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能够翻开这本书,陪伴我和主角李长安一起经历这一场时空穿越的冒险。
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我自己一直对宋代的历史有着特别的情怀。
每次想到这样一个繁华璀璨的朝代最终还是走向覆灭,总会感觉心里有些沉重,正如你追了很久的一本爱情小说,最后男女主却未能终成眷属一般,那种失落、惆怅挥之不去。
很久以前,我心中就有了这样一本小说的构思。
我收到过一些朋友的建议,比如有人对我说:“北宋这么软弱无能的朝代,穿越回去,必须得造反才对!”
其实我不是没想过,只是可能我内心深处的柔软,始终无法狠下心来。
如果我真的站在汴梁城清晨朦胧的雾气里,看到虹桥上挑着担子的货郎一边吆喝着“糖蒸酥酪”,一边笑脸盈盈;如果我真的坐在热闹茶坊的一角,听说书先生拍着醒木高声讲着《三国志》,台下听众神采飞扬地跟着鼓掌叫好……恐怕我怎么也举不起那把造反的刀。
毕竟,这人间烟火中藏着太多让人心软的东西,是造反的刀劈不开、砍不断的。
也有人说:“既然穿越到了北宋,那干脆搞工业革命吧!”
对于这一点,我更不是没有考虑过,但创作小说必须有其现实逻辑和历史基础。
一方面,李长安的前世只是普通人,对于历史的了解并未达到精通,更别说什么“机械原理”、“热力学”、“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
没有这些理论支撑,哪怕是最简单的蒸汽机原型都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并非简单地制造出几台机器就能实现的伟业。
它需要技术、能源、资本和社会结构的多重共振。
然而,北宋虽然手工业发达,但却完全基于经验积累,缺乏科学理论支撑;煤炭使用尚浅层粗放,优质钢铁产量低下,甚至连无缝钢管都无法生产。
若想制造蒸汽机,根本没有相应的能源与技术条件,更别提生产效率提升的系统性革命。
北宋时期工匠即便有水力设备,也只是凭感觉,而非科学理论去优化设备。
他们不了解“能量转化”这一概念,李长安贸然推动先进技术,甚至可能会被当成妖术对待,导致自身难保。
除此之外,一切变革的基础——资本,对于身为寒门书生、位卑言轻的李长安来说更是遥不可及。
当然,也有人提议:“农业改革相对简单,不需要太多资本技术,为什么不从这里入手?”
不错,农业改革的确相对更容易推行,但核心仍是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而非实现生产方式根本的变革。一旦触及官僚阶层的核心利益,以李长安目前的低微身份,恐怕早就“死了八百回”了。
因此,我选择了相对温和、现实的道路。
现在小说前期这十万余字,就是基于王安石变法的大背景,依托于政策的支持,在现实条件的妥协与限制中缓慢地推动改良。这种渐进式的改变或许能让一县百姓过得稍微好一点,却注定与真正意义上的“革命”相去甚远。
李长安并非一开始就具备超凡能力,知识广博、手段非凡。
他只是个普通书生,他会迷茫,会痛苦,会慢慢成长。倘若一上来就无所不能、轻而易举改变世界,那我给他加个系统不就行了吗?
这本书中涉及到的每一句历史人物的话语、主角的应对以及市井百态,我都尽最大努力翻阅史料、仔细核查,才落笔书写。如果不是情节迫不得已,我在前期其实并不想虚构任何一段历史事实。
再次由衷感谢大家的支持,每一位读者的意见我都会认真阅读。如果提出的建议确实合理,且符合小说整体的节奏和设定,我会尽力加入书中或加以修改。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李长安,多投投月票!
如果大家心中还有什么想要看到的剧情,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我看到后会认真考虑融入到书里,让你在我的故事里,读到你真正想要看到的情节!
再一次,谢谢你们,有你们的陪伴,我将继续写下去,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