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北宋当牛马 第15章 推车出街烙煎饼

作者:明天oy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3 18:22:21
最新网址:www.biquw.cc

三日一过,清晨微凉,李长安先去了西巷口的木匠铺。

“取车的?”鲁木匠一边开门,一边随口问道。

李长安点头:“正是。”

院中已摆好一辆实木推车,车身以槐木为骨,轮架结实,后部嵌了面板,底下三层抽屉错落,侧边悬着两个竹篓。

四轮早已镶好熟铁箍,车头的操作杆包了麻布,握感扎实。

车前端架着一个嵌炉用的凹台,正中安着熟铁鏊子,边缘略高,两侧还有铁架、抽炭盆、火钳支架一应俱全。

“铁件是你上次说的那家铁铺送来的,早就装好了。”鲁木匠拍了拍案板,语气寡淡,“还算合你意思?”

李长安绕车一圈,又推了几步,心中暗暗满意,拱手致谢:“正合适。”

他又仔细看了看鏊子底座和炭盆的位置,叹了口气——

“就差炉灶了。”

鲁木匠掀起衣摆,坐到台阶上,嘴里叼着根短木棍:“你要泥炉?”

李长安嗯了一声,低头问道:“鲁师傅可知道哪位泥瓦匠手艺扎实?最好炉灶做得周正又蓄热。”

鲁木匠不紧不慢道:“你去巷口拐弯那头,找个姓程的老瓦匠,五十来岁,人瘦,但手艺稳。我们这条街的厨房灶口,大半是他做的。”

李长安谢过,记了路口,便推车离开。

转过两条街,他找到了那个程姓瓦匠。

程瓦匠果然如陶木匠所说,瘦得皮包骨,背驼得像弓,脸上的皱纹堆成沟壑。

正在巷边晒火泥,一听来意,撇了撇嘴:“临时做?你不早说。”

李长安将车一摆,指着那嵌鏊子的炉座:“你这活不是大活,就在这灶台口上砌一层泥灶,能烧炭,能出风,能控火。”

程瓦匠围着那鏊子转了两圈,蹲下身仔细看,嘀咕道:“这灶口深度倒是合适……你这鏊子底面拱得稳,难搞的是抽风道。”

李长安说:“我就要那种底鼓中空、能透风的,火能绕着鏊子走的。火口低,灶腹大,后头能抽炭灰出来就行。”

瓦匠“啧”了声:“你倒是懂得多。”

一边说着,便开始动手,搬砖、拌泥,筑台夯边,嘴里还不停念叨:“这样的推车你是第一个搞……不过能挣钱?”

李长安笑道:“我只是为了糊口而已,不指望这个挣钱。”

约莫一个时辰,炉灶成形,灶台圆实、风道分明,炭盆可抽可换,鏊子严丝合缝镶在灶面上,炉膛外包以青砖封边,连锅边都砌出个防溢的台口。

李长安试着点了点炭,调整了一下通风口角度,只觉火势顺畅,炭烧均匀,鏊子加热通体。

“这炉,成了。”

他拍了拍炉台边沿,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像是终于给这辆“摊车”装上了心脏。

炉灶完工,李长安看着眼前这辆焕然一新的摊车,心头虽欢喜,却总觉少了点什么。

他站在车前来回踱步,眼神在那一块空空如也的木栏上扫了两遍,终于想到——“少个招牌。”

干了这活,怎么能没有名字?

李长安推着车一路到了街口,在一家木牌坊铺子门口停下。

铺里坐着个五十来岁的老匠,削瘦,正拿刻刀雕一块木牌。

他抬眼看了看李长安,又看了眼那辆样式奇怪的推车,没说话。

李长安拱手道:“劳烦现刻一块匾牌,就挂在这车头,六个字——李记煎饼果子。”

老匠头也不抬:“赶工要加钱。”

李长安点头:“可以,多少?”

“再添五十文。”

李长安没讲价,从袖中摸出零钱递过去:“刻完我就取。”

老匠收了钱,抬手扫了扫脚边的木料:“用黄杉,轻,不裂。你这车小,牌也不能大。”

他捏着刀在一块木板上比划了一下,忽然停下:“‘煎饼果子’……听着像吃食?”

“正是。”李长安笑着道,“热面薄饼裹菜裹蛋,刷酱撒料,烙出来又脆又香。后日你若闲,不妨尝尝。”

老匠哼了声:“你这名头倒新鲜。”说着不再言语,提刀便刻,刀走木屑飞,干净利落。

李长安在一旁等了一炷香,木牌成型。

边框略加打磨,再上了漆,六个字刀痕分明,简朴里透着精神。

李长安将招牌牢牢安在推车前端,退后几步看了眼,颔首称意。

这才是正经营生该有的模样。

他一手扶着车把,推着那架“做饭推车”出了巷口,吱呀吱呀地往前走。

街坊两边有人侧目,有人窃窃私语,多半是认出他——前些日子在县衙告状、后来又大张旗鼓分粮的那个书生。

李长安却神色自若,脚步从容,沿着青石板一路走回了自己的小院。

回到家中,他先把之前备好的面粉、鸡蛋、猪油和半熟的肉排鸡排装进抽屉,又把洗净的韭菜、白菜、萝卜削净根须装入竹篮。

豆酱、蜜酱分装小罐,并排摆在炉灶一侧。

擀面杖、油刷、盐罐也都收拾妥当。

站在推车前,他忽然顿住,抬头望了眼天。

已到正午,街上人潮涌动。

他轻轻摸了摸锅沿,自言自语:“成不成,就靠你了。”

西巷外已有不少摊贩在沿街支起棚子,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响个不停,炭火油烟弥漫。

李长安推着小车,在街口拐了个弯,找了个靠墙的空地停下。

他把木楔插入后轮下,确保推车不动,然后熟练地点火、起锅、热油。

四周人来人往,不少目光都被这架奇怪的小车吸引。

卖菜的中年汉子皱眉盯了他两眼:“哪来的怪摊子?炉灶都推上街了?”

不远处,一个摆馍馍摊的大娘扯着帕子凑了过来,嘀咕道:“那不是李家的那书生吗?上回闹得沸沸扬扬,说是告了主簿……”

“嗬,怎么跑来卖饼了?”

李长安耳根子动了动,脸色却纹丝不变,把推车在空位一摆,拢火、生炭、刷鏊,动静极快,像是做过许多遍似的。

围观的声音渐渐停了。

只见他提壶倒油,刷盐撒面,一把野韭菜飞快铺上,鸡蛋磕得干净利落,酱料是混着蜜酱与豆酱的两种糊,泼在热鏊子上便冒出香气。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块腌好的猪排,加炭火一煎,再叠进饼里卷好,递到摊前。

一个肩扛水桶的小伙子忍不住问道:“你这……卖的啥?闻着怪香。”

李长安抬头笑道:“煎饼果子,热的。最普通的三文,加蛋四文,加鸡肉的七文,加猪肉的十文。酱料分蜜酱、豆酱、辣酱,可自选。”

“听着玄乎,是新奇吃食?”那人眯起眼,“能尝不?”

“不好吃不收钱。”

周围人哗然,一时间竟没人说话。

小伙子摸了摸腰间荷包:“成,来个鸡肉的。”

只见李长安转身撒面糊、刷油加蛋,炭火底下旺得正好,面皮刚一熟,轻轻翻起,煎得恰到好处,香味扑鼻。

“这饼……”小伙子咬下一口,眉毛蹭地一下扬起,嘴里还含着东西就喊,“哎哟!又脆又香,肉香而不腻,酱还是甜的!”

“你这饼怎么做的?”

李长安擦了擦手,语气平平:“家传的法子,不传外人。”

人群立刻沸腾起来。

卖糯米团的婆子挪了下摊子,靠近些;推豆浆桶的小厮也跑过来凑热闹。

小伙子嚷着“比煎饼好吃”,一边回头就拉来挑水的二狗、砍柴的三虎,不一会摊前站了七八个。

“来个猪肉的!”

“我要加双酱,辣的和甜的!”

“能不能不放韭菜?”

李长安烙得飞快,手脚不停,一边接话,一边心中暗笑:就这热闹劲,今日卖不完才怪。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