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心上一喜。
他也担心自己的想法为丞相拒绝。
好在,丞相对自己还是比较认可的,刘禅笑着道:“丞相放心,孤有分寸,不会真把益州士族逼到死路,更不会逼的州郡皆反,孤做的,只是杀鸡儆猴。”
“不过大汉的人才梯队建设,丞相得替孤多想想,可否在士族之外另外建立一套人才培养体系。”
“士族终跟朝廷不是一条心!”
诸葛亮苦笑。
脱离士族去新建一个人才选拔体系,谈何容易?
而且没法脱离士族的。
士族掌控着天下绝大多数知识,历朝历代的君主,无一不是需依仗士族做事,这也是士族有恃无恐的根基。
先帝入蜀,可谓雷厉风行。
入蜀之初,便杀豪强,分土地,但对于士族,却一直一忍再忍,除非实在名正言顺,恼怒至极,不然断不至动杀伐,原因便在于,想治理好地方,离不开士族。
一旦得罪士族,便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而且士族扎根地方,在一定区域内影响力极大,甚至远在官府之上,他们若是存心作梗,朝廷的政令很难真的执行下去。
他之所以不愿刘禅对益州动手,便是担心刘禅少不更事,不知其中轻重,继而将益州士族彻底得罪,从而让益州彻底乱套。
大汉实在经不起这般折腾。
但也没有再劝。
刘禅有心气总归是好的。
看着诸葛亮一脸无奈神色,刘禅默不作声,他猜到诸葛亮在担虑什么。
如今天下,入目可见,与士大夫共天下。
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对世家大族的妥协,刘禅并不希望天下落入到这种情况,因而想要打破这种情况,天下需要付出极大的伤亡。
他想要的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把士族对知识的垄断抢过来,就算丞相如何力挽狂澜,炎汉跌跌撞撞之下,还是会落入到士族的掌控。
丞相没办法。
但他有。
不过刘禅并未说出来。
现在八字还没一撇,说太早,并无太多意义,生产力跟技术都还没达到,而且现在丞相已有些焦虑了,没必要为一些还没做到的事,去触碰丞相焦虑的神经了。
看着丞相两鬓灰白的头发,刘禅也有些心疼,诸葛孔明为大汉当真是鞠躬尽瘁啊,想到这,他就越发想带着大汉更进一步,至少要带着丞相去长安走一走,看一看。
刘禅道:“丞相,国事虽重,你也得多加保重身体啊。”
“孤和大汉离不开丞相。”
诸葛亮笑了笑,欣慰道:“多谢殿下关心,臣无事,近来天高气燥,稍微有点精神疲乏,等荆州事了,休息一阵便是。”
刘禅沉默。
丞相的确太累了。
自刘备病逝以来,大汉的重担,基本都压在了丞相身上,既要处理益州事务,还要担心荆州战事,以及兼顾曹魏和东吴的外交,如此高强度的政事处理,也实在是太过操劳了。
刘禅郑重的朝丞相一礼,道:“丞相,大汉能有丞相,实是大汉之幸啊,对于荆州,孤其实要求不高,便是在数年内,修筑巩固防线,加强荆益两地的联系,确保三郡能融入大汉。”
“至于其他的,其实并不勉强。”
“丞相莫要太过操劳。”
诸葛亮点点头,心头有些感动,拱手道:“臣明白,会替殿下妥善处理好荆州内务的。”
“此外。”
“殿下吩咐亮的事,臣已经办好,据信差来信,大抵三日后,赵云将军便会到达永安。”
“赵云将军性情儒雅,有他坐镇荆州,最为合适不过。”
刘禅颔首。
如今大汉能独当一面的将领的确不多。
魏延不能动,便只有赵云。
诸葛亮又道:“殿下,如今大胜凯旋,莫要忘了李严将军的功劳,虽只是疑兵之策,但李严将军终是付出了名声。”
“眼下朝廷既已决定在黔中新设一都督。”
“那江州的重要性便降低了。”
“臣认为,当让李严将军继续留任为永安都督,而让陈到将军驻守江州,以便能随时策应荆南。”
“此外,殿下招降的孙桓旧部,也需要派将领统御。”
“......”
诸葛亮一连说出了很多建议。
刘禅默默记在心上,也是点头应了下来。
不过在丁奉上,刘禅还是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丞相,孙桓的旧部,孤思索一番后,还是决定交给丁奉,此人颇为勇武,只是因出身较低,始终不受东吴将领重视,大汉如今需要吸纳新的人才。”
“丁奉可为一个好的例子。”
“至于其他如张立、钱俞等人,则可分散到其他大军中,如今荆州的战事已经结束,朝廷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专注于恢复民生,以及屯田上。”
“北伐大业不容有失。”
“因而对将领的要求也会很高。”
“孤近来偶然知晓一件事,便是先皇入蜀后,曾委任官员,对军中将军阐述、教导军事军法,孤亦有这个想法。”
“不过除了军法,孤还想在军中扫盲。”
“尤其是扫将领之盲!”
“领兵之人,都是为大汉立下战功的人,之前是因为忙于战事,无暇放在学习上,但如今大汉将进入修整,理应将此事提上日程,带兵打仗的将领,除了要会打仗,还要有文化。”
“孤倒不期望都成为什么儒将。”
“只是希望大汉的将领,日后能为大汉发挥更多作用。”
诸葛亮目光微异。
他上下打量着刘禅,也是为刘禅的想法感到惊奇,自古以来,都是士人出将入相,而今刘禅却想反其道而行之,让大字不识的武将,来学习知识,寄希望让武将承担更多责任。
这个想法不可谓不大胆。
也未必不成。
只是东吴的孙权劝学吕蒙,尚且是三令五申,想劝动大汉这些目不识丁的武将,让他们老老实实的看书识字,只怕耗费的时间会更多。
诸葛亮一时有些拿捏不定。
但在思考了一会后,还是点头觉得可行。
若是军中将领能识文断字,不仅在执行军令上,会大幅提升效率,还能参与一定的政事处理,可谓一才两用。
对大汉同样大有裨益。
诸葛亮拱手道:“臣以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