。

这一顽疾,如同附骨之疽,不断侵蚀着王朝的根基,大半的朝代更迭之劫,皆源于此。

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之祸更是登峰造极。

在河南,半数田亩竟被五个朱姓藩王牢牢攥在手中,其规模之巨令人咋舌。

万历皇帝对爱子的一次赏赐,便是四万顷田亩,这一行为直接致使周边三省数万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民。

这些走投无路的百姓,最终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兵源,为王朝覆灭埋下伏笔。

当农民军攻破福王府,从中抄出的粮食多达三十万石,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奢靡程度令人瞠目。

然而,王府之外,饥民遍野,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强烈的对比尽显世道之悲凉、人心之绝望。

简而言之,明朝的覆灭,恰似一个被寄生虫蚕食殆尽的巨人。

朱姓藩王与贪官污吏相互勾结,疯狂吞并土地,致使百姓无田可耕、流离失所,朝廷财政也因税源枯竭而捉襟见肘。

最终,李自成率领饥肠辘辘的农民揭竿而起,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彻底推翻,曾经辉煌的帝国就此轰然倒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