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开局阵斩正蓝旗贝勒 第19章 衣冠带剑

作者:小葱拌西红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8 18:08:03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大殿之内,帝眼见少年与自己年岁相仿,愈加喜爱,张口就赐麒麟玉珏。

温体仁突然咳嗽一声,手中笏板挥动:“《大明会典》载,白身觐见不得佩玉!”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礼。”向来低调的孙承宗却是踏步而出,白须颤动间笏板西指,其声低沉有力。

“一线天火焚三千镶黄旗,难道抵不得块石头?”

温体仁忝为礼部尚书,见有逾制之事,出言提点不过履行职责罢了。

孙承宗出面后,他当下却不置一词,唯垂眸静立,仿若泥塑木雕。

能跻身东阁兼领部堂者,哪个不是千年的狐精?

更何况他这从三品侍郎一路摸爬至礼部尚书的老狐狸,又怎会平白树敌呢!

纵要弹劾,何须阁老亲执奏本?都察院中多的是急欲表忠的言官。

此时的徐承略长身玉立,胸臆如擂鼓轰鸣,面上却凝若深潭。

只是衣袂垂落处,指节已在袖中掐入掌心。

崇祯帝的嗓音环绕于皇极殿:“己巳之变,烽烟蔽日。朕每思九边告急、京师震动之时,满朝朱紫袍笏,竟不及一介草野之身!

徐成略,本是闾阎布衣,无官身之责,无俸禄之养。

却能振臂一呼,聚乡勇为长城,持锄耰作干戈,屡破胡骑于野。

固孤城于危——此等义勇,真乃国士之风!”

说到此处,帝目光掠过武将班列:“昔年赵充国云“百闻不如一见”,今日朕见徐卿,方知匹夫之勇可成山河之固。

尔等食君之禄、担国之纲者,当思为何?

思百姓膏血养尔甲胄,却让三尺童子执戈在前;

思列祖英魂盼尔忠勇,却令田间白丁代守关河!

殿内群臣闻言大骇,不止武将战栗,文官亦变了脸色。

陛下此话有些重了,言说满朝公卿竟不及一白身。

可见陛下对他们有多不满,心中有着多大怨念,才会说出如此不顾情面的话。

满朝公卿宿将再也不能置身事外,齐齐下拜,山呼:“臣等无能,陛下恕罪!”

帝默不作声,俯视良久,感觉拿捏的恰到火候时,织金云纹袖轻挥:“起身吧!”

崇祯将语气放缓道:“然朕亦信,天下壮士岂独徐卿一人?望诸卿以徐卿为镜,磨剑砺戈,

早复辽东失地——莫教草野之民,笑我朝堂无人!”

殿内又是一阵慷慨激昂的陈词,纷纷诉诸自己精忠报国之意。

徐承略忽的跪伏于地,棉袍拂过金砖,叩头道:“陛下过誉,草民不敢受。

我本布衣,自幼读书知忠孝,学剑为守疆,亦知山河破碎处无有完卵。

此身本属家国,不过是见烽烟起时,舍了笔砚提枪而已!

虽侥幸破敌,实赖陛下洪福,大明国运为助,实不敢居功。”

说到此处,徐承略忽的撕开棉袍,露出渗着血迹的数处伤口。

“草民直教建奴明白,我大明衣冠带剑,从来不是纸上文章!”

殿内群臣心中一震,心思各异,这徐承略不止赳赳武夫那般简单,其文采亦是斐然。

孙承宗频频点头,温体仁精光隐现。

崇祯一拍御案,霍然起身:“好一个衣冠带剑,真乃大明好儿郎!”

帝于丹墀之上来回踱步,带动御炉龙涎香雾蜿蜒向上似飞龙。

崇祯看到一处隐有裂痕,想起那是数日前宣府总兵侯世禄革职时跪裂的金砖。

崇祯帝倏地止步,玄色日月衮服上的日月文绣随动作泛着鳞光。

“徐承略救满桂、溺镶白、焚镶黄,重挫后金,其功甚伟——”

年轻天子嗓音骤然拔高,惊起檐角栖鸦扑棱棱乱飞,

“着其领宣府总兵之职!暂助孙老督师护卫京师,择机击敌!”

阶下绯袍青袍身影如遭雷击,齐齐凝固。

宣府镇!九边锁钥,控扼漠南,向来由勋贵重臣或宿将执掌,竟授白身少年?

是否过于儿戏?亦否升迁过快了些?

然再一思索徐承略那可怕的战绩,又尽皆释然。若是自身有这功劳,怕是封侯都不止!

少年皇帝的目光投向班列,“兵部核其战功,检校首级,循律拨予赏银。”

兵部尚书王洽不想皇帝会在朝堂提起此事,手中象牙笏板不由轻颤,一脸苦色。

却又不得不出面表态,只得硬着头皮斟酌道:

“陛下,军功与赏银向来以首级多寡而论,不知徐总兵这赏银……”

“自嘉靖三十五年定例……”张维贤斜倪了王洽一眼,目中透着不满。

“斩真倭首级一颗,官升一级或赏银五十两!王尚书难道不知?”

这就有点杀人诛心了,直接质疑王洽的基本操守。

王洽不由额头渗汗,暗叹真乃多事之秋。

然他这里还没感叹完,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话更是让他心惊胆战。

只见毕自严颤抖着展开后金入关后新颁诏书卷轴,纠正道:

“己巳虏警,凡斩建奴首级者,赏银增至七十两——”

卷尾朱批未干的“准”字,亦让掌管钱粮的毕自严手脚抽搐。

王洽面色愈白,兵部主事突然踉跄出列,却是为他解了围,只见那主事捧出镶金木匣砰然开启。

两颗风干的镶白旗头颅滚落金砖,辫发上还缠着浑河芦苇:

“可如今要核验的……是数千颗不存在的脑袋啊!”

孙承宗踏前一步,补服仙鹤金睛在光影明灭间恍若怒睁:

“浑河浮尸蔽日,一线天焦骨成山——”他枯指划过虚空,仿佛在满朝文武眼前呈现血火战场,

“非要斩首验级?那便让兵部去捞河底烂肉,拾谷中骨灰。”

崇祯瞳孔骤缩,御案阴影斜劈在年轻面庞,半面如佛半面似魔:

“准!此战虏酋尽殁,按全军覆没计功!”

玉音刚落,王洽笏板“当啷”坠地,余音在穹顶金龙鳞片间往复折射,恍若亡魂哀鸣。

“六千后金首级七十两,两千蒙古首级五十两……”王洽喉结滚动声清晰可闻。

当王洽捧着算盘念出“五十二万两”时,这数字如同丧钟在死寂的殿中炸响。

“嗡——”的一声,群臣中有人下意识倒抽冷气,有人身形微晃,有人扶额……

龙涎香突然呛住某位老臣的咳嗽,户部尚书毕自严袍袖抖动间,账簿自袖中滑落而出,泛黄纸页上

“太仓存银四十七万九千两”的墨迹,映入大明君臣眼帘。

“陛下明鉴!”王洽扑跪在地,“京营欠饷已逾三月,九边将士……”

英国公张维贤出班疾呼,“老臣愿捐三年俸禄!”手指跪伏大殿中央的徐承略。

“此等少年英杰,岂能寒了报国心!”言罢,解腰间玉带掷于殿前,满朝皆惊!

徐承略却是伏地叩首,棉袍褶皱沾尘,扬声道:

“后金入关,无数将士喋血沙场。臣请革去微臣五十二万赏银,尽数分予阵亡将士家眷!

昔成祖北征时,阵亡将士皆赐田宅、蠲徭役,故三军效死如归。

今忠魂骸骨未寒,其家啼饥于野,伏乞陛下循祖宗仁政,赐烧埋银以彰圣德!

使忠魂得慰于九泉,遗孤免饥寒于当世,则将士闻之,必效死力以卫社稷!”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