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陈先生了?”
“见到了。”
“他怎么说?”
“他说:黑红也是红。”
夜半渡口,朱梅浅尝一口手中的咖啡,把杯子递给䘳庸:“老公,你是不是早已勘破《香江商报》这两封读者来信的玄机?”
䘳庸迎着晚风,露出一个恬淡的微笑:“昨日和你讲过,张学空张总编亲自打电话过来,说我欠他一个人情。”
“还说我今日买份《香江商报》一看,便知真意。”
“说实话,我初看那两份读者来信的时候,愤慨之情不亚于越生,甚至有想过打电话给张总编,质问他意欲何为。”
“三思之后,才渐渐回过味儿来。”
朱梅抿了抿嘴唇:“你见惯了报业沉浮,能有这番真知灼见倒也罢了,陈先生那么年轻,又是怎么勘破的呢?”
“或许这就叫……天赋卓然吧!”
陈嘉豪哪来的天赋卓然?
不过是上辈子见惯了各式各样的骚操作罢了。
如京城小妞杨蜜,脚臭不臭另说。
但脚臭的梗,却是为她换取了极其广泛的关注度。
以致资源井喷,佳作不断,一度红得发紫。
所以黑红也是红的操作,在陈嘉豪看来,简直平平无奇,完全不足道也!
而事实上。
他对朱梅讲的那句“盼着这个‘大笑三声’再写信骂我一通,骂得越凶越好”,属实是肺腑之言。
因为争吵声越大,《血海飘香》的关注度越高,《明报》的发行量也就越高。
相对应的,他能拿到的浮动稿费也就越高。
只要能赚到钱,被人黑又如何?
段誉、楚留香之争,由《香江商报》两封读者来信引发之后,率先吸引了圈内人的关注。
甚至有人撰文发表,为这场争执增砖添瓦。
1959年5月24日,梁羽生撰文略谈《天龙八部》《血海飘香》两部小说之特色。
他认为《天龙八部》构思精致,叙事精巧。
由比武切入人物,由小争端引入人物性格,足见作者功底之深厚,文笔之老辣。
说到《血海飘香》。
他说目前连载篇幅较少,难以全面评说。
单就已发表部分,认为这部小说将戏剧、推理等元素,带入传统武侠,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的新纪元!
次日,提风撰文,专门吹嘘了一下《血海飘香》。
他觉得,楚留香这个人物,虽背负“盗帅”之名,实则行劫富济贫之事,是一名真正的侠客!
而且说文可见人,能写出楚留香这样一个机智聪敏、风流潇洒的人物的作家,也该是一个有趣的人!
并公开表达了想和作家楚留香做个朋友的意愿。
梁玉生1954年在《新晚报》连载《龙虎斗京华》,点燃了武侠小说高歌奋进的号角。
在香江武侠小说界,名气之大,惟䘳庸可与之比肩。
提风1948年来到香江,在米业商会做秘书。
因不需要固定时间上下班,躲在公寓中写了不少武侠小说。
其中以《天山猿女》、《猿女孟丽丝》、《清宫剑影录》、《武林十三剑》、《龙虎下江南》等等最为出名。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有着现代作家创作少有的硬心肠。
敢于让重要的正派角色被人杀死。
而这也是罗彬认为他足以与䘳庸、梁玉生颉颃,请他做《武侠世界》杂志总编辑的原因。
总而言之。
梁玉生和提风两位在1959年的香江武侠小说界举重若轻的作家,因《天龙八部》、《血海飘香》撰文发声。
引发更多武侠小说作家跟风撰文,挖空心思表达不同意见,力求独树一帜,为人瞩目。
当然,亦有人选边站队拉偏架。
比如那位最早唱衰《血海飘香》的“大笑三声”和赞誉《天龙八部》的“秀外慧中”。
在《香江商报》持续撰文,根据前日最新连载,逐日评点,盲猜接下来的情节。
报纸上,关于这两部小说的话题热度高涨,广播电台快速跟进,请嘉宾做节目,连续数日讨论这两部小说。
媒体讨论日盛。
知道楚留香和段誉的人渐多。
街头、餐馆、酒吧……
处处可见议论楚留香、段誉的人。
可谓一派“谁人不知楚留香,自比段誉也潇洒”的盛景!
此等情况下。
逐日购买《明报》、《香江商报》,追读《血海飘香》、《天龙八部》最新连载的读者也就越来越多。
这种变化,对叶茂根深的《香江商报》意义不算太大。
但对初创的《明报》而言,堪称一场及时雨!
由此,《明报》发行量节节攀升。
至1959年5月29日,即创刊第十日,突破20000份大关!
此消息经印厂确认后。
《武侠世界》杂志老板罗彬第一时间叫停了提风的第二篇评论文章。
“不要写了!更不要拿出去发表!”
“?”
“楚留香和段誉之争,极有可能是䘳庸和张学空联手做局,借此推高楚留香的关注度,拉升《明报》发行量!”
听了这话,提风即刻反应了过来:“这一招够高明的呀!不过䘳大侠谦谦君子,未必会想到这种损招才对。”
“是不是他想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想看到《明报》蒸蒸日上!”
“……”
罗彬创办《武侠世界》杂志,是想分武侠小说阅读潮的羹,抢䘳庸、梁玉生的风头。
自然不希望看到䘳庸的好。
恨屋及乌,由䘳庸创办的《明报》,也就成了他的眼中钉。
但《明报》上下,看到自家报纸发行量暴涨,当然欢欣雀跃。
就差没开香槟庆祝了。
“老查,真没想到,咱们区区一张小报,只用了十天时间,发行量就攀升到20000份!谢谢你当初拉我入股!谢谢你带我发财!”
沈保新高兴的抱住䘳庸,死活不撒手。
潘越生提醒了一句:“两位老板,按照朱记者和陈嘉豪先生的约定,咱们应该给他补发千字两块的浮动稿费!”
“不着急的吧?《明报》发行量过20000份大关的消息,目前只是报业圈子里的同仁知晓,外人无从得知。咱们不说,陈先生哪里知道?”沈保新不想再出稿费。
䘳庸摆了摆手:“《明报》的办报宗旨是‘公平与善良’,自家发行量还要做手脚的话,何谈公平,又何谈善良?做人,还是要真诚些。”
朱梅举手:“那我明日再去一趟九华径,把浮动稿费给陈先生送过去。”
PS:䘳大侠谦谦君子,有收藏、推荐票、追读,绝不会藏着掖着!
另:本书已签约,书友榜虚位以待,欢迎各位大佬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