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局系统让我抢婚 第148章 推行贞观犁

作者:仗剑凌沧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18 05:56:16
最新网址:www.biquw.cc

长安城中。

大唐最为繁华的都城。

此刻的大唐书店,毫无意外的火遍了长安城,甚至名头已经传向周边。

许多人都涌来长安城中,想要购买纸书。而李世民顾虑的事情,终究是发生了,那就是纸书完全不够卖。

虽然每日匠人都加班加点,但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来买书的除了读书人,一些寻常百姓也能买得起。

对于他们来说,往常买书太过昂贵,如今终于是有机会了。相较于买书的成本,找先生蒙学反而不值一提。

不过这一天。

情况终究有些不一样。

因为三国演义的第二册,终于要出了。

虽然三国演义并非正史,但其中的故事实在是精彩,令无数人倾倒。

可惜的是,其中剧情戛然而止。

让不少人难受了好些天。

而现在,终于能够看见后续了,岂不是让读者万分激动?

是以大唐书店外,已经排了好长的队。

徐均等人便在其中。

作为大唐书店第一批的客户,他们也是难受得最久的。毕竟他们最早看完三国演义第一册,那可真是咬牙切齿啊!

尤其是徐均,他现在已经成为国子监人人喊打的恶贼,便是因为这三国演义。

实在是害人不浅啊!

“也不知三国演义第二册,写到哪了,我可以笃定,剧情绝对没有写完!”

徐均咬着牙,愤愤不平的说道。

但不爽归不爽,看还是要看的,正是因为剧情精彩,想要知道后续才难受。

若是剧情不好,谁又会理会呢?

因为青莲居士只写了一首将进酒,虽然非同凡响,却也不能让众人信服。

如今这三国演义,倒是吸引了不少粉丝。

主要是孔颖达比较开明,虽然三国演义并非典籍正史,却也没有强加禁止。

才会这般盛行。

毕竟读书人看杂书,已经是传统了。

正儿八经的东西有啥滋味!

虽然大唐书店人满为患,但逍遥轩的生意也没有受到影响,依旧是宾客纷至。

有逍遥酒压轴,就不担心生意不好。

……

而在宫中。

李世民带着制盐之法归去。

第一时间就找到工部的人,让他们召集工匠,抓紧时间打造装置。

眼下倒也没必要急着制盐。

先积攒实力,等到有了把握的时候再出手,直接让世家猝不及防。

李世民也不是直来直往的。

如果他不懂变通,怕是就没有玄武门之变了,如今将会多一座废秦王墓。

成王败寇,自古皆是如此。

不过眼下。

先前秦怀玉给他的贞观犁图纸,李世民已经成功打造了一大批出来。

这同样是重中之重。

既然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提升生产力,将原本的二牛抬杠升级成贞观犁,同样可以解放不少劳动力,使得劳动效率提升。

能够将寻常耕犁的耕种效率提升大半,这对于当今的大唐来说,绝对是神器无疑。

李世民当然不想耽搁太久。

也许早一刻推行出去,就能让更多百姓吃饱穿暖,这也是李世民的理想。

作为大唐第二位君王。

其实李世民的情况,和开国皇帝也差别不大。

他是跟着李渊起兵的。

最终整个大唐,有大半都是他打下来的。

正因为目睹了前朝之事,李世民很警惕,他同样在意自己的污名。

想要改变众人印象,他要做的更好。

现在便是机会。

将贞观犁推行出去,李世民的威望必定更上一层楼,大唐也将更加稳定。

距离李世民的目标,也更进一步了。

在大殿之中。

李世民神色郑重,没有半点懈怠之意。

而在大殿之中,除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另外有一人乃雍州长史。

大唐初年,京师事务并未设置京兆尹。

而雍州虽有州牧刺史,大部分时候都是由亲王担任虚名,事务由长史处理。

李世民要在长安城,乃至于整个京兆地区推广贞观犁,当然是需要雍州长史处理。

此刻的雍州长史,有些意外的看向李世民,不知道陛下召见自己所为何事,但他大概能感觉到,自己此番前来事关重大。

此间气氛,着实有些严肃。

尤其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整个长安城就没人不知道,他们乃是李世民的绝对亲信。

二人在此,恰恰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

李世民沉默片刻,终于是开口道:

“王爱卿,朕今日找你来,是有一件要事要交代你,你不可怠慢。”

雍州长史连忙拱手道:

“请陛下吩咐,臣定当全力以赴。”

李世民也不含糊,直接一招手,便是有人提着一架贞观犁出来了。

雍州长史不由得意外,看着这架模样古怪的耕犁,似乎和他印象中不太一样。

“陛下……这是?”

李世民朗声说道:

“此物乃是贞观犁,和普通耕犁相比,可以提升耕种效率大半。若能推广到整个大唐,势必能让百姓轻松许多。

而朕要你做的,便是以最短时间,将这贞观犁在雍州地区推广开来。”

“什……什么?”

雍州长史瞪大了眼睛,其中满是不可思议。

作为雍州最高佐官,掌管京城周边诸多事务,这位置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起码是李世民的亲信,或者说看重之人。

而寻常耕犁的效果,雍州长史自然是知道的,可李世民却直接说,眼前这耕犁,不对,是叫做贞观犁的,比普通耕犁提升大半?

而后,李世民想起一处关键没说,赶紧补充道:

“这贞观犁,并非双牛犁,而是单牛犁。”

这话一说,雍州长史更是无言以对,也就是说,这诸葛亮只要一头牛,就能达到原来两头牛的效果,还好上大半?

这也太离谱了,是不是太夸张了点。

想到这里,雍州长史看向李世民,但李世民很淡定,也很肯定。

于是乎,他看向长孙无忌和房玄龄。

从二人的表情能看出,他们并未觉得李世民妄言,也就是这是真的?

“嘶……”

雍州长史倒吸一口凉气。

这未免太骇人听闻了,不过既然李世民亲口所言,多半不是假的。

若真能将之推广到天下,到时候记住的不只是贞观犁的名字,他雍州长史也将名留青史啊!

想到这里,他忽然蠢蠢欲动。

作为一个文人,一个读书人,最大的愿望,当然是那个名留史册。

而且不是污名。

否则遗臭万年,那可就尴尬了。

而现在,机会已经摆在面前了,若是错过了,怕是要被天下人耻笑。

诸般思绪浮现于心中,雍州长史说道:

“此事臣明白了,定不负陛下所托。”

李世民望了他一眼,微微点头道:

“此事关系紧要,千万不要让朕失望啊!”

雍州长史更觉得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而后。

李世民说道:

“现如今,朕令工部加班加点,打造了五千架贞观犁,你只要设法将之推广出去即可,但数量有限,应当如何自己考虑。”

听着李世民所言,雍州长史心中思量,既然数量有限,那肯定不能白送。

必须要想到合理政策,才能稳妥推行。

很快他便有了主意:

“启禀陛下,臣以为这贞观犁,既然数量有限,可以用官府的名义租给百姓,到时候可以收回重新租用,来回周转。

等到更多耕犁生产出来,则可以用直接售卖的办法,若是百姓有需要的,可以用一定价格购买,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李世民亦是觉得可行,说道:

“好,此事就按你说的办,朕没有太多要求,只想看见结果。毕竟此事时间紧迫,接下来要推行的,不只是一个雍州。”

雍州长史了然,连忙拱手称是。

而后告辞而去。

李世民望着雍州长史离去的背影,心中也是越发蠢蠢欲动了。

他忽然看向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二人,说道:

“辅机、玄龄,你们说朕能成为青史留名的明君吗?”

长孙无忌毫不犹豫的说道:

“若陛下都不能算是明君,当今世上又有何人算是明君?”

房玄龄也是说道:

“陛下文成武德,乃君王之楷模。”

只见李世民眸中闪过精光:

“朕,要成为从古自今,最伟大的君王!”

长孙无忌、房玄龄骇然。

他们能感受到李世民的决心,绝不是在夸夸其谈。

在此之前,李世民虽然也有野望,却不敢夸下海口。但现在却不一样了,李世民有了底气,所以才有了前所未有的目标。

至于底气从何而来,这也显而易见。

正是秦怀玉。

但他们也没任何话说,因为秦怀玉的所作所为,看着颇为功利,但很多东西,对于整个大唐来说,那也是促进极大的。

就像是这贞观犁,还有制盐之法等……

现在贞观犁出场,就已经这么大阵仗了,若是全新精盐推出,又将带来多大震动?

这简直无法估量。

……

雍州某处县城。

百姓皆在忙碌耕作,不敢有半分懈怠。

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他们平日里并没有太多选择。如果他们不去种地,就只有饿死一条路了,不想也只能竭尽全力。

当然了,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因为天下已经安定,起码没有战乱,比之从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寻常百姓自然是知足的。

总之,能吃饱安稳过日子就行了。

娶个媳妇生儿育女,也不知道要多少代之后,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今主流的耕犁,当然是二牛抬杠了。

这法子传承了几百上千年。

此前也有人研究过单牛犁,只是效果不如人意,只能继续沿用下去。

而这天。

忽然传来县城官府的命令。

让各地十户为一组,派遣一个代表去县城,乃是朝廷有事宣布。

朝廷上的事,这些农夫自然不懂。

但不懂却不能不去。

于是乎,大家商量好了,十户派一个人前去。

就算如此,县城官府也挤了不少人。

在县衙中有一人。

风尘仆仆。

正是当初在大殿上的雍州长史。

此事关系重大,他没有轻易交给他人,而是选择自己亲力亲为忙碌。

带着人手来这县城,随后召集百姓。

在县衙之后,堆着一批贞观犁,终究是数量有限,所以才是十户一组。

若是贞观犁够多,就不必如此麻烦了。

一家一架就好了。

不过十户一架也不是不能用,贞观犁的效果比二牛抬杠好太多了,乃是雍州长史亲眼目睹,他已经做过了测试。

不愧是以贞观命名的耕犁。

他已经预感到了,这耕犁必定传承于世。

他仿佛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

到时候贞观之名也将万古流传。

而现在,作为贞观犁推广先锋,雍州长史觉得自己也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浓墨重彩。

总之不亏就对了。

很快。

各处百姓都来齐了。

他们依旧颇为不解,现在正是农忙的时候,为何要把他们召集至此?

难道是要徭役吗?

以前不是没有过,但现在这时候不太像。

正常情况下,谁敢在农忙时间募集青壮劳力,那肯定是脑子有问题。

这时候。

雍州长史站了出来,看着众百姓道:

“诸位乡亲们,本官乃是雍州长史王安。”

众人面面相觑,他们不知道雍州长史代表着什么,但看起来是个顶大的官。

王安并不在意,笑着说道:

“本官今日召集尔等,只是一件事,这里有一架耕犁,名为贞观犁,一人领一架贞观犁回去,不过要做好登记,这是要还的。

这贞观犁不是一般的耕犁,而是单牛犁,也就是说,只要一头牛就能拉动,到时候耕地方便许多,诸位说是也不是?”

听到王安的话,百姓却陷入茫然之中。

他们感觉有点听不懂,但又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耕犁只要一头牛就能拉动?

那也太厉害了吧!

两头牛相当于两个劳力,一头牛就剩了一半的功夫,着实有些匪夷所思。

见得百姓迟疑不定,王安也不着急。

这是正常的。

因为他从李世民口中,听说贞观犁的效果时,一样觉得匪夷所思。

但是结果,却让他目瞪口呆。

因为这都是真的。

是以王安继续劝导:

“诸位乡亲别急着怀疑,先拿回去试一试,若是好用也不会损失什么,现在这贞观犁,是陛下的旨意,让大伙可以免费用着。”

听得陛下二字,众人神色一变。

显得格外恭敬。

原来这耕犁和陛下有关,陛下可是天上紫薇星下凡,说不定这耕犁真有这么厉害。

铺垫之后,王安满意笑了笑:

“大伙排好队来领贞观犁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