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基地的改造工程,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推进。军队的效率和资源调配能力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工程兵部队如同精密的战争机器,三班倒不间断施工。特种吸波材料如同银灰色的皮肤,迅速覆盖了核心厂房的每一寸外壁和内壁,将这座未来工厂彻底包裹在电磁静默的茧房之中。地下,新的加固掩体和紧急逃生通道在重型机械的轰鸣声中向下延伸。地面上,伪装网覆盖了部分新增设施,从高空俯瞰,厂区依然保持着破败的基调,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感受到那森严壁垒下涌动的磅礴力量。
雷战领导的“龙牙”安保部队,如同最警惕的猎犬,迅速编织起一张密不透风的防护网。厂区外围,明暗哨卡林立,最新型的动态感应器和低空探测雷达构成第一道防线。围墙上,那层淡蓝色的能量护盾(“惊蛰”基地内部称之为“蓝盾”)在稳定运行后,其存在感被刻意降至最低,只在受到强力冲击时才会显露出狰狞的防御力。进出基地的唯一通道,设置了多重生物识别和动态密码关卡,由“龙牙”队员和经过安全审查的智能门禁系统双重把控。所有进入基地的人员、车辆、物资,都需经过最严格的审查和消杀。
基地内部,“龙牙”的巡逻小队24小时不间断巡视。王扬的活动范围被限定在核心生产区、实验室、会议室及其专属的生活休息区。夏荷和其他的仿真机器人则被严格限制在核心生产车间内和地下指定的待机维护区。它们与外界的所有信息交互,都被强制接入一个由“龙牙”技术分队严密监控的物理隔离网关,任何异常的指令或数据包都会被瞬间截获分析。
陈明礼院士率领的“烛龙”技术小组也很快进驻。这支由国内顶尖军工专家、材料学家、能源专家和武器设计师组成的精英团队,在签署了堪比生死状的绝密协议后,带着朝圣般的心情,在王扬和夏荷的有限度指导下,一头扎进了对“惊鸿”和“蓝芯”的技术验证深渊。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高精度的仪器发出低鸣,屏幕上流淌着瀑布般的数据流。
“能量转化效率……98.7%?!这……这几乎零损耗!”一位能源专家看着测试报告,手抖得几乎拿不住纸张。
“枪管材料……非晶态金属基复合材料?从未见过的分子排列!抗瞬时高温冲击性能……超过理论极限值!”材料专家眼睛通红,盯着电子显微镜下的结构图,如同发现了新大陆。
“光束聚焦系统……天呐,这微型化的等离子体场透镜阵列!它怎么解决散热和能量逸散的?”武器设计师抱着结构图,如痴如醉。
每一次测试,每一项数据的验证,都伴随着惊叹和颠覆认知的震撼。他们如同在解读一部来自未来的天书,晦涩艰难,却又充满了发现真理的狂喜。王扬提供的技术资料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在“烛龙”小组的全力拼合下,一幅超越时代的武器画卷正缓缓展开。而“蓝芯”微型冷核电池,更是成为了所有人心中的圣杯,其蕴含的能量密度和绝对的安全性,让这些见多识广的专家们夜不能寐。
初步的技术验证报告,如同最炽热的火炭,被层层加密,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京城最高决策层的案头。随之附上的,还有王扬提交的第一份《“惊蛰”基地技术发展路线建议书》。在这份建议书中,除了“惊鸿”手枪的系列化改进和量产计划外,一个名为“玄甲”的项目,赫然列在首位!
“玄甲”单兵外骨骼动力装甲!
当这份建议书和初步的概念图(由夏荷根据系统图纸渲染)摆在赵卫国副局长和张铁山处长面前时,饶是他们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依旧被那充满力量感与科技美感的未来战士形象冲击得心神激荡。
“这……这是要把我们的战士,变成人形机甲吗?”赵卫国看着屏幕上那覆盖全身、线条流畅、关节处闪烁着幽蓝能量光泽的装甲概念图,声音都有些干涩。
“不仅仅是防护,”王扬在加密视频会议中解释,夏荷同步播放着动态演示,“‘玄甲’的核心,是力量倍增、战场感知提升和生存能力飞跃。它集成微型化的‘蓝芯’能源核心,驱动高功率伺服系统,可大幅提升士兵的负重能力(设计指标:基础负重500公斤)、奔跑速度(冲刺时速60公里以上)和跳跃能力(垂直跳跃高度3米)。内置战场态势感知系统(集成微型雷达、红外、夜视、生物探测),提供360度无死角视野和信息共享。装甲主体采用与‘惊鸿’同源但更强化的复合装甲,可抵御小口径机炮直射和近距离破片杀伤。外挂模块化接口,可兼容‘惊鸿’系列武器及未来开发的定向能副武器、微型导弹等。”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强大的自信:“更重要的是,‘玄甲’将是未来智能化、网络化单兵作战节点的核心载体。它将彻底改变步兵的作战模式,将单兵战斗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维度。我将其定位为:陆军未来战术核心节点装备。”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赵卫国和张铁山看着屏幕上那如同未来战士般的“玄甲”在模拟战场中轻松掀翻轻型装甲车、在复杂地形中如履平地、肩部武器平台精准点射空中目标的画面,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
“需要什么?”赵卫国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言简意赅。
“前期需要大量特种金属、稀土元素、高纯度半导体材料以及最先进的精密加工设备清单已由夏荷提交给‘烛龙’小组。”王扬回答,“最关键的是,它需要一种高度适配的人机神经交互接口技术。这是实现操作者与装甲如臂使指的关键。系统提供了蓝图,但其中涉及的生物电信号高精度捕捉与无延迟转换、纳米级神经接驳技术……需要国内最顶尖的生物工程和微电子专家介入攻关。同时,需要至少十名身体素质顶尖、意志坚定、具备高度奉献精神的志愿者,作为首批测试驾驶员。他们将面临未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