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钱家庄来客皆大欢喜,在中秋佳节夜共庆,因为即将上同一艘船行从龙之举,他们放下了对彼此之间身份的成见,相互攀谈起来,借此为以后在前往遥远西地前打下第一份基础。

钱泽安则去到钱家庄别院,在那里接待另一批人。

这些人,都是他奉命搜罗来的能工巧匠。

这些匠人,都是匠户籍,各个虽然身怀绝技,却都态度卑微。

钱泽安出声道:“明日你等可携带家眷登船,先行前往西地。”

匠户中推举出来的一名老者,出声道:“钱大人,我等刚才听到外面动静,陛下既然能在万里之遥给那些人许下承诺,能否也给我们一个诺言。”

“嗯。尔等匠户,也敢要陛下金口。”钱泽安怒视。

吓得匠户们纷纷跪拜。

这是时代的等级制度悲剧,匠人们明明掌握了生产力源泉,却地位卑微。

而这时,一名锦衣卫密探低声道:“大人,陛下说过,西去之人,但有请求,今日皆可禀报。”

钱泽安脸色放缓,柔声道:“既然你们有此想法,我也可回报陛下,至于陛下回不回你们,就看天命了。可否?”

“谢大人。”匠户们齐声喜道。

.............

苏伊士皇宫。

时间已经到了傍晚,天色渐暗。

城北的官府区,明人居住区,都挂上了花灯。

而在公告亭那里,张贴着中文和阿拉伯文一式两份的公告。

【国初定鼎,每岁中秋祭,谕天下,与民同乐。】

中秋是汉礼延续,明夺元后为复汉官之威仪,此节行国礼共庆。

曰:'中秋祭月'

文武官员在朱文奎的带领下,前往城北搭建的石制祭台。

他们穿的都是素色礼服,正如会典中要求:“祭月用素服,不设卤簿,示敬月阴之义。”

身为皇帝的朱文奎,为天子,要亲自主持祭月礼,祭拜月神,为国祈运。

而在祭天队伍后面,则是祭品车队和乐队。

祭品包括“太牢(牛、羊、豕)、月饼、瓜果,各有车载。”

宫中太监和明人中通音律者,充当乐师奏《中和韶乐》。

等祭品抬上高台,朱文奎点燃长香,亲自插在香炉中,念出‘中秋祭’文。

“大明浩拓元年,岁在庚辰,时维中秋,金风送爽,玉露生凉。帝文奎,率宗室贵胄、文武百官,恭祭于月神之灵前,曰:赫赫月神,司掌太阴。辉耀霄汉,亘古照临。观夫乾坤初判,阴阳始分,日为阳宗,月为阴精。月之德也,泽被万方,盈亏有序,以成四时之节;圆缺有时,暗合天地之规。每至仲秋之望,月轮圆满,清光四溢。照我大明疆土,山川壮丽,沃野千里,五谷丰登,万民乐业。农桑繁盛,仓廪充盈,此皆月神庇佑之功也。

今值此良辰设祭,虔备太牢、瓜果、月饼之属,敬奉于神前。愿月神歆享,降福于我大明。祈愿风调雨顺,灾害不生,百姓安康,五谷丰登。边疆靖谧,干戈永息,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皇嗣绵延,国祚永昌,大明江山,千秋万代。尚飨!”

在他念完后,暂代钦天监职能的礼部尚书刘贞高声道:“月神尚飨!祭拜。”

百官按品秩跪拜,仪式庄严。

而祭台下面,明人纷纷跪拜,连军士也是如此。

这是异域人们从没见过的,在隆重而盛大神秘的仪式感下,他们不管信仰如何,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

中华文化在悄然感染着他们,如此隆重一刻,仿佛天上神佛真的在注视着这里一般。

而后,随着中秋祭仪式结束,皇帝和官员们返回皇宫。

城北又变得热闹起来。

普通民人们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中秋佳节。

他们在自家门前设“月供桌”,摆月饼、水果等圆形祭品,象征“团圆”。

而各家也有祭祀,家中有主妇的,由主妇主持“拜月”,老幼按辈分行礼,祭毕分食祭品,称为“吃团圆饼”。

如果有家人此刻因公事在外未能返家,则留一份祭品给他。

而城北的街道上,则由官府安排,挂上了兔儿灯,每个灯下都有中文和阿拉伯文写着的谜语,只要猜中了,就可以获得奖品。

看热闹的苏伊士城居民们,在明人的带动下,一样开始在灯市游玩,猜谜语,吃小食,其乐融融。

这种祥和幸福的生活状态,在马穆鲁克王国中,是独一份的。

..........

结束祭天回宫的朱文奎和文武官员,重新在后花园落座。

此时天空月亮高挂,就是有点不太圆。

朱文奎看向夜空,笑道:“异乡赏月,虽不圆,却情一样。诸位爱卿,可行酒令否?”

臣子们纷纷应和,以月为引,依次行酒令。

礼部尚书刘贞道:“陛下可开个头。”

写诗啊。

朱文奎知道自己的水平,可做不出脍炙人口的好诗,就算一句半句也够呛。

但脑子里有货,索性装了一把。

他看向身旁端坐的皇妃,从其头饰上取下一枝沙漠玫瑰。

“春宵花月值千金,爱此花香与月阴。”

听着这句,大臣们纷纷喝好,刘贵妃脸色羞红,提袖掩面,却又有喜色。

其中文采最好的卓玉明赞道:“陛下“连珠体”回环咏叹花月之美,“花月”二字反复交织,臣等不如也。”

有了皇帝开的头,大臣们纷纷展露文采,开始了行酒令。

朱文奎蛮有兴致的观赏着,这种文人雅趣,他也是第一次见。

酒令行至一半,牛旺德过来,低声道:“陛下,苏州又有回电。”

朱文奎接过电文查看。

正是关于匠户请求的事情。

他不由思索。

匠户制度源于元代“诸色人匠”户籍管理,元入住中原后,将手工业者编为“匠籍”,强制为官府服役。

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继承并强化了这一制度,将其纳入“里甲制”中。

《大明会典》有:“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匠户曰轮班,曰住坐,俱隶工部。”

因此,匠户制度已形成明确的分类与管理框架。

而正是这种制度,让匠户们世世代代脱离不了这种身份。

他们不能脱籍,必须服役,收入却不多,还要被盘剥,后代甚至没有晋升希望。

这个制度,是朱文奎最不喜欢的,他认为匠户才是这个时代最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如果压制了他们,无意是和自己过不去。

因此,他是肯定要改变这种制度的。

但目前,还没有实力给中原匠户们说话的他,只能给自己的人一些福利。

是以,他让牛旺德拿来纸笔,挥毫写下。

【所有西来匠户,一年后可去匠户籍,徭役减免,子孙后代可科举,可从商,可为农。】

牛旺德接过纸张,交给邢靖宇,让其发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