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了制约诸侯和地方豪强,采用了酷吏作为自己的治国手段。当时有十大酷吏,即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由于执法严酷,这些酷吏不仅得罪了地方豪强,同时被强压治理之下的百姓也是不满意的,所以到最后十大酷吏都没有几个落得好下场。杜周作为其中最酷的一个,却得以寿终正寝,更幸运的是他的儿孙贤良居多,相继高官厚禄,穷尽西汉。到了唐朝,杜周的后代更是出了大诗人杜甫和杜牧,杜周是杜甫的第21世祖。人们常说“天道好还,报应不爽”,但杜周干了那么多坏事,不仅自己安然一生,祖坟还能冒青烟,这是凭什么呢?
杜周出生于河南南阳杜衍县,曾在南阳太守义纵手下当差,义纵很器重杜周,一直把他当作亲信、打手和爪牙,后来又将杜周推荐给廷尉张汤。杜周担任廷尉史期间,受命调查边郡人口及伤亡损失,他严厉深究,辗转株连,很多人因此坐罪处死。这很符合想从严治国的汉武帝的心意,与减宣一样,杜周被提拔为御史中丞,并且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来减宣升为左内史,杜周提升为廷尉。
杜周平素沉默寡言、老成持重,貌似宽柔随和,内心却冷硬刻毒,史称“内深次骨”,比起当时以严酷著称的一些酷吏,执法尤为严酷。杜周当上廷尉之后,他的办案方法仿效张汤,即看汉武帝的脸色行事,皇上要惩治的犯人,杜周就毫不留情加以惩治;皇上想宽免的,他就先关在狱中,等皇上问起再翻案。有人就指责他说:“你作为廷尉,理应以法律为准绳,怎么能以皇帝的旨意为转移呢?”杜周理直气壮地反驳:“法律不就是皇上的意旨!前朝皇帝制定的是法律,后世皇帝修订的,也就是法令,具体时间具体操作,哪里有亘古不变的法律。”
汉武帝后期,用刑更严。杜周担任廷尉,秉承武帝的旨意,更是极严苛之能事。每年二千石官员被捕入狱的就有100多人,加上郡太守及朝廷三公交给廷尉署审讯的案件,每年有上千起案件。大的案件要牵连数百人,小的案件也有数十人。办案的地点,远的有数千里,近的也有数百里。狱吏根本无法一一详细审问,便强迫抓到犯人按照拟好的起诉书认罪或举报,如果不服,就严刑拷打,强迫定案,这样没抓到的犯人吓得到处逃亡藏匿,以至于有的案件拖了十几年都不能结案。当时告状的多给别人扣上“大逆不道”的罪名,牵连很多人,告状信满天飞,廷尉及京师管辖的监狱关押的犯人多达六七万,加上执法官吏任意株连,有时甚至达十几万。大家在背后纷纷议论讥讽杜周“从谀”,拍皇上马屁,靠草菅人命邀功,无非想猎取高位。
杜周担任廷尉好几年,中间曾被免职,后来又担任执金吾,在此期间,他因逮捕桑弘羊和卫皇后的侄子(卫青的儿子),手段阴险毒辣,武帝认为,杜周办案不遗余力,没有私心,提拔杜周为御史大夫。三年后,杜周病死在任上。
杜周做官大抵仿效张汤,但远不如张汤廉洁。张汤当廷尉和御史大夫十多年,临终家产不过500金。而杜周刚担任廷尉史时,只有一匹缺鞍少蹬的马,当了廷尉和御史大夫十多年,家产就累计达亿万。
杜周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分别担任河南郡、河内郡太守,这两个儿子深得杜周真传,也像杜周一样阴狠歹毒,只有小儿子不同。正是这个小儿子,将杜家的荣耀又延续了下去,最后官至御史大夫,还被封了侯爵。这个小儿子就是杜延年,汉宣帝的肱骨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