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书 第38章 东吴的珍珠牌

作者:倚夜听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8 19:07:17
最新网址:www.biquw.cc

诸葛亮确定了刘禅对东吴的态度是长期合作,这就使得诸葛亮不由放心了不少。

而张温观看了蜀地的在诸葛的治理之下欣欣向荣,也是钦佩不已。

至少别得什么都可以装,就百姓身上那种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却是怎么都装不出来的。

所以如今的蜀汉看起来好像因为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受到重创,但若谁看轻了它,那必然会付出血的代价。

张温自觉已经完成了对蜀地的潜力评估,便上表丞相府,与诸葛亮进行正式见面。

诸葛亮很快便见到张温,双方间的联盟达成的非常顺利。

随着政治上的障碍扫除,大汉自然而然提出与吴国进行互市的要求。

对于此张温是有所准备的,毕竟邓治当初拿着蜀国的雪花盐与蜀郡作为打开吴国外交的礼物,这使得不论是蜀锦也好,雪花盐也好,吴国权贵们用到尝到之后,自然欲罢不能。

所以,张温来到蜀国的目的,便是引进蜀国的这两样产品,除此以外,还有铁器与蜀马。

蜀地本身并不缺少铁矿,甚至在技术上也是比东吴要出色太多。

别得不说,蜀地已经用上了高炉冶铁技术,但东吴还在用块炼法,就知道两者的差距了。

而诸葛亮则顺势提出来了想要东吴的铜矿与珍珠。

铜矿这种东西,相信大家都理解,蜀地非常缺铜,否则刘备也不需要让刘巴弄出什么“虚值大钱”。

而双方交易的重点其实是珍珠,刘禅也发现,珍珠在蜀地经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是蜀地的传统礼仪上,珍珠居然就是必需品。

蜀地当地的士族豪族嫁娶居然会用到珍珠,基本上需要用到十斛左右作为聘礼。

然后出了名士的高等士族出现丧葬,也一样需要用到珍珠陪葬,需要五十斛。

甚至就算朝廷在正式场合进行赏赐有功之臣,也是有标准的,需要珍珠百斛。

因为珍珠在这时代如是同黄金一样的奢侈品货币,除此以外,还要感谢张鲁遗留下来的道教文化把珍珠被视为“水精之魄”,五斗米道祭坛需置“东海珠七颗”。

同时珍珠还用于炼丹,葛洪《抱朴子》:“真珠浆合丹砂,可通神明!”

说实话,刘禅真感觉自己有被东吴收智商税的感觉。

但巴蜀与南中地区的蛮人是相信这个东西的,《汉晋春秋》里面就记载了,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以珍珠赏赐孟获等首领安其心。

而更让人绷不住的是,张鲁因为投降曹魏,顺势传播天师道,再加上曹魏内部,经济崩溃,使得在魏国珍珠的购买力并不比黄金差多少。

像《晋阳秋》记载郭淮“私受蜀珠,泄军机”,不管里面到底有没有黑郭淮的成分,单从这里便能看出珍珠这种东西是能上升到贿赂敌国将领程度的。

而对蜀国来说,吴国珍珠价值的巅峰,《建康实录》里面记载,东吴以三千斛珍珠预支,从蜀国获得三万套铁甲片,用于双方联合北伐。

只能说,珍珠这东西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在吴国与大汉的经济交易中非常重要。

而对吴国打珍珠牌,刘禅还真没什么办法,自己就算想点出什么淡水养珠的技术,那至少也要有珍珠蚌吧,在蜀地这地方,还真是只能接受东吴珍珠的智商税。

不过,你出售奢侈品,我也出售奢侈品,我只要保证赚得比你赚得多就好了。

而诸葛亮与张温的贸易谈判,倒也是进行的非常顺利,因为双方都想互市,也都有想要的东西,但却也很快遇到了硬骨头,那就是贸易互市的位置。

在这点上,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推进的了。

因为吴国跟魏国不一样,魏国跟大汉间是没所谓互信的,现在建立的所谓互市,基本上就是冲着撕去的,所以找一个第三方进行媒介,对双方来说都稍微放心一些。

而吴国的话,通过跟刘禅的对话,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说双方要建立个什么一百年不动摇的盟约多少有几分想当然。

但在大汉能还于旧都前,现在大汉与东吴的第二次联合肯定是牢不可破的盟约。

那双方的互市肯定就不能按照魏国那样找一个第三方当做中介进行贸易。

而是要双方间一定程度的开通边界进行互市,才能把互市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但因为东吴本身已经到负数的信誉,这使得双方必须要建立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稳定商贸道路,这就很考验双方的外交选择了。

而则肯定是一个细活,不是当下马上能决定的,但可以先把头开起来。

这条商贸线建立了起来,那不仅是朝廷能获得好处,就算蜀地本土世家一样能获得好处。

这对于大汉管理当地蜀地世家有着非常好的缓冲作用。

所以,诸葛亮对张温这次会面却是庄重而认真,张温对自己这次访问蜀汉的收获也非常满意,离开时,虽然与秦宓辩论了一场,为孙权称帝做铺垫。

但依旧认为蜀地政理有序,君臣同心,当今能匡主济民者,唯诸葛孔明耳。

随着张温回归东吴,大汉的外交事宜结束,对如今的蜀汉来说,内部问题开始重新浮出水面了。

同东吴结盟,与曹魏互市,这都给如今的蜀汉制造出了相当不错的外部环境。

而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讨伐南中这件事,自然开始时不时的被提上日程。

王连自然坚持把李严从永安调度出来讨伐南中平定叛乱,而不是诸葛亮亲自征伐南中。

但面对王连的建议,丞相府上下等人自然是视王连为叛徒。

你可是丞相府长史,怎么能胳膊肘向外拐,我们都还准备靠着征伐南中加官进爵,你居然想要把李严拉过来,那李严会重用丞相府的人么!

而王连的理由也振振有词,那就是丞相身负一国之望,怎么能够轻易出征南中,要是一不小心沾染了瘴气,你负责么!

诸葛亮此刻没有下场,与王连唱对台戏的人是张裔。

诸葛亮很清楚,不论征不征南中,这时间点都不对,但先让下面的人造势起来,这样自己真的表态要去时,人们才不会感觉到惊疑。

至少让人们心理上能接受这件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反弹。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