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一、孤臣入朝

话分两头,建康城的晨雾,刘琨的青骓马踏过朱雀桥,马蹄铁与青石板相撞,溅起的火星惊飞了檐角栖息的寒鸦。他单手按在鞍鞯上,另一只手紧紧攥着祖逖的奏疏,绢帛边缘的麦秸屑硌得掌心发疼——那是半年前在徐州募兵时,黄河流民按血手印留下的。

太极殿的铜门在身后轰然闭合,刘琨抬头望去,水晶帘幕在晨光中折射出七彩光晕,映得殿内衮服大臣们的身影虚浮如幻。琅琊王氏的代表王彪之站在班首,玉簪绾着的高发髻微微晃动,腰间羊脂玉佩在烛火下泛着冷光——那是三年前王导亲赐的信物。

“刘司空,“王彪之的声音像浸了水的丝帛,“听闻你带了一万五千逆军屯驻城外?“他扫了眼刘琨衣甲上的征尘,甲胄缝隙里还嵌着徐州的黄沙,“祖逖抗旨不遵,你身为同僚,竟助纣为虐?“

刘琨按住剑柄的手骤然收紧,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王尚书可知,这一万五千弟兄,是祖将军去年在徐州亲手训练的精锐?“他展开奏疏,二十万血色手印在晨光中触目惊心,“他们不是逆军,是替陛下守住黄河麦田的子弟兵!“

二、廷争骤起

水晶帘幕被穿堂风掀起一角,露出殿外阴沉的天色。尚书右丞陆晔的冷笑声像冰锥划过玉盘,他向前半步,广袖拂过御道青砖,袖口的连云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刘司空满口民生,“他扫过刘琨铠甲

上补丁,“却对祖逖私分胡酋田宅、擅自募兵之事避而不谈——这不是割据,何谓割据?“

殿内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哗然,琅琊王氏的党羽们交头接耳,玉笏相撞声如寒蝉振翅。刘琨的冷笑比陆晔的更冷,他从袖中抽出羊皮地图,“啪“地摔在御案上,惊得鎏金烛台上的烛火一跳:“陆大人说割据?“地图上的邺城轮廓清晰,每处收复的关隘都用朱砂标着“待陛下临幸“,“这是月前收复的邺城舆图,祖将军连城门钥匙都封在锦盒里,等着陛下亲启!“

王彪之弯腰捡起地图,指尖在“分田地“的红笔标注上停顿,指甲几乎掐入绢帛:“擅改朝廷法度,便是谋反!“他望向司马睿,眼中闪过阴鸷,“陛下难道忘了,王敦当年也是先笼络民心,再举兵犯阙?“

殿内突然寂静,司马睿的目光落在奏疏末尾的血书——“臣之兵,百姓所养;臣之甲,百姓所铸“。朱砂手印在晨光中触目惊心,让他想起一年前阳武渡口,祖逖单骑闯入敌阵时,铠甲上的血痕从肩甲一直蔓延到靴底,那温热的血曾溅在他的御袍上,而此刻王彪之腰间的琅琊玉佩,却泛着刺骨的冷光。

“王尚书说私通鲜卑?“刘琨从袖中取出一卷羊皮盟约,边缘还染着北疆的霜色,“这是旬前与慕容皝的会盟书,“他展开盟约,狼首印信与晋室龙纹并列,“祖将军只要南岸麦田,将河套牧场尽归鲜卑,请问天下哪有这样的反贼?“

陆晔的目光扫过盟约,突然瞥见角落的“中分天下“四字:“好个中分天下!祖逖这是要裂土封王!“

“错了!“刘琨的断刀突然出鞘寸许,寒光映得陆晔后退半步,“是鲜卑求着与我军结盟!“他指向盟约末尾的小字,“祖将军批注'汉家田亩,寸土不让',这八个字,刻在每一位流民军的护心镜上!“

殿中传来抽气声,有人不自觉按住腰间玉佩,仿佛那是救命符。司马睿的手指划过奏疏,触到绢帛背面的麦秸屑——那是黄河百姓按手印时留下的,带着北方的干燥气息。他忽然想起祖逖在徐州时,曾送他一袋新麦,说“待陛下还都洛阳,臣定用这麦种为陛下煮一碗新麦粥“。

王彪之的声音突然拔高:“陛下,刘琨这是裹挟圣听!祖逖抗旨不遵,罪证确凿!“他转身时,玉簪勾住水晶帘,发出刺耳的响声。

“罪证?“刘琨突然从袖中抖出一叠文牒,“这是各州郡百姓的联名信,“文牒上密密麻麻的指印如红梅绽放,“他们求陛下让祖将军继续北伐,求朝廷不要断了护田的刀!“

司马睿看着文牒上的指印,忽然想起祖逖的奏疏里写着“臣不敢负百姓,更不敢负陛下“。他的目光在王彪之的玉佩和刘琨的补丁之间游移,最终落在御案上的邺城舆图——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标着“晋“字,笔力刚劲如刀。

“够了。“司马睿的声音虽轻,却像重锤落在玉阶上,“王尚书,“他望向王彪之,“你说祖逖谋反,可曾见过他帅帐内悬挂的《大晋舆图》?可曾听过黄河百姓为他编的歌谣?“

殿外突然传来隐约的歌声,是城外的一万五千士卒在唱《护田歌》,苍凉的调子透过殿门,惊得檐角铜铃叮咚作响。王彪之的玉佩“当啷“落地,他看着刘琨眼中的火光,突然意识到,这场廷争的胜负,早已写在那些布满老茧的手印里,写在每一粒即将播撒的麦种中。

陆晔退后半步,望着刘琨展开的盟约,终于发现狼首印信旁用小楷写着“汉胡分治,以河为界“——那是祖逖的笔迹,力透纸背,如他守在黄河岸边的身影,挺拔而不可动摇。

殿内的晨光忽然明亮起来,照在刘琨铠甲的补丁上,那些用羯军军旗改制的布片,此刻在阳光下泛着异样的光彩,像极了祖逖在战场上染血的战袍,虽破却坚不可摧。司马睿闭上眼睛,听见自己的心跳与殿外的歌声重叠,终于明白,祖逖抗的不是旨,是整个士族门阀的偏见,护的不是权,是天下百姓的生路。

三、铁骨诤言

侍中纪瞻的咳嗽声像片枯叶落在玉阶上,他抚着腰间的犀角带,目光扫过刘琨铠甲上三块补丁——那是用羯军军旗改制的,针脚歪扭却结实。“刘司空对祖将军的情谊令人动容,“他的广袖拂过御案上的青铜烛台,鎏金烛龙的眼睛在火光中似要闭合,“但国法如炉,纵有千般苦衷,抗旨便是抗旨。“

刘琨猛然转身,铠甲甲叶相撞声惊得殿角铜铃轻响。他的膝盖砸在御道青砖上,发出闷响:“陛下可还记得太兴二年的石头城?“指尖勾住衣领猛地一扯,陈旧的布帛撕裂声中,碗口大的伤疤赫然在目——伤口呈半月形,从锁骨斜贯至心口,边缘的皮肤翻卷如刀劈的老树皮。

司马睿的手指骤然停在奏疏上,绢帛背面的“中流击楫“刻痕硌得指腹发疼。他想起那年深秋,祖逖单骑闯入石头城,铠甲下的中衣浸满鲜血,却仍将他护在身后。“此生不负晋室“的誓言还在耳畔,公主司马清瑶昨夜哭肿的双眼又浮现在眼前,殿外的风突然掠过水晶帘,将他的思绪吹得凌乱。

“诸位大人可知,“刘琨的声音像生锈的刀在磨石上划过,“祖将军在邺城分田时,亲手为百姓丈量土地?“他指向王彪之腰间的羊脂玉佩,“那些被你们称为'逆产'的胡酋田宅,如今种着的是汉家麦种,收的是百姓口粮!“

王彪之的玉簪“咔“地断裂,碎玉片溅在御道上,有一片恰好停在刘琨的伤疤前方。他的胸脯剧烈起伏,玉簪断口处露出的银丝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你...你竟敢将朝廷法度与胡虏田宅相提并论!“

“末将只问事实!“刘琨猛地起身,铠甲带起的风扑灭了御案上两盏烛火。他指向殿外,晨光中隐约可见城外军营的“汉“字旗号:“当羯军在洛阳焚烧太学之时,祖将军在黄河岸边建了十五座义学;当诸位大人在江南丈量良田之时,祖将军在邺城将胡虏粮仓改作流民安置所!“

殿内诸臣皆惊,有人不自觉后退半步。刘琨的目光扫过尚书右丞陆晔绣着云纹的袖口:“陆大人说祖将军割据,可曾见过他帅帐内悬挂的《大晋舆图》?“他从袖中抽出半幅残破的舆图,边缘焦黑处还留着箭簇,“这是祖将军在阳武渡口缴获的羯赵地图,他在背面写满了'克复后当重修'的郡县名!“

司马睿的手指深深掐入掌心,盯着奏疏上的血色手印。他忽然想起去年冬至,祖逖送来的信中附着黄河岸边孩童的字贴,歪歪扭扭的“晋“字上还沾着泥点。此刻王彪之的玉佩在残烛中泛着冷光,与奏疏上的温热血印形成诡异对比。

“刘琨,你这是裹挟圣听!“王彪之的声音已带颤抖,他转向司马睿,玉簪断口处的银发散落额前,“陛下难道忘了王敦之乱?当年王敦也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

“住口!“刘琨的断刀突然出鞘三寸,寒光映得王彪之面如土色。他猛然意识到失仪,刀柄重重磕在御道上:“王尚书若还记得王敦之乱,便该记得是谁在秦淮河连筑七座营垒,是谁用血肉之躯为陛下守住建康城门!“

殿内死寂如坟。司马睿望着刘琨铠甲上的补丁,突然发现每道补丁边缘都绣着细小的麦穗——那是流民百姓感恩的针脚。他的目光移向奏疏,“中流击楫“四字突然与祖逖在船头击楫的身影重叠,那句“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的誓言,此刻在殿内回荡。

“刘司空,“司马睿的声音突然柔和,“起身吧。“他望向王彪之,“王尚书既关心法度,不妨说说,为何祖将军的军粮被克扣三成?为何他请求的兵器支援,至今未出建康城门?“

王彪之的玉佩“当啷“落地,他望着司马睿眼中的冷意,突然意识到这场廷争的风向已变。殿外传来隐约的练兵声,是城外一万五千士卒在喊着“护田““杀胡“,声浪透过厚重的殿门,震得水晶帘幕轻轻颤动。

刘琨望着司马睿,发现皇帝指尖正摩挲着奏疏上的血手印,神情复杂如漳河之水。他知道,自己赌对了——当士族的利益与皇权的安危相冲突,司马睿终究会选择那个用伤疤和麦种说话的祖逖。

“诸位大人,“刘琨的声音突然低沉如鼓,“祖将军抗的是一道诏书,护的是万里河山。他的兵甲上沾着胡虏血,他的靴底踩着百姓的期盼,这样的人若算谋反,“他指向殿外的青天,“那大晋的天,怕是要塌了!“

侍中纪瞻突然咳嗽着退后半步,他终于明白,这场辩论的胜负,早已不在法条章句,而在殿外那片用百姓手印染红的奏疏,在城外那支穿着补丁铠甲的军队,在黄河岸边正在抽穗的汉家麦田。

王彪之弯腰捡起玉佩,手指被断簪划破,鲜血滴在“王“字纹路上。他忽然发现,刘琨铠甲上的补丁虽旧,却比自己的华服更耀眼——因为那上面,沾满了大晋百姓的希望。

四、圣心难测

司马睿突然起身,龙袍扫过御案:“够了!“他望着刘琨手中的奏疏,“朕问你,祖逖为何不亲自回朝?“

“回陛下,“刘琨抱拳,“祖将军说,邺城不能丢,黄河不能退,“他压低声音,“若陛下信不过他,这一万五千精锐,便是他的诚意——这些弟兄,都是半年前在徐州随他的流民子弟。“

殿内鸦雀无声。司马睿盯着奏疏上的血色手印,仿佛看见黄河两岸的百姓在胡虏铁蹄下挣扎。他想起刁协上月密奏“祖逖的兵是民心所聚“,想起刘隗弹劾王彪之私扣军粮的折子,突然冷笑一声:“王尚书,你说祖逖谋反,那朕问你,为何他的奏疏里,写着'愿陛下早登洛阳正殿'?“

王彪之跪下,额头触地:“陛下明鉴,祖逖拥兵自重...“

“住口!“司马睿猛地拍案,“祖逖若想反,去年在徐州收编十万流民时就可自立!“他望向刘琨,“朕问你,祖将军在邺城,可曾杀过一个晋室官吏?“

“回陛下,“刘琨心中一喜,“祖将军只杀胡虏,只分胡酋田宅,所有官吏,皆按朝廷法度任用——就连徐州刺史府的印信,都还封存在祖将军的帅帐。“

司马睿闭上眼睛,仿佛看见祖逖在徐州大营批阅公文的场景。他知道,琅琊王氏怕的不是祖逖谋反,而是怕失去江北的良田美宅。睁开眼时,他的目光已变得冷冽:“传朕旨意:擢升刘隗为尚书左仆射,刁协为尚书令,周顗为吏部尚书——即日起,寒门官吏可直奏朕前。“

五、君臣定策

殿内大臣面面相觑,王彪之的脸色煞白如纸。刘琨心中一凛,知道司马睿这是要借寒门之手,斩琅琊王氏的党羽。

“刘司空,“司马睿的声音柔和下来,“祖将军要的粮草,朕会让戴渊将军带去三万石粟米、五千领铠甲。“他望向殿外,“告诉祖逖,朕等着他收复洛阳的捷报——就像他半年前收复徐州那样。“

刘琨跪下,心中百感交集:“陛下,祖将军还说...“他犹豫片刻,还是说了出来,“若朝廷真的容不下他,他便在黄河岸边种麦屯兵,等陛下什么时候想通了,再率军回朝——就像他在徐州等了三个月,才等来陛下的讨贼诏书。“

司马睿的手指骤然收紧,龙袍下的指甲几乎掐进掌心。他当然记得,三个月前祖逖在徐州按兵不动,直到收到他诛杀王敦余党的诏书,才挥师北上。此刻,他更清楚,琅琊王氏的势力盘根错节,只有祖逖的流民军,才能成为制衡的利刃。

“告诉祖逖,“司马睿突然轻笑,“朕不会让他做第二个王敦,“他望向太极殿的蟠龙柱,“朕要让天下人知道,大晋的天子,分得清忠奸——就像分得清徐州的麦田,和建康的玉砌雕栏。“

殿外突然传来惊雷般的马蹄声,那是戴渊的三万援军整装待发。刘琨起身,看见王彪之等人铁青的脸色,知道这场廷争,暂时以寒门的胜利告终。但他更清楚,真正的战争,还在黄河岸边等着他们——那里有祖逖的四万流民军,有他带来的一万五千精锐,还有整个中原百姓的期盼。

走出太极殿,刘琨望着城外的军营,晨雾已散,阳光洒在士兵们的“汉“字护心镜上,映出一片耀眼的光。这些弟兄,跟着祖逖从徐州打到邺城,又从邺城回到建康,此刻即将再次北上。他知道,只要祖逖在,只要民心在,大晋就还有收复中原的希望。

这一日,建康朝堂的风波渐渐平息,但刘琨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骑上青骓马,奔向城外的军营,身后是太极殿的飞檐斗拱,身前是黄河的滚滚波涛。他相信,祖逖的铁血丹心,终将照破这乱世的阴霾,让汉家儿郎的旗帜,重新在中原大地飘扬——就像半年前在徐州城头,那面迎着北风猎猎作响的“晋“字大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