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时,孙辉才赶到城下。城门早已紧闭,青灰色的城墙在夕阳余晖中投下长长的阴影。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水,仰头望向城头晃动的火把。
“上面的军爷!行个方便!“孙辉高声喊道,声音在空旷的城门前回荡。
城垛后探出个脑袋,是个满脸胡茬的老兵。他眯眼打量了孙辉片刻,慢悠悠道:“酉时三刻闭城门,这是规矩。“
“在下临江郡绸缎商孙辉,因要事耽搁了时辰。“孙辉从怀中掏出路引和几块碎银,高举过头,“还请军爷通融。“
老兵与身旁人嘀咕几句,随后从城头放下来个竹编吊篮,大小仅容一人站立。那吊篮用粗麻绳系着,绳子上满是修补的结头,在晚风中轻轻摇晃。
“上来吧,算你运气好。“老兵喊道,“今日是孟兰盆节,城隍爷开恩。“
孙辉踏上吊篮,竹编的底板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他刚站稳,吊篮便猛地一颤,开始缓缓上升。随着高度增加,晚风渐劲,吊篮不住摇摆,孙辉不得不抓紧边缘的绳索。
奇怪的是,那看似粗糙的麻绳入手却异常柔韧,触感竟似人发般温润。孙辉低头细看,发现绳索表面泛着诡异的油光,在暮色中微微发亮。
升至半空,孙辉忽然听见头顶传来窃窃私语,像是许多人压低声音在交谈。他抬头望去,城头上却只有那老兵一人,正慢悠悠地收着绳子。
“军爷,方才可有人在说话?“孙辉扬声问道。
老兵动作一顿,浑浊的眼睛向下瞥来,“这城墙上就我一人值夜,你莫不是听岔了?“
孙辉正要再问,吊篮突然剧烈晃动,偏离了垂直上升的轨迹,竟向城墙右侧平移而去。他惊恐地发现,老兵的身影越来越远,而自己正被吊篮带往城墙一处黑暗的角落。
“停下!方向错了!“孙辉大喊,却见那老兵站在原地不动,脸上露出诡异的笑容。
吊篮最终停在一座废弃的角楼前。这角楼不在孙辉记忆中的城防图上,砖石陈旧,檐角破损,显然多年无人修缮。更奇怪的是,角楼门前的灯笼竟亮着,在风中轻轻摇曳,投下飘忽不定的光影。
孙辉犹豫片刻,还是跨出吊篮。就在他双脚踏上角楼平台的瞬间,身后的吊篮绳索突然自行抽回,竹篮如活物般迅速升入黑暗。
“有人吗?“孙辉叩响角楼的木门。
门内传来书页翻动的声音,随后一个清朗的男声响起:“请进。“
推门而入,屋内陈设雅致,四壁书架上堆满竹简。一位身着蓝衫的年轻男子正在案前挥毫泼墨。见孙辉进来,他放下毛笔,微微一笑。
“终于有人来了。“书生拱手道,“在下杜文远,不知阁下如何称呼?“
“孙辉。“孙辉警惕地环顾四周,“这是何处?那吊篮为何带我来此?“
杜文远叹了口气,“这里是永昌城的'夹缝',不在阳间,亦非阴界。“他指向窗外,“你看。“
孙辉凑近窗前,顿时毛骨悚然。窗外并非预想中的城池夜景,而是一片混沌的灰雾,雾中隐约可见无数吊篮起起落落,每个篮中都站着个模糊的人影。
“那吊篮...“杜文远低声道,“是活的。它专在孟兰盆节时捕食生人精气。我已被困在此三十年了。“
孙辉闻言大惊,“三十年?可你看去年岁不过而立!“
杜文远摇头不语,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钱放在案上。孙辉凑近一看,那铜钱上的年号竟是前朝景和年间,距今确实已有三十余载。
“这...这不可能。“孙辉后退两步,“我要回去。“
“回去?“杜文远突然激动起来,“你以为我不想吗?那吊篮的绳索是用往生者的头发编织而成,篮筐以怨骨为架,它...“
话音未落,门外突然传来绳索摩擦的声响,由远及近。杜文远脸色骤变,一把拉住孙辉。
“它来了!快躲起来!“
杜文远推开书架后的暗格,将孙辉推入其中,“无论听到什么都不要出声!“
暗格刚合上,角楼的门就被猛地撞开。孙辉透过缝隙看到,立在门外的竟是那吊篮——竹编的篮体如嘴般开合,绳索如触手般蠕动,散发着腐朽的草木气息。
“又来了一个...“吊篮发出沙哑的声音,像是竹片摩擦的声响,“我能闻到他身上的生气...“
杜文远挡在书架前,“放过他吧,你已经困住这么多人了。“
“不够...永远不够...“吊篮缓缓逼近,“我需要更多...更多...“
突然,吊篮转向暗格方向,“我闻到你了...“
孙辉心跳如鼓,冷汗浸透衣衫。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杜文远猛地扑向吊篮,从怀中掏出一张黄符贴在竹筐上。
“走!“杜文远回头大喊,“趁现在回吊篮去!它会带你回去!快!“
孙辉冲出暗格,绕过扭动挣扎的吊篮,奔向门外。身后传来杜文远的惨叫和竹片断裂的巨响。平台边缘,吊篮的绳索如蛇般盘踞,篮筐大敞,仿佛在等待他。
孙辉咬牙跳入吊篮,绳索立刻收紧,整个空间开始急速下坠。他紧闭双眼,耳边风声呼啸。
当吊篮停下,孙辉睁眼发现自己已站在城墙之上。夜色如墨,城垛间的火把静静燃烧,却不见半个守军的身影。整座城池死一般寂静,连打更声都听不见。
他跌跌撞撞地沿着马道跑下城墙,穿过空无一人的街道,直到看见自家宅院的门楣才稍稍安心。老管家提着灯笼开门,见孙辉面色惨白、衣衫不整,惊问发生何事。
孙辉摆摆手,只说是夜路难行。他不敢告诉任何人今晚的遭遇,甚至自己都开始怀疑那是否只是一场噩梦。
次日清晨,孙辉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老管家慌张来报,说城门守军来查问昨夜可有异常。
孙辉随官兵来到城下,只见那老兵和几个同僚面色凝重地围着一处城墙。顺着他们指的方向看去,孙辉浑身血液凝固——
城墙砖石上,赫然刻着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杜文远,景和十七年七月十五,永困于此。“
更可怕的是,当孙辉转身欲走时,余光瞥见城墙边静静悬着的吊篮,绳索在晨风中轻轻摆动,仿佛在向他招手...
“大人,要查查这杜文远是谁吗?“一个年轻士兵问道。
老兵摇摇头,低声道:“三十年前我初来当值时,就听说过这个名字。每逢孟兰盆节,这吊篮就会...“
他的话戛然而止,因为众人突然发现,孙辉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吊篮里,正对着他们露出与昨夜老兵一模一样的诡异笑容。
孙辉站在吊篮里,嘴角挂着那抹诡异的笑容。守城士兵们面面相觑,不自觉地后退几步。老兵的脸色变得煞白,嘴唇颤抖着却说不出话来。
吊篮的绳索无声地收紧,竹筐缓缓上升。孙辉低头看着城下的士兵,目光却像是穿透了他们,看向某个更遥远的地方。他的声音忽然变得沙哑低沉,完全不似平日的语调:“三十年了……终于等到替身……“
士兵们惊恐地发现,孙辉的脸在晨光中渐渐模糊,皮肤下似有东西蠕动。他的五官开始扭曲,眼窝凹陷,嘴角却越咧越大,几乎要裂到耳根。更可怕的是,他的身体正在变得透明,仿佛正在被什么东西一点点吞噬。
“放箭!快放箭!“老兵终于回过神来,厉声喝道。
箭矢破空而出,却径直穿过孙辉的身体,钉在城墙上。吊篮越升越高,孙辉的身影彻底消失在晨雾中,只留下一串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声在城头回荡。
当夜,城中开始流传一个恐怖的传闻——有人在子时看见城墙上吊着一个人影,晃晃悠悠,却怎么也看不清面目。更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听见了绳索摩擦的吱呀声,和若有若无的啜泣。
三天后的清晨,守城士兵换岗时,发现城墙下站着一个陌生的商人,风尘仆仆,仰头高喊:“军爷行个方便,放我进城!“
老兵低头看去,只见那人脚边放着一个绸缎包袱,腰间系着的铜钱在晨光中闪闪发亮。而在他身后,那个竹编的吊篮正静静地悬在城墙边,绳索微微晃动,像是在等待下一个客人……
那商人仰头望着城墙,忽然觉得脖颈一凉。他伸手一摸,竟是一缕湿漉漉的黑发垂落下来,发梢还滴着水珠。商人猛地抬头,只见吊篮的绳索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无数纠缠的发丝,在晨风中轻轻摆动。
“军爷,这吊篮...“商人的声音有些发抖。
城头上的老兵却像没听见似的,自顾自地放下绳索。那发丝编织的绳索如有生命般缠绕上商人的手腕,触感冰凉滑腻,竟像在水中浸泡多年的尸体皮肤。
商人想要挣脱,却发现自己的双脚已经离地。吊篮缓缓上升,他惊恐地发现城墙的砖石正在扭曲变形,砖缝间渗出暗红色的液体。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阴云密布,远处传来似有若无的诵经声。
“救...“商人的呼救声戛然而止。城下的守军只看见吊篮升至半空时突然剧烈摇晃,竹筐缝隙中渗出大量黑发,瞬间将商人吞没。待吊篮再次落下时,里面空空如也,唯有一枚铜钱静静躺在竹筐底部。
当夜子时,更夫老李经过城墙时,听见头顶传来“咯吱咯吱“的声响。他举起灯笼照去,吓得差点跌坐在地——城墙外壁上,密密麻麻爬满了人形黑影,正顺着砖缝向上蠕动。最可怕的是,这些黑影的头顶都连着一根细细的发丝,一直延伸到城墙顶端那个不断摇晃的吊篮里。
次日清晨,县令带着仵作来到城下。昨夜又有三个更夫失踪,只在城墙根发现了他们的灯笼和鞋子。仵作查验时,突然惊叫一声倒退数步——城砖缝隙里,赫然夹着一片带血的指甲,指甲缝里还残留着几根黑色发丝。
“大人,这城墙...“仵作声音发颤,“这些砖石里...好像封着人...“
县令正要呵斥,一阵阴风吹过,城墙上的苔藓突然剥落,露出下面密密麻麻的人脸浮雕。每张脸都大张着嘴,表情扭曲痛苦。最中间的那张脸,分明就是三日前失踪的孙辉。
就在众人惊骇之际,吊篮突然自己晃动起来,绳索上的发丝无风自动,像蛇一般昂起“头“,指向人群中一个年轻的衙役。那衙役顿时面如死灰,双腿一软跪倒在地——他的腰间,正挂着孙辉失踪时佩戴的那枚玉佩。
“原来如此...“老兵喃喃自语,“它不是在找替身...是在找偷走陪葬品的贼...“
话音未落,那衙役突然发出一声不似人声的尖叫。无数黑发从城墙的砖缝中激射而出,瞬间将他裹成一个茧蛹。在众人惊恐的注视下,发茧慢慢升上半空,最终消失在吊篮之中。只有衙役的惨叫声还在城墙上回荡,久久不散。
从此以后,永昌城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日落闭城后,任谁叫门都不得放下吊篮。而那架古老的吊篮,至今仍悬挂在城墙之上,每逢阴雨天气,还能听见竹筐里传出细微的啜泣声。有胆大的孩童说,曾在月圆之夜看见吊篮自己上下移动,里面坐着一个穿蓝衫的书生和一个绸缎商人,他们中间,还摆着一局永远下不完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