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之重,首重天时地利人和,陛下认可否?”诸葛亮很认真道。
“的确,所以禅才不解,如此机会相父为何不出兵南中!”刘禅认真道。
诸葛亮听到刘禅的话呵呵一笑,对刘禅道:“陛下,您认为天时地利是什么,可否细细说来?”
“曹魏与东吴相争此为天时,尤其如今到了秋天,出兵后将要进入冬天。
南中原本行路途中的瘴气消弭,南方地利不说全部消弭,至少我们也多占了几分便宜。
至于人和,我等讨伐不臣,终究是有人和的!”刘禅认真道。
诸葛亮听着刘禅的话点头道,“陛下有如此认识,实乃幸事。
兵法知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而知己知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两相比较。
陛下着眼天下,所以觉得曹魏与东吴相争乃是天时也。
但我等讨伐南中,所以应当以南中诸郡与我大汉相互比较,才可以分辨天时地利人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刘禅听到诸葛亮的话不由道。
“亦是可以如此之说!”诸葛亮觉得这个名词新鲜,对刘禅继续道:
“若非着眼天下,只以我们欲平定南中诸郡,陛下还觉得我们以天时地利人和分析,我军有几层胜算?”
“……”刘禅听到诸葛亮的话若有所思,回忆着历史书上的典籍,看着如今的南中诸郡的局面道:“此时的确不是最合适的讨伐时候。”
诸葛亮听到刘禅这话不由一亮,手中羽扇不由摇了摇道:“为何?”
“我军若打算平定南中应该求快求速,一战而打出至少二十年安稳,否则便是亏的!”刘禅道,“天时地利综合来看我们吃亏一点,但真正问题还是人和!”
诸葛亮听到这话不由眼睛放亮,羽扇摇曳更缓,点头道:“陛下继续。”
“如今南中诸郡叛乱,是因诸郡并起,所以相互之间必有争端。
若我军这时候出兵,反而会促成他们抱团,以对抗我军。
但放任他们,那他们迟早会祸起萧墙,动起刀兵。
等到他们分出胜负,聚集一团,大汉再以雷霆之师将其击溃,则可一战而定南中!”
刘禅此刻对诸葛亮道:“相父,禅说得可对!?”
“陛下所言甚是!”诸葛亮很欣慰的对刘禅点头道。
他的确没有想到刘禅在军事上有如此的认识,稍微点拨一二马上便给出答案。
而刘禅则是对着南中具体的局面说的。
诸葛亮则继续补充道,“正如陛下所说,我军平定南中应该求快求速,所以这反而不适合秋季出兵。
因为秋季南中诸郡已丰收粮食。
我军若出兵南中,南中诸郡据城而守,我等大汉兵力反而会陷入到南中的泥潭中。
但如果我们选择春季出兵,渡过泸水,避开夏日瘴气,倒也正好合适。
同时,这场战争时间若打得长起来,南中诸郡若不出城相争,那他们春天种植下来的粮食,到了秋天那就要被我们收割了,所谓食敌之粮,一石当吾二十石!”
“原来如此!”听到诸葛亮的话,刘禅若有所思。
这样战法几乎就是渭水屯田的翻版,只不过那时诸葛亮已进入到完全体,最擅长奔袭的司马懿被打得不敢出兵,魏军必须要擅长据守城池才能与诸葛亮对抗。
这时诸葛亮虽然还没渭水屯田时野战无敌,但这次南中之战的核心,其实跟渭水屯田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次诸葛亮是第一次带兵,所以更加稚嫩一些。
刘禅想到这里,却对诸葛亮道,“相父,既然您准备等待时机讨伐南中,那我觉得是让羽林记者进入到军中,熟悉军中的情况了。”
“哦!?”诸葛亮听到刘禅的话道,“那群羽林卫陛下想拆开来用,臣亦好奇怎么使用?”
刘禅道:“羽林卫分为羽林甲士与羽林记者,其中羽林甲士,便当做正常羽林卫使用。
像关兴和张苞都可以将其认为是羽林甲士,相父当做我大汉年轻校尉进行调度即可。
重要的是羽林记者,他们只负责记录军中事务,以及麾下成员的名字籍贯,以及教授他们写字,闲暇时诵读《汉书》之类的史书。
让他们知晓自己会有会名留青史的机会,从而塑造他们的荣誉感,这就是羽林记者。
羽林记者要遵守军令,但并不参与战斗,而只负责记录这支军队的军史!”
“臣大概有些明白这些羽林记者如何使用!”诸葛亮点点头道,“臣会安排好他们的!”
随着这次谈话结束,刘禅把羽林记者调度给了诸葛亮,让他安排他们进入到一支支军队中,开始去记录军队中的情况。
而大汉部队差不多是按照,部→曲→屯→队→什→伍这一层一层构建。
而这些记者们来到军队中,要么进入屯级,要么进入队级,辅助屯长或者队长进行管理。
说实话,羽林记者进入到军队中,军队中兵油子们对这些羽林记者挺好奇的。
或把他们当做下来镀金的豪门子弟,或是军队配置的书佐,总之不当做是正常士卒。
只是没想到自从羽林记者来了以后,便一个个的缠着他们询问他们的名字与住址,然后仔仔细细记录到那一本手册上。
也是有人询问这些羽林记者,记录下他们的名字与住址做什么?
羽林记者则道:“是陛下让我们来记录你们的名字与事迹。
因为你们是为大汉奋战的勇士,你们的名字与事迹,应当与国同存!”
听这话,这些士卒们纷纷大笑了起来,只觉得这些羽林记者们都是神经病。
有人更说道:“陛下怎么会记得我们无名之辈,还是莫要做痴愚妄想!”
羽林记者中有人面对这些已成为兵油子的士卒感觉到畏惧,但也有羽林记者站出来。
这人开口道:“那从今天开始,便由我陈参教会你写自己的名字,使你名声得留汉史,不再成无名之辈。”
(陈参:虚拟人物,原型为陈寿父亲,史书未曾留名,因马谡之事仕途终结,做过马谡参军,所以取名陈参。因陈寿到底写了《三国志》,我想他父亲应该在史学上有一定造诣,适合作为羽林记者的典型与缩影,所以拿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