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造反笔记 第17章 借名赈灾

作者:百里透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2 13:59:18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曹蓉想去找王安质问,陈途安拦住了她。

王安当然不会承认,是他下的令,况且他不是想要赈灾吗?就给他这个机会。

陈途安亲自找到王安,见面就叹息道:“王道长看见秀州城外的情况了吧?真是民生多艰啊!”

王安搞不清情况,点头同样一声叹息说:

“是啊!看到这些惨剧,贫道都静不下心修行了。只可惜,贫道家无余财,身上也没带多少钱,只能看着他们受苦。”

他这话陈途安半点都不信,越州码头上,他可亲眼见到一车车铜钱拉上船,全是这家伙在越州收的礼。

越州官员送的不多,但当地道官、道观主持可是上赶着这位红人,少说也收了两三千贯。

皇帝给他的赏钱,也才三千贯。

不过他也不需要对方出多少,而是借对方的名。

“途安这次得官家赏赐了三千贯,这些钱财取之与民,也要用于民。

我愿拿出五百贯,也愿意赠予王道长五百贯,合做一千贯捐给当地官府赈灾、施粥。”

私自赈灾历朝历代都是大忌,轻者勒令停止、重者抄家流放。

在古代名头这个东西很重要,你私自施粥邀买人心,是要造反不成?!

因此只能由官府来,不过可以捐款给官府。

肯定会有官吏贪污,可至少也有落到百姓口里的,不至于饿死。

王安闻言,皱了皱眉头。

对方给他钱肯定想要什么,但赈灾不花自己的钱,白得了好名声,他还是有些意动的:

“小郎君有什么要求,不妨直说。”

“那小子就直说了,我想要借一借王道长的名。”

“借名?”

“不错。只要传出王道长出五百贯,要在秀州赈灾,并发动秀州各道观捐款赈灾,捐款最多者会将其名字上报给官家。

那些道观,肯定会争相捐赠钱粮。当地官员、当地士绅土豪,见此也会相随。

粮食沉重但捐到的钱,道长可私自收下三成、我只需拿回那五百贯。

此举道长可名利双收,秀州官员也获得政绩,士绅土豪得了名声,本地道官亦能在官家面前留名,一举多得、大家共同获利。

王道长如此,不但能得利、还能留下好名,官家肯定也会喜欢。王道长以为如何?”

王安听完陈途安所说,两眼放光,激动地擦掉手上的汗,咽了咽口水说:“小郎君果然乃仙童转世,此举大善也!”

————

不久后,秀州传出朝廷天使、“洞微先生”王老志的弟子王安,与官家新封的“掌器灵童郎”,共捐钱千贯,给当地官府赈灾。

王安号召动当地道观捐赠钱粮,会将捐赠者名字上报给官家。

一时间秀州震动,各道观像疯了一样捐钱、捐粮,只为能在皇帝面前出名。

当地官员、士绅们也闻风而动,或多或少捐一些,谁都不想落个没在名单上的结果。

五天后,陈途安一行再次上路,只是这次他们这艘船后,多了一艘百料官船。

那是王安收的钱钱太多,加上他在越州收的礼,足足七千贯、五万斤重。

王安一路上都乐呵呵的,脸上笑容就没消失过。

王安尝到了甜头,后面几个州陈途安没参与,都是王安自己在操作。

后面在苏州、常州、润州、扬州、楚州,这一段河道上,足足走了一个月,船只也变成了四条。

对此事曹轩颇有微词,陈途安倒觉得挺好。

王安虽然贪了一笔,但的的确确赈了灾,甚至比官府组织赈灾效果强得多。

尤其对苏州、常州、楚州三州而言,这三个州受灾最重,有些地方甚至已经饿死人。

在楚州城外,陈途安亲眼看到,棚户区中有流民想要异子而食,虽然被他阻止,还给了两家一些食物。

但那种震撼感,依旧冲击着他的心神。史书上,大概只会记一句话:岁大灾,人相食。

他也难以理解,这些百姓都这样了,怎么还不去造反,还不去抢大户、官府家的粮!就等着饿死?

同样是死,为什么要饿着等死?陈途安不明白。

直到一天夜里,脑海中如惊天火石般,闪过了一个念头:

“这里是古代封建王朝,百姓生来就没人教他们该怎么做,只知道这么做会有什么下场,百姓民智未开!”

船外忽然挂起大风,风从甲板上呼啸而过,狂风吹得陈途安难以平静。

回想前世近代史,不正是开民智的过程?

甚至八九十年代了,在穷山僻壤里,竟还有人登基称帝,攻打县医院。

多少先辈,在这条被封建思想禁锢数千年的曲折小路上,艰难前行。

才有如今的陈途安,他敢造反就是骨子里,从没怕过所谓皇帝、所谓皇权!

更何况当今那位子上,还是一千古昏君。

宋朝虽然远比满清时思想开放,但那是对士大夫而言,普通百姓仍是猪狗……前有方腊,后又钟相,全部与宋军死战到底,是有原因的。

这些饱受压迫的百姓,一旦有人煽动,定然会云集而景从。

————

原本越往汴京方向走,水流越急,船队应该越慢才对,他们的速度却快了起来。

只因过了楚州,就少有受灾地区,王安自然也能以赈灾名意再敛财。

九月中旬,船队终于进入京畿境内,放眼望去全是一马平川平原、田地。

漕河上船只变得更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船、官船、漕船皆在此汇聚。

但陈途安发现,越靠近汴京,城镇也越多,但相反野外村庄、人烟也越来越少。

甚至有些区域,农田大片抛荒,这些关中平原最好的农田,竟然没人耕种。

他问师父曹轩,对方只答道:“京畿境内,百姓负担极重。”

陈途安感慨:“京畿都如此,天下百姓生产何其艰难。”

曹轩也想不通,这大宋到底怎么了,明明京畿郊外四年前不是这样。

只说:“奸臣当道,官吏贪污。”

曹轩也贪过,但他自认为是清官,他所贪的都是不得不贪,有些时候,他不拿这大宋的官就没法当。

陈途安笑而不语,曹轩还有一句没说,昏君在位。

这句话许多人都懂,但没几个敢说。

汴京城极大,如今的汴京城,两年前刚刚扩建过。

但城外依旧有众多建筑,集中在河岸、城门两边。

这座常住人口一百五十万的巨城,震住了陈途安和王金两兄弟。

王金:“我嘞个乖乖,这城墙可真高啊!”

王鑫:“人也好多,到处都是。”

一旁路过的汴京本地闲汉听到,不由仰起头,用鼻孔看向这群臭外地的。

一行人进城后,先找了客栈住下。

第二天一早,曹轩去吏部报道,陈途安则去了礼部鸿胪寺,学习入宫礼仪。

一连学习七天,掌握各种古怪礼仪后,陈途安这才被允许进宫。

好在赵佶这些年都不上朝,不用起那么早等着早朝结束。

在王安指引下,陈途安在皇城角门下接受搜身。

“咚!”桌面发出沉重响声。

那侍卫拿起模样古怪的转轮火枪,检查一番也没看出什么,不清楚这玩意儿能不能带进去。

问陈途安:“这是干什么用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