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二年正月初一
南京紫禁城奉天门。
大明朝立国以来,堪称最寒酸简陋的一次‘正旦大朝会’,于清冷寒风中在此隆重召开。
没办法,自朱棣迁都北京以来,随着南京地位大降,见证了大明立国的南京皇宫,自然也就日渐衰败。
到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崧被拥为皇帝时,南京皇宫不但连主殿奉天殿早就损毁,就连太庙也都烧没了,搞得他最后只能在武英殿登基。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南京皇宫,虽说破败,但好歹也是皇家地盘,总体格局还在。
然而随着南京沦陷,皇城却是被建奴划为了‘满城’,设置了将军署、都统署、八旗兵营。
在建奴的拆毁下,本就剩余不多的宫殿建筑,更是遭到了系统性的破坏。
等朱聿键收复南京后,整个南京皇宫,除了少数几座幸存宫殿外,也就奉天门勉强还算完整了。
因此,这隆武二年的第一次大朝会,自然也就只能选在这里举行。
不过好在寒酸简陋的只是场地,却非人心。
参与这场大朝会的文武众臣,此刻全都是踌躇满志、奋发向上得很。
“陛下升坐,百官叩拜!”
当红日冉冉升起,第一抹暖阳映照到奉天门上时,朱聿键也是身着十二章纹衮冕,威严无比的踏上了御座。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正旦大朝会,乃是大明规格最高的朝会仪制。
看着御座下三跪九叩、山呼万岁的文武群臣,朱聿键自然也是入乡随俗的安心受之。
“众爱卿平身!”
面对文武群臣的叩拜臣服,朱聿键倒是没有沉迷其中。行礼结束后,随即便挥手叫起。
“俗话说新年新气象,如今南京虽复,然国家仍是半壁江山……这新年贺表什么的就免了吧!”
随着众臣起身,眼看一众文武就要按例上新年贺表,朱聿键赶紧挥手制止。
喵的,正旦大朝会都只能在这破败的奉天门举行了,还有什么可贺的。
“陛下去浮取实,必将政通人和。”
“陛下不慕虚誉而贵实效,实乃天下之幸、万民之幸也……”
老百姓过年还讲究个吉利话呢,更何况朝廷。
虽然被皇帝罢了新年贺表,但一众文武还是各自奉上了彩虹屁。
“呵呵,朕与诸位臣工,皆是共患难而来,就不用如此客气了。”
“如今国家百废待兴,且尚有半壁未曾收复。朕无甚可赏,便赏诸卿一份重担吧……”
众臣的奉承话还没说完,却是被朱聿键再次挥手打断。
随后,也不给众人再次谦虚的机会,旁边的司礼监太监庞天寿,已在其示意下,捧着一卷厚厚的圣旨缓缓打开。
“内阁首辅黄道周,虽未亲临战阵,然为大军筹措粮草、器械,功勋卓著……
今特授柱国、荣䘵大夫,进建极殿大学士,封广平伯,多了个赐赐承天翊运定难功臣铁券,与国同休!”
随着庞天寿手中圣旨徐徐展开,一直留守福京后方的黄道周,却是第一个获得了封赏。
“老臣叩谢陛下隆恩!”
不同于几个月前,这次面对皇帝的封赏,黄道周倒是二话不说的领旨谢恩了。
“火器部尚书毕懋康,以耄耋之年,率火器部为大军日夜打造火器,劳苦功高、功勋卓著……”
今天特授柱国、荣䘵大夫,进文华殿大学士,封忠武伯,赐承天翊运定难功臣铁券,与国同休!
继黄道周这个首辅后,第二个获封的却不是次辅蒋德璟,而火器部尚书毕懋康。
“老臣叩谢陛下隆恩!”
与黄道周一样,面对皇帝的封赏,毕懋康同样也未推辞,而是欣喜谢恩。
“内阁次辅蒋德璟、礼部尚书朱继祚、工部尚书曾樱等,皆授柱国、荣䘵大夫,进文华殿大学士……”
大明祖制,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
文臣之中除了黄道周、毕懋康两人外,包括次辅蒋德璟在内的其余内阁成员、六部尚书,都只是在散阶上有所晋封。
当然,朱聿键之所以如此‘吝啬’,祖制什么的其实倒是其次。
真正的原因,还是为了预防文官集团再次坐大。
毕竟大明之前的崩塌,文官集团的集体腐朽、内斗,可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的。
“臣等叩谢陛下隆恩!”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如今的朱聿键,可不是从前的傀儡皇帝。虽然名为守成之君,实则与开国皇帝无异。
因此,面对他的‘偏心吝啬’,一众文臣却是无人敢有半分怨言。
“定虏侯郑鸿逵,公而忘私、忠心为国,从驾北伐、亲冒矢石,战功卓著……”
今授右柱国、特进荣䘵大夫,加大都督府右都督,领龙牙军总兵官;晋定国公,赐承天翊运定难功臣铁券,与国同休!”
封完文臣,接下来的自然是武将。
不同于黄道周、毕懋康的伯爵,郑鸿逵却是直接由侯晋公,让郑家继徐家后,成为大明第二个‘一门两公’之家。
当然,郑芝龙这个平国公,如今也就只剩个国公的虚衔了。
“臣叩谢陛下隆恩!”
虽说大军还未进城之前,郑鸿逵就已经得了皇帝的暗示,但真正得到这国公爵位的封赏,他还是忍不住心中一阵激动。
“说起来,当初若非定国公护朕入闽,我大明又安有今日之景……”
“还望定国公莫要负了这‘定国’之名,再接再励,为大明再立新功才是。”
让郑鸿逵没想到的是,他正为这国公爵位欣喜呢,皇帝却是当廷叙起了他的拥立之功。
很显然,朱聿键这是要把他推到武将之首的位置,取代如今已被其‘赋闲’的郑芝龙。
“陛下乃真龙天子,末将有幸从龙于潜邸,实乃末将之幸……”
人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
经过了郑芝龙的愚蠢操作,如今郑家虽然仍是当朝一等权贵,但跟几个月前的‘当世曹操’相比,却早已是今非昔比。
面对皇帝的夸赞,郑鸿逵也是一改往日的跋扈,变得谦和恭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