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苏伊士城,皇宫大殿内。

新一天朝会召开,群臣准备将昨日连夜商讨好的方案在朝会上奏报。

朱文奎却先于他们出声。

“诸位爱卿,派往国内招贤的队伍已经抵达泉州,并将国内的情况通过电报发来,朕已看过,这里想要大家也听听国内的情况。”

群臣惊讶,虽然无线电装置在日常政务管理和皇商经营上发挥了奇效,但大家还下意识停留在以往的观念里。

能够如此及时了解万里之外的情况,实在是太让人震惊了。

在他们的注视下,牛旺德将拂尘夹在肘间,从袖中取出电报文,念道。

“臣钱泽安叩禀陛下:经与先行人员密会核实,先帝留在国内潜伏人员现存一百十七人听调,余者或病故、或殉职,另有叛变者三人已诛。”

“臣即日率队北上,拟借江湖势力暗传招贤榜,广纳忠义之士。江湖路线隐秘,可避伪帝耳目,详情容日后密报。”

“另探得朝中动向:各国使节观礼后滞留北方京城,须待郑和舰队出发方能返航。伪帝大臣屡谏郑和南下航海之事劳民伤财,争议不休。然伪帝因得知先帝驾崩,强令郑和提前两月,于农历九月出航,压众议而行。”

电报文就此念完。

钱泽安只管报告情况,没有在电报中夹杂任何他的观点。

朱文奎出声道:“诸位爱卿,先议一下这份电文吧。”

兵部尚书谢伯鸿率先出列,奏道:

“陛下,伪帝强令郑和提前出航,必然有诸多反对之声。臣建议密令钱泽安接触反对南下的大臣,或可借‘劳民伤财’之议煽动朝野不满。郑和舰队若因内耗延误,可为我国争取更多布局之机。“

户部尚书卓玉明出列补充:“每次郑和出洋远航,都是耗费巨大,并且需要准备大量物资,伪帝急于出海,必定无法及时补齐,必加征赋税以充船队。可命潜伏人员散播流言,使江南士绅惧祸抗税。届时民间怨沸,伪帝因此失去民心。“

朱文奎思索。

他记忆中对郑和舰队这个心腹大患比较了解。

郑和舰队之所以每次出海都选在农历11月这个时间节点,是因为此时的航海需要借助风力助航,国内东南沿海地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西伯利亚吹向东南沿海),会从每年10月持续到次年3月,所以郑和舰队在11月出发是最合适的。

那现在农历9月就出发,东北季风还没有吹来,航行更多需要人力摇桨,恐怕速度会比往年慢很多。

因此,他出声:“两位爱卿的法子,朕觉得都不错,可以电报国内,让钱泽安执行。另外,寡人想说说郑和船队的事情。”

他顿了下,又说道:“郑和舟师向例以仲冬发,盖因海道行舟,需借风力。华夏东南沿海,每岁冬月起风,故舟师择十一月扬帆,顺天时之利也。今伪帝强令九月启航,时朔风未至,桨橹之力难借天威,航速必缓于常岁,恐怕会在途中耽搁,真要到这里,也得来年三四月份了,如今不过七月中,还有半年多时间准备,诸位觉得时间充足吗?”

皇帝的话,条理清晰,论断郑和舰队就算提前两月出行,也不过是徒劳,成功缓解了群臣因为郑和舰队提前出发而产生的焦虑。

钱伯阳出列:“初听郑和大军即将来袭时,臣心中慌乱,毕竟敌强我弱,相差悬殊。但听陛下之言后,臣心中惭愧,郑和大军还有半年有余才能抵达,而我们完全可以为此准备,定能让郑和有来无回。”

如今不怎么在朝堂言语的中军都督马文焕也出列道:“郑和依仗的不过是船坚炮利而已,下船可战兵力并不多,我们可以沿岸设立炮台拦截,以我们的大炮,必能有奇效。”

朱文奎听着臣子们的进言,并没有说话。

他心里有更好的计划,9个月时间足够他弄出蒸汽机,那时候装上蒸汽机的铁甲船,再配上几十门大炮,绝对是这个时代最强的无敌战舰。

只要那一战挫败了郑和舰队,朱棣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组建出第二个比拟郑和的舰队,自己就可以顺势派海军回国,以强势海军制造声势,获得更多国内阶层的支持。

当然,这种计划,还需要蒸汽机完善才行,他没必要现在就说出来。

是以,他抬手。

“好了,关于电文的朝议,就此结束。现在该是如何应对开罗之变故,诸位爱卿可有对策。”

群臣停止议论,此事,他们已经讨论好,由吏部尚书方思远来陈述。

方思远出列。

“陛下,臣等彻夜商议后以为,不可将所有注码都压在一处,万一现任苏丹无可救药,我们将因此无路可走。当以‘两头并进’之策应对开罗乱局。一头,可遣使秘密求见穆扎法尔苏丹,言明我朝愿助其稳固王位,但需即刻签署苏伊士地峡总督任命诏书,如其同意,可派出军队伪装商队携重炮入开罗城中,助其守城。另一头,暗中寻另一方有大希望成为苏丹的势力押注,开出同样条件,他要同意,便也派一只军队助他。到时候,据情况决定偏向何方,这样的话,不论哪方能赢,我们都能稳稳拿下苏伊士地峡。”

朱文奎点头,这才是政治家的谋略,道义和信用在政治面前没有任何价值,只有能够实现目的才是最有效的。

但在历史中,绝不能这么表述,因此,他出声道:“可。然此计,有违我泱泱大国风范,诸位绝不可以对外泄露此计,也不可留书后世。”

刘贞出列:“陛下所言极是,从未有过两头下注之事,无论谁最终成了苏丹,就是我们全力支持者。”

群臣应和,朱文奎含笑。

唯有做过史官的严翰,还有他推举的史官曹荣萱不语。

朱文奎的心里浮现了一句未来的名言:“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正的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

而从现在起,这里的历史,将由自己来打扮。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