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谢广欢快的度过充实的学习时光时,谢衡正在国子学中举步维艰,经历着有生以来交际最多的一段日子。
谢衡算名士吗?不算。
虽然他是洛阳唯二学校之一的国子学的博士,但他没有随便一句话就让人扬名的分量,也不和人报团互相吹捧,所以没什么显著名声,更没什么人向他献殷勤。
谢衡也很习惯这种生活,他如今的官职清贵,至少不会被脑子有问题的上司裹挟进谋反案,这样平淡而闲适的日子也很好。
如今的皇帝并不怎么勤政,毕竟魏晋的享乐风气摆在这,不少人扬名求官不是为了什么为朝廷效死或是有什么远大志向,大多数人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加人上人,享受到更多权势带来的美妙体验。
在这种大环境下,皇帝勤政反而显得有些奇怪。
司马炎上朝并不频繁,官员五日一休沐,这五日除了被召见的重臣、近臣,朝官几乎没有见到皇帝的机会。
谢衡是国子博士,只要国子学没暴动,也就没什么大事,自然不会被皇帝召见。他平日里在国子学非常清闲,看安排讲一场课,再拿上一卷书,一看就是一上午。到了中午,把书简一卷,就能悠哉悠哉的回家去了。
但近来,不但跑来问候请教的学生变多了,同僚也一改往日点头之交的风格,频频找他攀谈。
不过,不管是打着请教的幌子还是攀谈的借口,最后的话题重心,都要落到他的小儿子身上。
“谢博士,《黍离》中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亮对此句有所不解,不知祭酒能否讲解一二?”
谢衡刚刚点完卯,在国子学里散步时,就被人拦了下来。
拦住谢衡的是个眼生的学子,谢衡依稀记得这是颍川庾氏的子弟,好像叫什么……庾亮?
虽然不熟,但既然是国子学的学生,又是颍川庾氏的人,求问于师长,他自然要回答。
谢衡轻咳一声,道:“周大夫途经宗周,看见昔日庄严堂皇的宗庙宫室,竟然长满了禾黍,伤怀周室的倾颓,在此徘徊不前,由心而发,作此《黍离》。《毛诗序》有言,知我者,谓与我同忧之人。不知我者,谓彼众人不识我心,反谓我何求,怪我久留不去。
故而,此句既有亡国之痛,又有盛衰无常之叹,更有知己难得之哀。此黍离之悲,忧思深远、哀而不伤,是王风之佳作也。”
庾亮拱手再问道:“多谢博士解惑,亮也闻,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黍离之悲发乎于中心摇摇,乃周大夫心之所触、有感而发……”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道:“故而,谢师弟与荀师弟近日传出博士家三郎的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亮闻之,亦心有所感,续接一句:浮生若梦谁先觉,独对寒江一钓舟,不知博士能否转达于三郎?”
谢衡:……
我真的以为会有人来请教我。
你的转折很是生硬,你的“三郎”称呼过于亲近,你的意图简直昭然若揭。
他沉默地点了点头,示意自己应下了这个请求。
抬步欲走,不过三五步,又被人拦了下来,相似的开场,同样的尾声,一连被拦下十几次,谢衡光是解决他们开场的客套,说的嘴皮子都干了。
等进了博士舍,一群平日里仅仅君子之交的同僚,齐齐地将灼热的目光向谢衡投来。
“谢博士!”“衡再兄!”“衡再老弟!”“谢家主!”……
谢衡后退一步,深吸一口气,道:“一个一个来,有什么要传达的还请诸位直言,最好自带一抄本。”
……
才华是这个时代的扬名利器,但仅仅凭借一句诗就能达到如此效果,还是种种机缘巧合所促成的。
这句诗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起因是当下权势极大的尚书令荀勖对其的评价:“意象超绝,鬼斧神工。”
最开始还是荀绰回到家之后,一直念叨着这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正好荀勖在家,听见了这句诗,很是惊异,给出了这个评价。
当朝尚书令的评价,不是什么人都配得到的。
这句诗伴随着这句评价传到朝野后,竹林七贤中还活着的刘伶一边吟诵此句,一边狂饮醉日,甚至叫家中仆从带着铁锹跟着他出门,待他喝的酩酊大醉时,兀然言:“死便埋我!”
竹林七贤如今已凋零的没剩几个,耿介张扬的几乎都死了,有的死在刑场,有的抑郁而亡,活着的人或装傻佯狂,或曲身保命。
与刘伶同列竹林七贤的王戎,和其他六个人完全不同,他是七人里最年轻的一个。此时相较于活的不怎么如意的其他人,出身琅琊王氏的王戎已经做到了侍中之位。
不过自从阮籍死后,他与剩下还活着的几人几乎没了什么往来。
听到刘伶如此传闻后,默然不语,许久后,王戎开始解诗,绝口不提其他。
“此句有老子无为真意,断水而水流,消愁而愁浓,是不知常而妄作凶也,反者道之动,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强为有则失无,强求乐则增悲。此句已点出执念,然水不可断,愁不可销,强求而终不可得。”
有捧场之人问道:“当如何解?”
王戎道:“唯有坐忘,乘物以游心,相忘于江湖,遣其欲而心自静。此句若有接续,或可如此为之。”
当下之人最是崇玄,这句诗经王戎一解,老庄之意豁豁然,已足以让许多人心折。更何况,解诗的人是出身琅琊王氏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当朝侍中,名权俱全,这样一个无数人仰望的存在。
王戎的解诗之语一传出去,消息最灵通的洛阳人就一哄而上,争着为这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接续,所有人都知道,现在这句诗的接续已经发酵成了洛阳最炙手可热的事情,但凡他们接续诗句能得到承认,就能眼见着搭上这艘以才华扬名立万的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