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吾妻秦良玉 第13章 输赢又当如何?

作者:六本万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0 17:53:46
最新网址:www.biquw.cc

马斗解心中早有说辞,当下神色自若道:“此方法乃先师所授。当年先师身为四川总兵,曾诚心拜会戚少保,学得一些戚家军的练兵之法。”

实则,他的师尊刘起元与戚继光素无交集。

秦良玉暗暗点头。

她听闻过川籍名将刘起元的事迹,此人与戚少保同朝为官,倒也确有途径知晓此法。

况且,书稿字迹尚未干透,显是近日所书。

马斗解郑重道:“先师仅口头相授,如今我将其著成书稿,实在有违教诲。切记,此法断不可外泄!”

秦良玉神色肃穆,颔首应允。

......

城北军营的变故,迅速席卷土司城,瞬间成为街头巷尾沸沸扬扬的谈资。

马二爷威风凛凛,彻底撕碎了往日“与世无争”的面具,将“废物”的污名远远抛在身后。

那位未来的土司府女主人,虽为柔婉女子,手中长枪却似蛟龙出海,一举令众将士心悦诚服。

市井传言里,这二人恍若天神临世,迅速成为民众口中的传奇人物。

然而,尘世之事,向来有人欢喜有人愁。

覃氏与马千驷听闻消息后怒火中烧。

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个黄毛丫头与往日的“废物”,竟能掌控军营,这无疑会成为他们实施计划的拦路虎。

覃氏立刻找陈同知密谋对策,最终决定:覃、陈、黄等家族加速招兵买马,并定于三个月后为马千驷与陈倩巧举办婚事,再伺机夺取土司府的控制权。

可怜那马千驷本就心烦意乱,又因心不甘情不愿这桩婚事,终日借酒浇愁,常常醉得不省人事。

土司府军营之事,很快惊动了川东各大家族,他们纷纷遣人搜罗情报,将目光紧紧聚焦在秦良玉与马斗解身上。

二十日后,此消息掠过百里山水,传入深山中的冷水溪。

冷水溪,马斗斛的临时住所。

马斗斛率领的大部队抵达黄水坝后,滞留了十余日,待大路修缮完毕,才动身前往矿场,直至今日才刚刚抵达。

此时的前厅内,马斗斛端坐在正中位置,左边坐着其子马千乘,右边则是矿区总管马江与总管工匠李明。

厅内气氛沉郁,众人皆缄默不语,正屏息等待一场比试的结果。

这场比试,关乎矿场日后的管理格局与利益分配,对马氏家族而言,可谓举足轻重。

马斗斛神色凝重,瞥向儿子时,目光中满是无奈与愠怒。

这个不争气的儿子,竟在自己未到之时擅自作出决定,如今案桌上白纸黑字的协议,已成定局,反悔无门。

“真是个只会惹祸的纨绔!”马斗斛心底暗叹。

然而,面对父亲暗含责备的目光,马千乘却显得镇定自若。

没错,这场比试,正是他一手促成。

十日前,见修路工程进展顺利,马千乘便命谭千户与马刚按计划督促民夫继续修路,自己则带着马强先行前往矿区。

抵达矿场后,他召集了矿场与工匠体系的主事者,督办开矿前期筹备工作。

矿场主事者,皆为马氏派驻的管理人员,涵盖核心管理层的总管、副管,生产技术线的矿师、工头,财务物资岗的司库、秤手,治安保卫领域的护矿把总、士目,以及后勤保障人员。

工匠主事者,则以总管工匠李明为首,下辖采矿、选矿、冶炼等工序的分管工匠及技术骨干。

当矿场副管马洪汇报筹备进展时,马千乘突然插话:“洪叔,你测算的矿场回收率是多少?”

马洪年约五旬,身为马氏族人,曾被派往其他矿区学习,如今担任矿场副管,作为总管助手,主抓技术工作。

所谓回收率,即每吨原矿中实际可提取的白银比例。

比如,如明朝银矿常见品位为0.2% Ag(每吨矿石含银2000克),通常回收率在30%-40%,即每吨原矿最多可提炼纯银600-800克。

马洪迟疑地看了李明一眼,坦言以自己的技术只能做到三成二,但听闻这位总管工匠能做到三成六。

李明沧桑的面庞上闪过一丝得意,清了清嗓子正要开口,却被身后一道声音打断:“可做到三成八!”

众人皆惊愕,三成八的回收率,堪称大师级水准。

马千乘循声望去:“谁?”

一名年约二十岁的年轻人起身,神情倔强,略显稚嫩的脸庞上,透着不符年龄的稳重。

马江低声解释,此人名叫李延,年方二十岁,乃李明之子,现任冶炼炉头(总掌熔炼火候的技术核心),冶炼技艺精湛,已有青出于蓝之势。

李延抬眼看向马千乘,眼底闪过一丝轻蔑。

在他看来,这个川东闻名的纨绔少主,不过是出身显赫而已。

马千乘却对这个身怀绝技的年轻人心生欣赏,尤其欣赏他眼中的倔强与不服输,全无一般匠户的卑微怯懦。

明朝在开国时期,将民众的户籍分为主体户籍及专项役籍。

主体户籍便是大家熟知的农户、军户和匠户,专项役籍则是灶户(制盐)、乐户(礼乐)、陵户(守皇陵)、铺户(驿站)、僧道户、教坊户(官妓)等。

匠户是明朝户籍中的第三大类,是明朝手工业生产的重要力量,他们掌握各种手工技能,为官府和社会提供必要的物品和服务。

然而,尽管匠户掌握一定的技能,但在明朝社会中地位较低。他们连科举都没资格参加,只能世代从事手工业生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朝廷实行了“以银代役”政策,使得匠户可以自由从事工商业,人身束缚大为削弱,匠户的生活状况才得以改善。

“才三成八?那另外的六成二去哪了?”

马千乘的提问,如一记重锤,砸得李延身形猛地一震。

这是什么荒唐问题?竟有如此外行之人?

何谓“才三成八”?

须知大明银矿提炼之术,最高回收率不过四成,三成八已是登峰造极之境。

所谓“另外六成二”,自然是工艺损耗,这是工艺局限下难以逾越的天堑。

李延心底愈发鄙视,只觉眼前这个纨绔,与西晋那位问出“何不食肉糜”的蠢材别无二致,遂抿唇冷笑,径直拂袖落座,任凭空气里浮动着难堪的沉默。

见此僵局,李明急忙跨前半步,长揖解围:“回少主,矿石经破碎、淘洗、选矿、熔炼制铅诸般工序,损耗本就惊人。但是,在灰吹法上......”

他指尖轻叩桌沿,“小人的手艺能从粗铅里提出九成五的银,犬子更能做到九成八。”

此言一出,厅中顿时泛起此起彼伏的惊呼声。

所谓灰吹法,乃古代分离金银共生矿、提炼银铅的不传之秘。需将银铅合金置于熔炉之中,以风箱鼓风不止,直至铅块化作青烟散尽,方得那一缕提纯的白银。

李延昂起头,面上尽是骄傲之色。

马千乘目光扫过,却见马氏技术骨干马洪等人皆红着脸低下头。

他忽而冷笑一声:“灰吹法做到九成八,总回收率却只有三成八,这有什么可夸耀的!”

众人面面相觑,眼底尽是困惑。

这少主究竟是无知,还是故意胡搅蛮缠?

李延猛然起身,一脸嘲讽道:“莫非少主觉得,能做到三成八以上?”

他的银矿回收率,在川东已是鹤立鸡群,纵览西南也难逢敌手,如何容得一个纨绔这般诋毁?

马千乘抱臂而立,唇角扬起一抹从容的笑:“自然。你可敢与我比试?”

李延仰天大笑:“有何不敢!只是......”

他眯起眼,露出一抹寒芒,“如何比试,输赢又当如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