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回电发来。
朱文奎看着电文内容松了口气。
张三丰能来,是一步非常重要的棋。
中世纪的欧洲和地中海,是信仰主导的世俗世界,大部分时候,宗教比王权更大。
如果没有自己的信仰,大量明人移民过来,是可能转信这边的一神教的。
一旦成了一神教信徒,明人对皇帝的敬畏和对官府的服从性忠诚性就会大幅下降。
以后甚至会被宗教左右。
因此,现在看清楚局势的朱文奎,才会力主推广佛道两门在自己王国的传教,从而稀释宗教环境,更有利于统治。
而张三丰是正一派之外道教的时代领军人物,有了他的加入,可以起到带头作用,才能让佛道西行传教更好实施。
至于承诺张三丰上天入海的神异话语,也并非朱文奎信口胡说。
现在蒸汽机动力有了,内燃机也不会远,到时候制作双翼螺旋桨飞机在天上飞翔是可以实现的。
而入海,等有了完善钢铁产业,可以铸造钢材,做一个潜水艇未必不能成功。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一种荒诞的感觉。
自己将现代科技实现在中世纪,为了绝对优势,必然不会将技术传播开。
这样的话,或许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眼中,自己这一切都是神话,法术。
.........
时间一点点过去。
运河还在建造中,陆陆续续有奴隶商队请来,拿走金币,留下奴隶,形成一个个运河建筑队。
国内方面僧道西行的事情还在进行中,因为沿海执行了最严厉的海禁,这些人将会从桂林府南下至雷州海港,那里属于土司控制,是少有不受海禁影响的地方。
届时,僧道和第二批西去移民人员将会由此登船出行。
威尼斯那边,也传来好消息,莫罗西尼家族愿意为了家族利益与明合作。
至于一同对付巴巴里戈家族的事情,还没有下文。
奥斯曼和帖木儿汗国在边境陈兵剑拔弩张。
而此时,郑和舰队已经进入吕宋一带。
第一批移民船队则从安达曼中转站出发,预计一个月半月后进入了红海。
这也意味着,3个多月后,朱文奎将会迎来郑和舰队的进攻,给他准备的时间不多了。
为此,他全心全意开始建造铁甲蒸汽船。
.........
浩拓元年十月底,皇帝已经在御书房待了好几天,连朝会都没有参加。
大臣们都在担心皇帝是不是着了魔怔,纷纷前往皇宫外要求见皇帝,却被侍卫拦住,最后牛旺德却代陛下传话,说是皇帝正在天人感应,这才让臣子们消停。
皇宫御书房内。
苦思数日的朱文奎在案前小心细致的用炭笔绘图,墨黑指尖夹着炭笔终于在糙纸上勾勒出最后一笔——第一代蒸汽桨轮大船的图纸绘制完成。
图纸上的船型脱胎于 19世纪美国密西西比号的明轮设计:主体仍用坚韧的硬木打造,仅关键承重处与高耸的烟囱采用熟铁锻造,尤其是船头那组巨大的明轮,叶片交错间仿佛已能听见搅动水流的轰鸣。
(示意图)
看着眼前图画,朱文奎却又摇了摇头,将图纸推到一旁。
这般设计载客运货尚可,若要投入战场,怕是连郑和舰队的侧舷炮都经不住。
于是炭笔再度飞舞,第二张图纸渐渐成形:同样保留前置明轮的驱动核心,却将三层雕花客舱尽数削去,代之以平底货舱的粗犷轮廓。宽敞的货舱可囤积粮草弹药,甲板上预留的炮位能架设舰炮,若再驻上300火铳兵,便是一座劈波斩浪的移动堡垒。
“舍防御而求机动与火力,”朱文奎低声自语,这正是因为目前情况下的取舍之道——缺乏材质和工业技术的情况下,就不要苛求防御力,直接用强大的火力和机动性来应对郑和的舰队才是最好选择。
可这只是权宜之计,蒸汽的潜力远不止于此。
思绪顺着蒸汽的脉络飘向更远。案头的图纸突然显得局促起来,他想起那些被海浪拍碎的明轮叶片,想起航行时额外消耗的燃煤,想起水草缠绕轮轴时的窘迫。
明轮终究是过渡之物,就像历史发展中那样,终将被藏于船腹的螺旋桨取代。那东西效率更高,不易受损,可转念又皱起眉:螺旋桨常年浸在咸水里,熟铁几天就会锈成废铁,非得用铜合金不可。可眼下的铸铜作坊,连造火炮的铜料都捉襟见肘……
正推演着海军舰船的未来,窗外突然传来一声清越的鹰啸。朱文奎抬眼,只见他驯养的那只雄鹰正振翅盘旋,锐利的鹰眼直勾勾盯着远方。
几乎同时,院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牛旺德急冲冲进来:“陛下!咱们的船队,进港了!”
等待许久的移民船队终于来了。
船上的2000移民中,有朱文奎急需的匠户,以及各方英才。
他起身:“告诉外面的大臣们,速去安排接待移民事宜,朕要在皇宫召见其中代表。”
“是陛下。”牛旺德领命出去了。
-------
领了皇命的牛旺德前往皇宫外,面对宫外的六部官员,他尖声宣旨:“陛下有令,国内船队即刻入港安置,礼部接引,工部勘验,户部造册,兵部戒护,等安顿之后,选出代表前往皇宫,陛下要设宴款待——不得有误!”
大臣们齐声应诺,各自领命而去。礼部尚书刘贞整肃衣冠,命人高举牌匾列队前往港口;后面跟着六部官员。
抵达那里后,户部主事摊开竹纸名册,研墨等候;兵部士卒持矛戒严,将围观的外邦商贩驱至百步之外。
十艘福船缓缓驶入港湾,船首的“日月旗”在海风下猎猎作响。
甲板上挤满了历经3月海途的移民——绿林豪强抱臂立于船头,商贾紧捂怀中钱财算盘,匠户肩扛工具拖家带口,世家子弟则扶着船舷,竭力维持体面。
船板刚搭上岸,一名虬髯大汉便跃下船头,落地时震起一片尘土。
他朝礼部官员抱拳,声如洪钟:“闽南陈大裘,率弟兄三十六人投效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