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道家修行,自古有“法、财、侣、地“四字真诀。

这简简单单四个字,却是千百年来修道之人用血泪凝结的智慧结晶。

修行之路,从来不是仅凭一颗诚心就能走通的。

首重一个“法“字。

修道之法门,犹如夜行明灯。

南宋末年道教虽分全真、正一两派,却各有千秋。

全真一脉,讲究“性命双修“,以丹道为根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一步一个脚印。

正一宗门,则以斋醮符箓见长,科仪威仪之中暗含玄机。

修道之人若不明就里,很容易在三千六百旁门中迷失方向。

这就是“法“的重要性——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徒劳无功。

二曰“财“字。

世人常误以为修道之人就该不食人间烟火,实则大谬。

道门自古有云“无财不养道“,连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都曾感叹::“无钱难修炼,不敢对人言,恨只恨,我无钱,昼夜告苍天。“

字字血泪,道尽修行之艰。

修道虽不贪黄白之物,却终究离不开财物支撑。

即便是辟谷修行,也需采买山间草药、时令坚果以补精气。

寻常修士,哪能真做到“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仙境界?

幸而自全真派兴起,道教修行由外丹转向内丹,总算为修士们卸下了沉重的财力负担。

想那外丹修行,单是一尊上等丹炉就价值连城,更遑论炼丹所需的金银汞铅等贵重材料。

昔日多少修道之士,就因财力不济,空怀大道而不得其门。

而今内丹修行,以自身为鼎炉,化天地灵气为丹材,确实为天下修士开了方便之门。

然则“财“之一字,终究难逃。

无论是云游参访的盘缠,还是修建道观的资费,抑或是印制经书的开销,哪一样不需要银钱打点?

所以说,修道也要量力而行,既要看破钱财,又要善用钱财,方是正道。

三论“侣“字。

修行路上,得一道侣,胜过独行千里。

世人常见隐士高人独居洞府,便以为修道就该离群索居,此乃知其一不知其二。

《礼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道门修行更是如此。

道侣之谊,首在共参玄机。

两人对坐论道,你解我惑,我指你迷,如琢如磨,道业自然精进。

其次在于日常相扶。

辟谷服药、调息打坐,皆需有人照应。

全真七子同修共住,马钰善医术,丘处精通斋醮,各展所长,互为补充,方能在乱世中成就一番功业。

最要紧的是护法之责。

修行入定之时,神游太虚,肉身如槁木死灰。

此时若遇外魔侵扰,轻则功亏一篑,重则走火入魔。

昔年张伯端在终南闭关,幸得道友日夜守护,方能安然度过魔考。

可见道侣如同修行路上的明灯,既能照见前路,又可驱散阴霾。

所以说,独修如夜行险径,结伴似舟行顺流。

得一道侣,不仅生活起居可得照应,更重要的是在修行路上互相提点、彼此护持,方能行稳致远。

四说“地“字。

修行之地,犹如种子所需之沃土,关乎道业成败。

道门自古推崇“洞天福地“,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皆为天地灵气所钟之处。

修行贵在清净,远离尘嚣。

古人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然真正得道高人,多半还是选择深山大泽。

为何?盖因山中清气充盈,远离俗务,最宜养性修真。

当年张道陵入蜀,择鹤鸣山创教;葛洪炼丹,选罗浮山隐居。

这些前辈高道,无不是慧眼识得灵山秀水。

山中修行,晨钟暮鼓与松涛相应,朝霞夕照共云海为伴。

这般环境,自然容易收摄心神,与道合真。

然则择地也有讲究。

既要山环水抱,藏风聚气;又要交通便利,不致完全与世隔绝。

全真祖师王重阳在终南山建重阳宫,既得山林之幽,又通人间之路,故而能广纳贤才,开宗立派。

可见这“地“字诀,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既要接天地灵气,又要通人间烟火。

-----------------

对朱厚熜而言,这修道四诀中,“财“与“地“实不足为虑。

正值全真教鼎盛之时,教中田产遍布中原,信众数以百万计,说其“富可敌国“毫不为过。

作为代掌教,朱厚熜手握教中资源,丹药、典籍、器物取用不尽,何须为阿堵物烦忧?

至于“地“,终南山自古便是修道圣地。

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

尹喜结草为楼,观星望气,留下楼观台千古胜迹。

此山七十二福地占其四,灵气之盛,堪称寰宇第一。

朱厚熜坐拥如此洞天福地,修行环境可谓得天独厚。

然则,“法“与“侣“二字,却令他颇费思量。

直到这次亲眼得见古墓传人小龙女,天生丽质,气质出尘。

更难得是她对自己已经情根深种。

正是他参悟大道、共赴仙途的不二之选。

是以当李志常问及时,他毫不犹豫当众宣告二人道侣之谊。

此言一出,全真弟子无不骇然变色。

要知全真教规与正一教大相径庭,最是忌讳道侣之事。

教中戒律森严,凡违此规者,轻则面壁思过,重则逐出山门。

当年王重阳宁可辜负林朝英一片痴心,也未曾破此戒律。

全真七子中的马钰与孙不二,本是俗世夫妻,入道后即刻了断尘缘。

如今尹志平不过是个代掌教,竟敢公然违背祖师遗训,怎不叫人震惊?

场中弟子面面相觑,有年长者已忍不住摇头叹息,年轻弟子更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李志常脸色煞白,手中拂尘险些落地。

便是杨过初入全真,也知教规森严,不由目瞪口呆,半晌回不过神来:

“不愧是小爷选的好师傅,果然比我还要胆大包天,恣意妄为!”

“只是不知,等诸位师祖回山,又该如何收场。”

朱厚熜却神色自若,揽佳人而立。

他深知此举必将引起轩然大波,但修行之路本就讲究一个“真“字。

既然认定小龙女是助他证道的关键,又岂会因教规束缚而错失良缘?

更何况,他心中已有计较——要借此事,彻底改革全真教中某些不合时宜的清规戒律。

改革,改革,不先改自身,如何去革别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