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燃尽最后一滴泪,晨曦悄然爬上窗棂。
杨柳嘤咛一声,在陈默臂弯里醒来,脸颊飞红,带着初为人妇的羞赧与满足。
陈默看着她恬静的睡颜,心中被一股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填满。这个家,这个女人,就是他重生后奋力搏来的根基。
“醒了?”陈默声音带着晨起的微哑,更显温柔,轻轻抚过杨柳散在枕上的青丝。
“嗯。”杨柳低低应了一声,将脸更深地埋进他怀里,半晌才抬起头,眼神晶亮,
“默哥,咱家真好看。”她指的是这间被用心拾掇过的正房,水泥地面光洁,白墙素净,虽简陋却透着崭新的希望。
陈默笑了,亲了亲杨柳的额头:“以后会更好。”
心中想到的,却是昨夜空间那翻天覆地的变化。
趁着杨柳起身梳洗、做早饭的间隙,陈默迫不及待地再次沉入空间。
眼前的景象让他呼吸一窒!
茅草屋已变成坚固的泥土屋,格局扩大,确如昨夜所见,是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配置。
厨房里锅碗瓢盆俱全,卧室里那张巨大的组合床散发着原木的清香。
最令他惊喜的是院中那口水井,井口光滑,井水清澈见底,打上来一尝,甘冽清甜,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生机,远胜鹏城河水。
推开院门,五米宽的土路旁,小溪潺潺,水流清澈见底。木桥对面,两亩黑土地静静躺在薄雾中,土壤黝黑发亮,仿佛能攥出油来。
陈默蹲下身,抓起一把黑土,触手温润细腻,蕴含着磅礴的生命力。他几乎能想象到种子撒下去后蓬勃生长的景象!
远处,空间的光幕依旧朦胧,但昨夜那剧烈的波动和细微裂痕,证明进化已经发生,只是还需要新的契机来彻底突破。
陈默压下激动,意识扫过小鱼塘。经过昨夜灵草金色露珠的滋养和稀释井水的浇灌,塘里的鱼虾活力惊人。
那些精心挑选、达到一两以上规格的小龙虾,甲壳呈现出健康的深红色,钳子粗壮有力,在清澈的水中耀武扬威地游弋,数量已颇为可观。
“就是你们了!”陈默眼中精光一闪。水产公司吴师傅的话言犹在耳——出口规格的小龙虾,一块钱一斤!这就是他启动资金的关键来源!
不过陈默虽然通过结婚落户本村,但是房产证明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土地证明已经到手,放进了陈默的空间里,已经是正儿八经本村该上的工,
所以每天的上工和本村的村民一样,是必须要参加的。
早饭是红薯粥配咸菜。陈默大口吃着,对杨柳说:
“柳妹,一会我去地里把今天的工作任务完成后,打算去趟县城。”
杨柳盛粥的手一顿,关切道:“水泥不是买回来了?地面也抹好了,还要买啥吗?钱够不?”
她清楚家里为了置办婚事和房子,积蓄几乎见底。
“不是买东西,”陈默压低声音,带着一丝神秘,
“还记得我跟你说过,我在河里摸到些好东西吗?我打算去水产公司问问价,看能不能换点钱。”
杨柳想起这段时间,默哥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的,回来时身上浓重的水汽和疲惫,以及他偶尔带回的鲜鱼,
心中了然,又有些心疼:“那你小心点,别太累着。早去早回。”
“放心。”陈默握了握她的手。
饭后,陈默扛着锄头出门,这一周大队下发的工作任务是甘蔗地里除草,
甘蔗是现在皇岗大队经济收入的大头,大队非常重视,而且甘蔗的成长期非常长,需要7-8个月的时间才会成熟,
所以大队对于甘蔗非常的精心护养,
时不时就给甘蔗洒水,除草,陈默现在的身体素质得益于空间灵草的露珠,越来越强壮,已经有向非人进化的趋势,
干起活来又快又好,干活的速度是其他知青和农妇们的两三倍,
等到上午10点30分,太阳照顶下工的时候,好多人才忙完一天一半的工作量,陈默已经把今天三个人的工作量完成的差不多了。
回到家里,陈默喝了口空间井水,
然后来家里找了个大号、厚实的竹筐,里面垫上厚厚一层湿润的水草。
他借口去河边看看,实则找了个僻静处,意识沉入空间。
意念集中,那些符合规格、活力最旺盛的小龙虾被精准地移出空间,落入竹筐。
足足三十多斤!一个个张牙舞爪,生猛异常。
陈默迅速盖好盖子,用湿布蒙上,确保它们能活着到县城。
搭上村里去公社送公粮的拖拉机,一路颠簸。
陈默小心护着竹筐,感受着竹筐里小龙虾不停的躁动,仿佛听到了铜钱碰撞的脆响。
皇岗大队离保安县城只有9公里,很快,陈默再次走进县水产公司,那股熟悉的鱼腥味此刻闻起来都带着金钱的味道。
收购窗口前依旧排着队。轮到陈默时,他费力地将沉甸甸的竹筐提上水泥台面。
“吴师傅,看看这个收不收?”他揭开湿布一角。
正在低头记账的吴师傅抬眼一看,浑浊的眼睛瞬间瞪圆了!
只见筐里挤挤挨挨全是深红色的大个头小龙虾,每一只都远超一两的标准,甲壳硬实,螯钳粗壮,在水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生猛。
这品相,比他之前收的任何一批都要好!
“嚯!”
吴师傅忍不住惊叹出声,引来旁边几个工人的侧目。
他伸手进去捞起一只,那虾在他掌心奋力弹跳,力道十足。
“好家伙!个头足,活力旺!小伙子,哪搞来的?这品相绝了!”
陈默憨厚一笑,还是那套说辞:
“运气好,在鹏城河几个深水回湾里下篓子碰上的。废了不少功夫才凑够这点。”
吴师傅也没深究,这年头有门路弄到好货的人不少。
他脸上笑开了花,连声道:
“收!当然收!你这小龙虾达到了特级标准!一块钱一斤,有多少要多少!”
说完,吴师傅赶紧指挥工人赶紧过磅。
竹筐抬上磅秤,吴师傅亲自盯着秤砣:
“三十三斤六两!按三十四斤算!一块钱一斤,三十四块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