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帅帐定策
邯郸大营的点将台的夜风卷着赵地的细沙,将“祖“字帅旗吹得猎猎作响。祖逖按剑立在台上,铠甲下的中衣还带着昨夜议事的汗渍,案头摊开的奏疏上,“愿陛下念中原黎庶“的“念“字被墨汁浸透,在月光下泛着暗红——那是用二十万流民血手印染红的边角。
“士稚,你当真要抗旨?“刘琨的胡笳重重磕在帅案上,青铜号嘴在木头上留下凹痕,“司马睿若以'私建军府'问罪...“
“那就让他看看这道奏疏。“祖逖指尖划过绢帛,上面密密麻麻的指印在烛火下如同燃烧的星火,“我已写明,愿将一万精锐交与公覆带回,这些弟兄本就是黄河流民子弟,陛下若猜忌,大可让他们解甲归田。“他望向帐外攒动的火把,那是邯郸百姓送来的麦种车,“这一万人回去,便是活的证据——证明我祖逖的兵,是吃着百姓麦种、护着百姓田亩的子弟兵。“
刘琨突然起身,胡笳穗子扫过案头的《流民军册》:“可你只剩四万弟兄,石勒的五万黑槊营就在襄国!“
“正因如此,才要让陛下知道,“祖逖按住老友的肩膀,掌心的老茧磨得刘琨衣袖作响,“即便只剩一兵一卒,我也要在邺城城下,为这些跟着我吃糠咽菜的弟兄们,挣一块能埋骨的故土。“他忽然轻笑,指腹擦过奏疏上的“民心“二字,“公覆可记得,当年在并州,我们如何带着流民凿井屯田?“
刘琨一愣,胡笳在掌心发烫:“自然记得,你说'汉家儿郎的刀,要能杀敌,也要能耕地'。“
“如今这道奏疏,便是我祖逖的犁铧,“祖逖望向漳河方向,河水在月光下泛着银鳞,“用二十万流民的手印作犁把,用六万子弟兵的忠骨作犁刃,让司马睿和琅琊王氏看看——我们的忠心,是耕出来的,不是跪出来的。“
二、将佐激辩:丹心照破万人心
卯时三刻,中军帐内的松木烛尚未熄灭。祖逖的饮血刀“当啷“劈在帅案上,刀刃没入松木三寸,惊得众将甲叶齐响——这些甲胄,都是流民们用胡虏兵器熔铸的。
“末将愿随将军死战!“李顺的断刀重重磕在青砖上,陈铁的义肢护腕在烛火下泛着冷光,“陈大哥的义肢还插在武城关头,末将绝不回头!“
“住口!“祖逖突然暴喝,却在看见少年通红的眼眶时软了声音,“我要的不是死战,是让天下人知道,我们流民军的刀,既能砍断胡虏的马腿,也能劈开荒田的硬土。“他抽出饮血刀,刀刃在舆图上划过邺城,“王敦之乱时,我们护的是司马氏的銮驾;如今我们护的,是邯郸百姓新播的麦种。“
虎牙将军蔡豹突然抱拳,他的铠甲是用羯军胸甲改制的,甲缝里还缠着家乡的麻线:“将军,末将不懂什么诏书不诏书,只知道羯胡烧了我兖州的祖坟!“他指向帐外,“当年在陈留,您教我们用胡虏的战马耕地,说'汉家儿郎要让胡马为我拉犁',如今怎能半途而废?“
帐内响起此起彼伏的甲叶撞击声,众将的目光如刀,齐刷刷落在祖逖身上。这些将领,有的曾是流民,有的曾是坞堡主,此刻却都穿着统一的“祖“字铁牌。祖逖忽然笑了,笑声混着帐外的漳河涛声:“诸位可还记得,阳武渡口之战前,我为何要让弟兄们每人带三升麦种?“
“充作军粮!“众将异口同声。
“错了。“祖逖指向帐外,邯郸百姓正将新收的麦种装上运兵车,“是让所有人知道,我们的背后,是十万亩等着收割的麦田,是千万个等着回家的流民。“他展开手中的竹简,“今日我祖逖立下军令:愿随我北伐者,留;愿回建康护圣者,去。但有一条——“
他的声音突然冷如霜刃:“回建康的弟兄,须牢记自己是流民军,是汉家儿郎,若敢助纣为虐...“饮血刀在竹简上划出深痕,“我祖逖的刀,必取尔等项上人头——即便追到天涯海角。“
三、河滨送别
巳时正的漳河渡口,芦苇荡在秋风中翻涌如金色麦浪,苇叶擦过战船的声响与河水拍岸声交织。周札的楼船停泊中流,船头那面绣着“圣“字的玄色旌旗正被风扯得歪向一侧,丝线绣就的蟠龙纹在阳光下扭曲,像极了建康朝堂上衮服大臣们摇摆的袖摆。周札立于甲板,腰间羊脂玉雕琢的琅琊王氏图腾佩饰折射着强光,与岸边流民军士卒身上补丁摞补丁的粗布征衣形成刺目对比——后者胸前统一佩戴的青铜护心镜上,简陋的“汉“字刻痕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祖士稚,你可知抗旨的罪名?“周札的声音从三丈外飘来,吴地口音拖曳着尾音,像浸了水的丝帛般黏腻,“私拥军府、抗拒不遵,按律当诛九族。“他抬手整理广袖,袖口金线绣的云纹恰好遮住眼中的阴鸷。
祖逖站在岸边浅滩,靴底陷进湿润的河沙,身后一万五千名归军士卒的甲叶在风中轻响。他转身时,铠甲肩吞刮过芦苇,带下几片金黄的苇叶:“劳烦周将军带句话,“他的声音像漳河冰面下的水流,冷硬中带着灼热,“就说祖逖的甲胄,自渡江以来只沾羯胡血、羌狄泪,从未染过汉家百姓半滴泪。“指尖抚过奏疏边缘未干的麦秸屑,那是昨夜邯郸百姓按手印时,指尖带起的麦茬嵌进了绢帛纤维。
刘琨接过奏疏时,指腹触到绢帛背面凹凸的刻痕——“中流击楫“四字是祖逖用饮血刀刻的,笔画间还嵌着细碎的麦种碎屑,想来是刻字时落在刀痕里的。他突然抱拳,胡笳穗子扫过胸前的并州狼头纹护符:“某定当在朝堂之上,让陛下听见黄河两岸的麦浪声!“
“公覆,“祖逖按住老友肩膀,掌心触到对方斗篷下硬邦邦的舆图轴柄,那是并州的地形图,边角磨得发亮,“若江南士族再提'胡汉杂处',“他指向身后队列,一名羌族血统的士兵正帮羯族降卒调整护心镜绳带,两人腰间分别别着汉式环首刀与胡式弯刀,“便带他们看看这些弟兄——羌人、羯人、汉人,如今都吃着同一锅麦粥,守着同一方田亩。“
周札突然冷笑,玉簪绾着的高发髻随身体晃动,露出鬓角的金步摇:“祖将军倒是深谙收民心之道,可惜陛下要的是臣子的忠心,不是百姓的拍手。“
祖逖转身,饮血刀刀尖指向北方天际线,那里腾起的黑烟正吞噬阳光——石勒的黑槊营正在焚烧邯郸城郊的村落。他的声音突然低沉,像被漳河泥沙沉淀过的铅块:“周将军可看见那黑烟?“刀刃划出银弧,指向浓烟中隐约可见的火舌,“羯胡砍断汉家耕牛的腿筋,填平我们新挖的水井,把老人孩子驱进火里。“猛然转身时,铠甲甲叶相撞发出清越的响,惊起芦苇丛中的水鸟,“若陛下觉得民心比胡虏的铁槊更可怕,那便让他怕吧——怕到敢走出建康宫的金丝笼,看看他的子民如何在胡虏蹄下刨食!“
河风突然转急,两岸胡杨树发出哗哗的怒吼,像万千柄刀剑在相击。一万五千名归军士卒突然整齐跪倒,甲叶触地声如闷雷滚过渡口,惊得漳河水面泛起涟漪。李顺作为归军代表踏上浅滩,手中断刀的刀柄裹着胡虏马鞭的皮条,刀身“杀胡“二字是陈铁用断剑刻的,笔画间填着朱砂,此刻在阳光下像未凝的血:“将军,我们此去,定要让建康的百姓知道——“少年的眼睛通红,却比任何时候都清亮,“流民军的刀,砍的是祸害百姓的胡虏,护的是天下汉人的祖坟!“
祖逖接过断刀,刀柄上的皮条带着胡虏战马的腥气,却也混着陈铁惯用的艾草味——那是为了防止刀把打滑,用艾草汁浸泡过的。刻痕划过掌心的薄茧,他突然笑了,笑声混着河风:“记住,刀在人在,“指尖抚过李顺胸前的护心镜,“汉家儿郎的腰,弯得下犁地,却绝不能向胡虏和奸佞弯!“
刘琨的胡笳突然响起,吹的是半段走了调的《出塞曲》,调子被河风撕成碎片,却有几个音符固执地飘向楼船。周札皱起眉头,玉簪在阳光下闪过冷光,转身走进舱室,绣着金丝的袍角扫过甲板,像一片乌云遮住了阳光。
楼船渐渐远去,“圣“字旗缩成小小的黑点,而岸边“祖“字大旗依旧猎猎作响。祖逖望着刘琨站立的船头,对方正展开那份带血手印的奏疏,江风掀起绢帛边缘,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指印——那是邯郸二十万百姓按在犁铧上的血押,每一个指印旁都写着“愿随将军“。
“将军,该出发了。“李顺低声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陈铁的义肢护腕。
祖逖点头,目光落在河面上漂浮的苇叶,突然想起三年前在广陵渡江时,自己曾在船头刻下“不清中原,不复南渡“的誓言。此刻漳河水拍打着岸边,与当年黄河的浪涛声重叠,他摸了摸胸前的断虹佩,玉佩不知何时变得温热,像揣着一颗跳动的心脏——那是二十万百姓的心跳,是四万流民军的心跳,是整个中原大地的心跳。
当楼船消失在苇荡尽头,祖逖突然抽出饮血刀,刀刃划过面前的芦苇,断茎的苇叶纷纷坠落,露出远处邺城方向的浓烟。他望向身边归军士卒们扛着的“汉“字灯笼,火光映红了他们年轻的脸庞——这些即将南下的弟兄,将带着北方的风沙、百姓的期盼,还有祖逖的奏疏,走进建康的朝堂与街巷,让江南知道:在黄河之北,有一支军队,他们的甲胄是百姓熔铸,他们的粮草是百姓播种,他们的刀,只为守护汉家的麦田与祠堂。
河风渐歇,漳河水面重新平静,倒映着两岸胡杨的影子,像无数杆挺立的长枪。祖逖转身走向邯郸大营,身后传来归军士卒整齐的脚步声,与远处邺城方向的厮杀声遥相呼应。他知道,这场送别不是结束,而是另一场战斗的开始——在朝堂之上,在百姓之间,在每一个汉家儿郎的心里,北伐的火种已经埋下,终将成燎原之势。
四、誓师北伐
未时初,邯郸校场的点将台已被热血浸透。祖逖踩着胡杨木板登上高台,四万流民军的甲叶声如滚雷,震得漳河水倒流。这些甲士,有的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征衣,有的背着自制的弩箭,却都昂首挺胸,眼中燃着收复故土的火。
“弟兄们!“祖逖的饮血刀挑起羯赵的黑狼旗,旗角的狼头在阳光下狰狞如活物,“两年前,我们从广陵出发,带着陛下的诏书,带着收复中原的誓言!“他突然将黑狼旗掷于脚下,靴底碾碎狼头图腾,“如今诏书变了,可我们的誓言没变——我们是流民军,是百姓用麦种喂大的子弟兵!“
台下响起山呼海啸般的“不退“,李顺带着飞熊军跪倒,陈铁的义肢被郑重地插在点将台前——义肢铁掌上,新刻的“赵“字代表着他们即将收复的故土。“将军,陈大哥说过,要在邺城城头种上从并州带来的杏树!“
祖逖望向远方的邺城,那里的黑烟正吞噬着最后的村落。他突然抽出断虹佩,玉佩的温热透过掌心——这枚玉佩,是流民们用黄河玉磨制的,刻着九州版图。“看见那黑烟了吗?“他的声音突然拔高,“那是胡虏在烧我们的谷仓,在毁我们的水渠!“
四万士卒的吼声惊飞满天寒鸦:“还我麦田!还我祖坟!“
“今日我祖逖立誓:“祖逖的饮血刀指向北方,刀刃映着漳河的波光,“不克邺城,不饮漳河水!不斩石勒,不卸身上甲!“
“不克邺城,不饮漳河水!“吼声震天,惊得邯郸城头的雀鸟纷纷逃窜。祖逖看见城墙下,百姓们举着刚熟的麦穗和自制的兵器,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那是流民军最坚实的后盾。
“传我将令!“祖逖展开舆图,上面用朱砂标满了流民探子的密报,“今夜子时,兵分三路:蔡豹率飞虎军袭取邺城西门,李顺带飞熊军埋伏于浊漳河畔,我自领中军正面强攻!“他望向案头的《流民军册》,每一页都记着弟兄们的家乡和心愿,“让石勒知道,我们流民军的北伐,不为封侯拜相,只为让天下汉人,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听着鸡叫起床,看着麦浪入眠!“
夜幕降临,漳河水面倒映着十万火把,像一条燃烧的巨龙向邺城奔腾。祖逖站在船头,望着刘琨远去的方向,想起用户提及的岳飞悲剧——他不要做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岳鹏举,他要做在漳河击楫的祖士稚,即便逆诏而行,也要让历史记住:在这乱世,有一支流民军,为了百姓的麦田,为了汉家的祠堂,向死而生。
“将军,邺城到了。“李顺的声音带着血丝,手按在陈铁的义肢上。
祖逖摸了摸胸前的断虹佩,玉佩滚烫如心。他抽出饮血刀,刀刃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刀身上“复汉“二字是流民们用鲜血刻的:“告诉弟兄们,此战之后,漳河以北,再无胡虏肆虐!“
战鼓声起时,邺城的守将支雄正在城头饮酒。他望着远处的火光,不屑地笑了:“祖逖抗旨不遵,孤军深入,简直找死!“
但他不知道,在火光中,祖逖的奏疏正随着刘琨的楼船驶向建康,在那份奏疏的末尾,祖逖用鲜血写着:“臣之兵,百姓所养;臣之甲,百姓所铸。臣虽抗旨,却未负百姓。若陛下仍信谗言,臣愿解甲归田,与百姓共耕麦田,唯求留得此身,为汉家守一方祠堂。“
而此刻的邯郸校场,那一万五千名回建康的士卒,正举着祖逖亲赐的“汉“字灯笼,在长江两岸播撒北伐的火种。他们走过的每一处,都在诉说:有一支军队,叫流民军,他们的背后,是千万个等着回家的百姓,是一片等着收复的中原大地。
漳河水滔滔东去,载着祖逖的战船冲向邺城。在他身后,邯郸的麦田在夜风里轻轻摇晃,像无数双看不见的手,推着汉家儿郎向北方前进,前进,直到胡虏俯首,直到中原复归,直到每一个汉人,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然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