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陛下,《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是南宋的雷法,《道门科范大全集》是唐五代高道杜光庭编定,书中多种祈求雨雪的科仪,《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是宋代雷法经典,《道法会元》是神霄派、清微派道士修行雷法的秘籍。”内书库管事太监回答了皇帝的问题。

也就是说,张三丰问的是专业内容,明以前道士修行雷法的法门大抵就是这些了。

可朱文奎一个都不知道啊。

与一个古代专业道士讨论雷法,肯定是不行的。

但说不知道,就表现的太肤浅了,这样可不符合朱文奎同意会晤的初衷。

他让电报员回电:“此乃天授秘技,以法宝之身,纳天地威能为己用,为器物之道。”

.....

武当山道观。

张三丰听钱泽安说完,喃喃自语:“器物之道,而非本身,难道内丹之外,还有长生之法?”

他越发对遥远之外的浩拓帝感兴趣。

当然,论道是互相提问,现在该是他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了。

钱泽安拿着电文纸高声道:“陛下问,天有多大,地有多宽,世上各地,可是同时同刻。”

张三丰愣住,如此浩大精深的问题,就是圣贤也难以回答,如今却被皇帝以论道的形式提出来了。

他的三名徒弟也为师父担心。

如此难题,真的能回答吗?

过了一阵,张三丰出声道:

“夫天形如覆釜,地阔若方舆,此乃《周髀算经》所明‘盖天’之理。昔颛顼帝命重黎绝地天通,定四极以为界——东至于汤谷,西极于蒙汜,南极于丹穴,北极于幽都,此四极之内,方谓‘普天之下’。按《淮南子》载,天周七衡六间,直径约八万里,地广则‘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此非虚言,乃圣人仰观璇矶、俯察圭表,以勾股之术推得者也。

至于‘世上各地是否同时同刻’,当知‘日出于旸谷而没于虞渊’,非天地之动,实乃阳气流转之验。譬如长安日中时,西域疏勒犹见晨星,海东倭国已近黄昏,此非时刻有异,盖因‘天道左旋,地气右旋’,阴阳二气行度有差。昔夸父逐日,至禺谷见日入,方知东西万里之间,日影移易何止寸晷?是以《尚书・尧典》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分命四子宅嵎夷、南交、西土、朔方,正以察四极之日影,定四时之昏晓——虽万里之外刻漏不同,然天地之气同禀于太极,昼夜昏明皆循阴阳消长之常,此乃‘六合之内,时运一统’之奥也。”

钱泽安连忙将内容编写成电码,不断敲击发报键,分成两段发送出去。

.........

苏伊士城皇宫内。

朱文奎看着电报内容,很是惊讶。

他出这个题目,本来就是打算考住张三丰,却没想到对方竟然给答出来了。

但这个回答,和现代科技的结果一样吗?

以朱文奎目前的古代知识理解。

张三丰说的是天地结构的古代认知。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似盖笠,地法覆盘'。

将天比作倒扣的锅笠,地视为平坦的方盘。

这并非纯粹的几何描述,而是古人对“天道圆融、地道方正”的哲学隐喻——天代表循环不息的阳气(如日月运行),地象征稳定有序的阴气(如四方疆域、龙脉),二者构成“阴阳相济”的宇宙框架。

甚至还有边界:“东汤谷、西蒙汜、南丹穴、北幽都”

这是古人结合神话和想象,外加主观哲学创造出来的世界观。

朱文奎不禁感慨,老祖宗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相比之下西方就差得远咯。

而关于他提出的时差问题,张三丰竟然也回答了。

张三丰竟然知道时差,还用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分析。

古代无“地球自转”概念,以“阳气流转”解释昼夜:太阳并非绕地球运行,而是“阳气”在天地间循环的体现——日出为阳气从东方“汤谷”升腾,日落为阳气归藏于西方“虞渊”。如长安日中时西域见晨星,是因阳气“行度”在东西方向有先后,犹若点燃烛火,光焰从近及远蔓延,而非时间本身有差异。

同时以典籍佐证。

《尚书・尧典》记载尧命羲和四子分驻四方观测天象:派羲仲居东方嵎夷测日出,羲叔居南方交趾测夏至,和仲居西方昧谷测日落,和叔居北方幽都测冬至,通过四极日影差异确定季节,间接证明不同地域的“时刻”因日影变化而不同,但整体遵循“阴阳消长”的自然节律。

这套理论竟然也能解释时差。

想到这里,朱文奎不禁在考虑,要不要直接搬出真实的地球周长和苏伊士城与武当山时差来作为回答。

但随后,他觉得这样没必要。

他论道的目的是吸引张三丰的武当山道统西来,助自己。

而不是与张三丰进行学术争论。

因此,在这方面纠缠不清,没有意义。

是以,他让电报员回电。

.......

武当山,钱泽安念出电文。

“陛下说,真人知晓天地,是个妙人。但这天地间蕴含道理秘密无数,却不是真人可以全知的。陛下还说,他得仙人醍醐灌顶,传授一本仙书,上面记载神妙法宝无数,可改天换地。不知真人有无兴趣前往西地,一睹为快?”

张三丰摇头,“修道之人,清静无为,便有仙家秘宝,道人我也无趣。只要秉持道念,修得心中法,万般皆下品。”

钱泽安将此话回电。

过了阵,那拿着收到的电文纸,继续念道:“陛下说,虽无长生法,却有上天入地之能。如若真人愿意西去,陛下承诺,可以带真人去九天之上,领略无尽罡风。或者下往大海之底,拜访异海龙宫。”

这般承诺,可不一般啊!

张三丰还没有回答,三个徒弟就急了。

“师父,那九天之上弟子想要去看看,可你不去,陛下肯定是不会带我上天的,要不你老委屈下?”

“是啊师父,就算不上天,去海底龙宫转一圈,我也心满意足了。”

“弟子求师父应了这差事吧。”

面对三名徒弟的劝说,张三丰叹道:“上天揽月,下海龙宫哪有这么简单。一个皇帝就能做到吗?那历朝历代的皇帝不都上天去了。我怕那皇帝不过诓了我们过去为他做事。但不去的话,却又道心不稳,罢了,就去那万里之外瞧瞧。”

说完,他起身,带着三名徒弟,对着无线电遥拜:“臣等4人领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