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吃软饭却成了卷王 第17章 开考

作者:小小俗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3 09:43:16
最新网址:www.biquw.cc

至于善后之事,则交给了林同负责。

林同虽然只是冯家奴仆,但他身为冯士安的护卫,哪怕冯士安这个江州司马如今手中并无实权,在建昌府这一亩三分地,那也是无人敢招惹的存在。

“元庆,不要着急,好好考,我会在贡院外等你。”知道上官白只是在假装受伤的冯熙,倒也没有担心他的伤势,在送他进贡院前,还是不放心地叮嘱,“实在不行,也不要气馁,大不了咱们后年再来。”

县试是三年两次,今年要是不中,确实要等后年了。

“那可不行,小生还等着高中之后,把熙儿娶过门呢。”听着冯熙善解人意的话语,上官白柔声在她耳畔打趣。

“讨厌,快进去吧。”冯熙娇羞地轻声回了句,轻推了他一把。

进入贡院大门时,上官白与所有士子一样,接受了衙役的严格检查,包括衣帽、靴子、文房四宝,甚至携带的食物都要揉开检查,目的是防止考生携带小抄入场。

这场考试虽叫府试,实际还是县试,用于确定秀才录取名额。府试前,所有考生必须取得童生名额——即在所属县城户籍参加童试并获得资格者,才能参加府试,这两场考试统称为县试,也就是秀才考试。

建昌府下辖六个县城,每个县城每年童生名额只有三个,但参加府试的童生年龄基本不限制,只要有童生资格,哪怕五六十岁也能考,累积下来,考生人数自然不少。

上官白领取到号牌进入贡院,才发现这里能容纳五百多人同时考试,他手中的号牌是二百五十八号,身后还有一百多人排队,也就是说这次府试至少有四百人参加。而秀才录取名额只有三十人,建昌府下辖六县,每县五个名额。四百人参考,三年两次考试,平均每年仅二十人能考中秀才,这还只是科举中最简单的一环,后续的举人州试、进士科省试,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样的科举制度,可说公平,也可说极致压榨读书人。

贡院外,冯熙回到刚才的事发现场。

“冯县尉,提学使刚才说了,贡院前打架斗殴,是对朝廷不敬,对孔圣孟圣不敬,已剥夺他们这次考试资格。”刚才的班头见冯熙回来,立马上前请示,“接下来该怎么处置,还请您吩咐。”

“劳烦班头派人押回县尉署,让他们的家人来赎人。”冯熙看了眼上官菊等人,摆了摆手,一脸嫌弃地说道。

此时还在昏迷的上官道依旧躺在地上,上官菊和同伴个个面如死灰。被剥夺府试资格,意味着要再等两年,甚至童生资格都可能保不住,这帮人不由得相互抱怨撕咬起来。

“上官菊,你们兄妹真是废物,竟然连累了我们!”一名华服青年气愤地瞪了上官菊一眼,又对刚才挑事的那名士子恶狠狠地说,“何家豪,等麻烦解决了,你最好别让老子看到,否则我一定会弄死你。”

华服青年如此恼怒,是因为他父亲为让他考中,花重金买到部分考题并做好准备,如今却连考场都进不去,只能把气撒在比他家世弱的何家豪身上。

贡院外的小插曲没影响上官白的心情,相反,他对冯熙踢晕上官道、把上官菊等纨绔堵在考城外的结果很满意。

“高公子,以你之才,今日必当高中啊。”上官白刚在自己的考位格间坐下,就听到外面传来谄媚声。

“赵学长谬赞了。”高达边走边笑,路过上官白的格间时,二人目光相对。上官白没认出对方,但高达认识他,只见高达目光犀利地扫了他一眼,便昂首走了过去。

“这人我认识吗?”上官白挠头想了想,没想起对方身份。

“当!当!当!”考场铜锣响起,负责主考的江州学政衙门主考官,以及建昌府衙的提学使等官吏上场。

“现在我宣布考场秩序,如有违反者,成绩作废,赶出考场。”主考官话音刚落,各格间外的监考官吏便重复了一遍考场秩序。

“现在发试卷,上午是诗赋作答,题目是《江上渔者》。请考生做好准备,正午时分完成作答。”主考官说完,监考官吏在衙役陪同下,把试卷发到考生手中。

偌大的贡院,几百名考生并非坐在一起,而是每人一个三面围起的独立空间,称为格间。考试期间考生不得随意出入,哪怕上厕所,也要请示并记录在案,还会影响成绩考核。

坐在格间内的上官白拿到试卷,再看了眼题目,忍不住暗乐:“这还真是送分题啊。”

确认诗赋题目是《江上渔者》后,他更确定了这一点。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实则有些刁钻——是主考官从江州城乘船来建昌府途中,在江上看到渔夫打渔时临时想出的,开考前除主考官外,几乎无人知晓。诗赋题本就随机偶然,不像帖经和杂文题出自四书五经等典籍,考的是创作才能,偶然题目更具考核性,但对多数士子并不友好。

可对上官白这个重生者,满脑子存着几百首诗词的人来说,这题就是送分题。他铺好试卷,提起毛笔,轻松地将诗篇誊抄在试卷上。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