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
胡惟庸刚上班就看到锦衣卫等候在自己门口,他心里那叫一个郁闷啊,心想陛下不是去黄山度假了么,怎么比在京城的时候事还多?
虽然胡惟庸心里充满了不情愿,但还是满脸堆笑的凑了上去。
“上使有何吩咐?”
“胡惟庸接旨!”
“臣胡惟庸接旨!”
“圣谕,着胡惟庸会同三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共议大明藩王之弊政!”
“朕近日深感大明藩王制度之弊,倘若子孙传承超二十代,末代宗室爵禄者怕不下二十六万人之众。传之百代,不啻千万!”
“朕深感忧惧,恐民力不足恃。但若苛待宗室,朕心又实有不忍,特命尔等商议两全之策!”
“三日后交由锦衣卫快马呈递!”
“钦此!”
胡惟庸听到这份圣旨整个人都是一愣,他发现自己现在越来越搞不懂上位了,上位短短一个月时间,已经两次推翻自己当年的政策了!
莫非陛下突然变聪明了?
亦或者陛下在宫外遇到高人,得到高人指点迷津了?
事实上,老朱的昏招朝堂上很多人都知道,只是没人敢说罢了。
毕竟老朱当年为了推行藩王制度,那可是生生的命人在都察院摔死了个直言进谏的御史的!
再者说,胡惟庸本来就没想当忠臣、直臣,他只想当个权臣,当然是怎么顺着老朱怎么说。
因此,哪怕他早就知道大明宝钞、藩王之弊,但他非但一句话不说,反而率领文武百官歌颂圣明!
他之所以这样,一来是他本就没什么风骨,二来则是为了保住权位,三来则是可以麻痹老朱,让老朱认为自己可靠、听话、懂事。
只是老朱接二连三的推翻他自己的政策,这让胡惟庸实在是有点搞不懂了。
陛下是真心悔改,还只是不放心自己,特意拿这些话来敲打自己,试探自己?
若是后者,那自己可得加倍小心,千万不能露出任何马脚!
但若是前者,自己若是一点独创性建议都没有,会不会被陛下视为无能?
胡惟庸接过圣旨脑子都是一片浆糊,他发现这事很难办!
若是能找个人商量一下就好了,只是找谁呢?
对了,找恩师李善长!
李善长跟随上位时间最久,对上位的心思把握的最透!
胡惟庸心下计较已定,当即命人送走锦衣卫,然后躲进值房内给李善长写信。
在胡惟庸给李善长去信之时,诚意伯刘伯温也收到一份圣旨,让他继续署理都察院,检查天下文武百官。
正当刘伯温满脸诧异,搞不清陛下为何突然想起自己之时,突然见到传旨的锦衣卫还在看着自己,他当即心中一凛,应该是不止一份圣旨。
果然,在锦衣卫宣读完第一份圣旨后,紧接着又掏出一份圣旨。
“着刘伯温会同三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共议大明宗室爵禄之弊政……”
“这……”
刘伯温听到这话比之胡惟庸还要惊讶几分,他跟胡惟庸不同,他之所以不在老朱制定宗室爵禄制度的时候跳出来反对,主要是他知道反对也没用,老朱必然会这样干。
因此,他在听到老朱主动提起此事,并且让大家一起商讨弊政之时,他内心中更多的是惊讶的狂喜。
苍天有眼呀,陛下竟然自己悔悟了!
“臣领旨谢恩!”
“请上使代我问陛下好,就说臣刘伯温夙夜思念陛下,恨不得与陛下彻夜长谈……”
“诚意伯放心,卑职定然转告!”
“有劳上使了!”
“刘琏,给上使拿些茶酒钱!”
大明谁不知道刘伯温是清官,锦衣卫哪敢要他的钱,听到这话赶忙脚底抹油溜了。
“阿爹,锦衣卫人呢?”
“溜了!”
“为啥?”
“恐怕是嫌咱们穷吧,哈哈哈……”
实话说,能被锦衣卫嫌弃穷,刘伯温还是颇有几分自豪的。
只是他的笑声没持续多久就再次迎来一个不速之客,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上元县县令张璁的常随吴三。
“咦?”
“你不是吴三么,你不跟着你家老爷在上元县任职,跑到我这儿干嘛?”
“诚意伯,我家老爷遇难啦,呜呜呜……”
“快说咋回事?”
“我家老爷将事都写在这封信里了,他说您只要看过信就全知道了!”
刘伯温闻言接过信,飞速的看了一遍,然后暗暗叹了口气。
“陛下的这份圣旨还真是及时,若是陛下不恢复我署理都察院的职务,我还真没权利插手此事!”
事实上,这一切本就在老朱的算计之内。
老朱自然不可能坐视自己的儿子和陈平安遇难,但又不方便亲自出手,只能先提一波刘伯温的官,让他有权利过问此事,再派人将他的两个弟子遇难的消息告知他即可。
刘伯温暗暗感慨一番,然后就马不停蹄的去都察院上班了。
其实刘伯温早年间就一直管理都察院,都察院上上下下几乎都是他的人。他只要重新坐回原来的位置,都察院的事务立马就能署理明白。
刘伯温进入都察院第一件事,就是命人将上元县的案卷调取过来。
虽然刘伯温不善于断案,但还是一眼就看出问题。先不说失踪的张氏身高体态跟死尸对不上,单说秀才王贵要往返那么远杀人抛尸,这就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
然而,案卷中什么都没体现。既没有标明王贵是用马车、牛车,还是手推车搬运尸体,又没写出如何勒死张氏,期间有无挣扎痕迹等等。
此等断案手法,一看就是受了某人的授意,特意的不求公正,只求速判!
刘伯温看罢案卷当即心里有底了,点起都察院两百名差役就直奔上元县。
若只是张璁,刘伯温才不会如此迅速。只因此事还牵扯到陈平安,他是片刻都不敢拖延。
这倒不是他怕陈平安在大牢里吃亏,他是怕大牢关不住陈平安,让陈平安给越狱喽!
若说大明最了解陈平安的人一定是刘伯温莫属,因为陈平安的户籍都是他帮着打招呼办理的。否则,陈平安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外来户,凭啥能落户上元县,还继承老陈家的十几亩土地?
因此,刘伯温非常真切的知道陈平安是个什么玩意。若是真将这货惹急眼了,他真能乘船出海。此人只要出海,不论是去日本、越南,亦或者海外任何国家,将来都必定成为大明之患!
此人若是为盗,定是天下大盗。
此人若是为官,定为千古名臣。
此人若是为将,必为一代军神!
只是此人既不想当官,又不想为将,只想当一个平头老百姓。
若是大明连陈平安这点愿望都满足不了,那么陈平安将来就指不定能干出啥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