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经过这几个月的酝酿发酵,这件事情已经逐渐变质了,现在已经变成针对他们的圈套,那些谣言就是为了让他们出丑,坏他们的名声。
至于是谁在暗中针对他们,他们也同样清楚,无非就是各部尚书和左侍郎,以及那些有机会踏入内阁的人罢了。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是孝宗皇帝留下来的托孤大臣,可现在朱厚照显然已经不太信任他们,所以那些有希望踏入内阁的人自然不介意在这种时候推他们一把。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一条死胡同,找朱厚照吧,不但没有用处,甚至还可能因此惹恼朱厚照,找张氏吧,那就得放了张鹤龄兄弟,可一旦放了张鹤龄兄弟,他们的名声就臭了。
要知道内阁阁老其实只是正五品的官职,他们能够左右朝政,那是因为皇帝信任和百官的支持,如果皇帝和百官不支持,那么他们也只是一个拥有部分六部尚书权力的官员罢了。
按照惯例,为了让内阁阁老有统领群臣的资格,每一位阁老都会领一个六部尚书的虚衔,比如刘健领的是吏部尚书衔,他领的是兵部尚书衔,李东阳领的是礼部尚书衔。
不过他们因为平时需要在文华殿处理朝政,无法在六部衙门处理政务,所以他们领的都是虚衔,在六部衙门还有负责实际政务的实任尚书。
比如现在的实任户部尚书是焦芳,不过因为刘健是内阁阁老,所以在户部里,刘健的权力还在焦芳之上,刘健掌控文选司(四品以上任免)和考功司(官员考核)两个实权衙门,而焦芳只能掌控验封司(爵位世袭)和稽勋司(官员档案),焦芳的一切决定都得经过刘健点头才能通过。
而一旦皇帝和百官不支持他们,那么他们的权力就只剩下在六部的兼任罢了,甚至连在六部的权力都可能不保,因为朝廷并没有规定虚衔尚书和实任尚书之间的权力划分,一切都看谁的能力大。
“去慈宁宫见一下太后吧。”
沉默了许久后,刘健开口说道:“这件事情还是要解决的,若是实在不行,我们再去找陛下。”
这件事不能拖,因为大明开国至今这么多皇帝中,也只有朱厚照这么放权给他们了,要是他们再不能解决这件事,那朱厚照说不定就什么时候继续插手朝政了。
“走吧。”
闻言,李东阳和谢迁也点了点头道。
…
慈宁宫。
三人刚来到慈宁宫外便看到了张氏的贴身侍女齐小月正在等着他们。
“小月姑娘,我们想要求见太后,还请小月姑娘帮忙通报一下。”
来到齐小月的身旁,李东阳笑着说道,同时从袖子里掏出了一个小金锭递了过去,在皇宫里想要办成事,基本上都是靠金银开道的。
见到李东阳手中的小金锭,齐小月并没有拿,而是笑着说道:“三位阁老,太后娘娘正在休息,暂时没时间见三位。”
“小月姑娘,不知太后娘娘什么时候醒来?”
闻言,刘健开口问道:“我们真的有急事要求见太后娘娘。”
“三位阁老的事情,奴婢也知道。”
听到刘健的话,齐小月摇了摇头道:“不过奴婢建议三位阁老还是先去见陛下,再请陛下来找娘娘吧。”
听到这话,李东阳和刘健两人对视了一眼,随后再次将手中的小金锭递了过去,笑着说道:“多谢小月姑娘的提醒。”
他自然不会觉得齐小月是自作主张告诉他们这件事的,能够在后宫中混成张氏的贴身侍女,谁也不简单,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她们比谁都清楚。
“阁老客气了。”
看到李东阳再次递来的小金锭,齐小月没有再拒绝,而是笑眯眯地接了过来。
“小月姑娘,那我们就先告辞了。”
见状,刘健拱手说道,既然张氏不愿意跟他们当面谈,那他们也没办法,毕竟他们也不能强闯慈宁宫不是。
………
兵仗局。
看着眼前足足有六丈高的炼铁高炉,朱厚照眼睛微眯,看来他有点小瞧这个时代的技术,他本以为这个时代还没有高炉炼铁技术,没想到竟然已经有了高炉技术,而且看起来还相当成熟了。
要知道在历史书上,西方出现炼铁高炉的概念还是十八世纪初期,也就是两百年后的清朝初期才有。
只是看着周围堆放的木炭,朱厚照的眉头微微一皱,因为按照他以前所学的知识,木炭的热值远不如焦炭,用木炭炼铁的话,肯定炼出来的铁水肯定蕴含更多的杂质。
而火炮需要的钢铁强度不是冷兵器可比的,杂质越多,火炮就越容易炸膛,为了不炸膛,火炮的炮壁就要做得越厚。
这样一来,火炮的威力就被彻底限制死了,毕竟这个时代的木船不可能装那种重达上万斤的巨炮,超过千斤的火炮在发射的时候就可能压裂甲板了。
“朕听说明煤的燃烧火焰温度更高,为何不用明煤来炼铁?”
想了一会后,朱厚照朝着一旁的作头阮明问道,作头是兵仗局的最底层官员,是从九品的小芝麻官,负责掌握各项掌握核心工艺,阮明掌握的就是炼铁技术。
这古代最大的问题就是管人的不懂技术,而懂技术的管不了人,要不是这个原因,中国的科技绝对不会在近代被西方甩得那么远。
“回陛下,这明煤的火力虽然更旺,但炼制出来的铁水却极脆,根本无法使用。”
听到朱厚照的话,阮明连忙回道:“在东南那边的工匠确实经常使用明煤炼铁,但只能用来锻造一些农具,根本无法用来锻造火器或者兵器。”
“这是为何?”
听到阮明的话,朱厚照瞬间想了起来,在上化学课的时候,他的老师说过,铁水中要是含硫太多,钢铁就会变脆,不过他不知道这个时代的工匠知不知道硫这个概念,毕竟元素周期表是近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