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北宋当牛马 第31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

作者:明天oy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8 20:40:47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次日清晨,街头巷尾还笼着一层薄雾,李长安便已起身梳洗,将昨日所备文书整好,仔细逐字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将它们卷好收于袖中。

门外,石大牛和冯旺子早已等候,二人穿得利索,还特地把头发捋顺,洗了脸,连衣摆都打了结,显然是被李长安千叮咛万嘱咐过。

三人一同出了城门,沿官道往东而行。

均输监,设在旧驿馆改造的公廨之中,院外仍留着半残的马槽,石道蜿蜒入门,两侧植着槐树,枝桠交错,却也显得冷清。

门前立着一块高约丈许的青石碑,上书“官仓委输”四字,笔力苍劲,石纹沉重,只是碑座早已裂口,碑面尘灰积厚,似多年未曾打理。

李长安看着石碑,心中暗忖:自熙宁立法以来,仓制不一、征敛失序,若连此等要地都如此荒废,恐怕地方调运仍是虚报盈溢。

可这时节,他只是一个走流程的“商户”,诸般想法也只能藏在肚子里。

三人站在门口,通传之后,便被一名掌文小吏领入中堂。

刚一入内,便闻见一股冷香,是墨香与纸帛陈气混杂之味,桌案上的笺牍整齐摞放,屋内却无一人喧语。

不多时,一位身着黑青色官服的提举从内堂走出。

年约五旬,身材修长,步履不疾不徐,面容清瘦,神色冷静,眉眼间书卷气十足,只一眼,便能看出此人并非寻常胥吏出身,而是真正读书出身的士人。

李长安心中一动,连忙上前两步,深施一礼:“末学李长安,见过孔提举。”

那人点点头,目光不动,语气平缓:“你便是赵县令所荐之人?”说着,接过李长安双手奉上的信札。

孔提举低头阅信,视线落在信末“便民通财”四字之上,神情微顿,眼神虽未变,却分明沉了一线。

他抬眸问道:“你来此所请为何?”

“回禀提举,小的承蒙县署照准,租得惠民旧铺一间,打算开设早食摊,雇流户子弟为学徒,专供城中早食。昨日得赵县尹一纸手札,准我按例提取县仓余粮,需得贵监盖章存档。”

孔文仲沉吟片刻:“余粮提取,事涉均输之责,岂能草率?尔身后之人何名?”

李长安侧身答道:“一位是石大牛,一位是冯旺子,皆为晚辈雇工,正参与铺子筹备。”

孔文仲点点头,却未接话,而是缓缓走回案前,坐下后,望着李长安,忽而开口:

“你既识赵延章,想必也知这变法难行。这‘便民通财’四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往往事与愿违。你既应此名目来求签文,不妨讲讲,你心中如何‘便民’,又何为‘通财’?”

这番话虽未动声色,语调也不高,却像一道无形风压,冷不丁地落在三人肩头。

冯旺子有些不安地看了李长安一眼,石大牛则站得笔直不敢言语。

李长安早已在路上揣摩了一路,闻言却仍不敢大意,拱手缓声答道:“学生才疏,不敢妄谈大义,只知一理——《商君书》有言,‘利出一孔,则民可使一心’,朝廷若能利出一源、行有一章、价有一准,则不管是耕农、市贾、流户、商旅,皆可知规守法,无需钻营求生,便是‘通财’之道。”

他停顿片刻,又道:“至于‘便民’,民之所便,不在口号,而在‘买得起,吃得饱,用得明’。能让流户吃上热饭,有一技傍身,少一分乞讨,多一分立身之资,于我而言,便是‘便民’。”

这话一落,原本正在翻文书的孔文仲微微抬眼,神情未变,却缓缓点了点头。

但他并未立刻动笔,而是语气不紧不慢地问道:“青苗之贷,本为恤民,怎至今日民间怨声载道?李长安,你可知其因?”

李长安心中微微一凛,暗想:果然此人是保守一派。这问题表面是考问,实则是在试探自己对“变法”的真实态度。

若此时贸然赞同变法,只怕落得轻浮冒进之嫌;若一味附和批评,又与县令所持不符,反将自己置于左右摇摆不定的尴尬地步。

思及至此,他沉了口气,拱手答道:“提举所问,正是小子时常思索之事。青苗贷之本意,固然为活民,但法不能独善其身,行于下而失其度者,非法害人,实人害法。”

“若贷者非农,贷后再贷;若取者无据,取之不还;若官吏为利,巧设名目增利加催……此等种种,百姓焉能不怨?然若据此废法,是否也与废律、废兵无异?”

他抬眼看向孔文仲,语声虽轻,却掷地有声:“小子以为,青苗之害,不在其本,而在其失度;利出多门,则众生趋利,利归一途,则民知所向。”

孔文仲沉默片刻,他终于开口:“你年纪不大,然说话不浮,倒有几分本事。”他提笔在卷宗上写下“准发四石”,又盖上一方大印。

“此信可至仓场提领筛面四石,月内不得再请第二批。若需再领,须另存新档。”

“谨遵提举教诲。”李长安双手接过文书,礼毕后退下两步。

正欲转身,孔文仲却忽然道:“你说通财者,一源一律,今市易务所定粮价,按官等分级;而我观你所请,仅为次等筛面四石,所备却满文诸书,可见你所思,未必局限在铺面之中。”

李长安心中一紧,却未露声色,只笑道:“学生不过粗浅一二之学,开铺为生,是为立命;但日后若能求学登第,愿学《九章》理财之法,为国效力。”

孔文仲闻言,目光稍稍一凝,似有所思,却未再说话。

李长安行礼告退,带着二人走出均输监时,晨雾已散,阳光正透过老旧的砖墙洒落在青石地上,明亮却又带着沉静。

他知道,这一番言语,或许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场应对,但于那些习惯操控账册的官员来说,这种能对上“典”的青年,已然另眼相看。

未来,仍长;但今日,已迈出一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