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间康快是德间书店的创始人,后来收购了日本大映公司。
如果说这些都不知道也不要紧,毕竟他后来支持过宫崎骏的事业,同时也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
像什么:《风之谷》、《龙猫》、《魔女宅急便》、《魔法公主》等等,都是在他担任总裁期间推出的,同时也是制片人。
他在担任报社记者时曾被日本右翼份子打断过牙齿。
从72年联合声明发布后,便一直寻求与中国电影人合作的机会,几年后还会与北影厂合拍一部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而这一盘棋从79年初稿问世,到82年上映,前后共有四名剧组人员去世,双方各占一半。
上映前夕恰好碰上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谴责,可谓是下得十分之曲折。
嗯,这一盘棋,或许永远都下不完。
陈兵手上分到一张画着电影海报的纸,正面是原版的海报,背面用中文印着故事梗概。
内参片的引进大都不会对外公映,自然也无从让译制片厂特意为片子译制中文。
这年头只有领导干部在观看内参片时才有资格配备翻译。
像这种半公开的场合下放映内参片,还是最近两年才被默许,故而只能领着故事梗概对着剧情干瞪眼。
海报上写着“君、愤怒、河、涉”等夹带着日文的字样。
看着上面拿着枪的男子,大礼堂纷纷讨论起来。
梁晓生凑近问道:“陈兵,你说这上面的汉字正确的排列组合应该是什么样的?”
“涉过愤怒的河。”
“那这个‘君’作何解释?”
“大概是以其他人的口吻叫唤主角的意思。”
陈兵不假思索地回答让梁晓生有些惊讶,接着问道:“你学过日语?”
“只是觉得这样读通顺点。”
陈兵翻了个白眼,这部片子他前后看了不下五次。
等上译彻底译制完成,它还会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追捕》。
很快,映灯熄灭,礼堂归为寂静,几位姗姗来迟的人半弯着腰,有些不好意思地在人群中走动。
陈兵转头看了一眼,瞧见了三位熟悉的面孔。
他们是北影厂的领导汪扬,大导演成荫,还有田状状的母亲于蓝。
汪扬今年62岁,头发发白、肚大腰圆,脸上戴着一副长方框眼镜,却是北影厂最重要的人物。
他也注意到陈兵的目光,认出了陈兵的身份,宽大的眼镜下露出了笑意。
他们陪着一位看起来就是日本长相、但又带着中国气质的人坐在一块,也没有说话。
一片黑暗下,低沉的吟唱中跃动出光与影的画面。
这是每秒24格的真实,一秒24次的谎言,画中呈现的是电影,画外演绎的是人生。
胶片电影时代,胶片如果没有完好保存,画面很容易闪过雪花,这部显然不会,但色彩似乎有些退化,平添了几分苍凉。
画面上俯拍的大全景逐渐转为中景。
高楼大厦林立,人头攒动的街头,各式花色不一的艳丽服装,呈现出七十年的繁华的东京街头景象,从开幕就给了北影厂的职工们一记现代化的震撼。
众职工们不禁低头看着身上的服装,又想起了北京城内的街区景象,重新将目光投放到幕布上时明显更加认真起来。
只有一个例外。
其余人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听不懂的电影时,陈兵却哈欠连连。
只有当女主角真由美扑倒在杜丘肩膀上时稍提了提精神,耳旁仿佛响起了那句“我是你的同谋”。
但画面在熊熊的篝火中转场,激情戏被剪掉。
没有看到想象的画面,陈兵又以一副瘫倒的模样斜在椅子上,继续闭目养神。
在场的男男女女提起的嘭嘭心脏随之回落,松了一口气,不知是惊吓还是遗憾。
这是部初剪过的电影,已破坏了原有的故事节奏,用后世的眼光看,只是及格线以下的商业片。
原版《追捕》长达两小时半,故事节奏拖沓,女主的长相普通,在日本反响平平,即便是演员高仓健的生涯中,也是一部相当失败之作。
影片有两个海外版本,欧美版一小时五十分钟,上译版九十多分钟。
这里不得不佩服剪辑人员,能把激情戏减掉的同时,还能将整个故事节奏变得相对紧凑。
而且译制人员十分敬业,连演员高仓健看了影片后都提出以后就由毕克为他配音的要求。
“高仓健好帅,男人就应该这样!”
“真由美也漂亮,可惜听不懂他们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哎呀,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朝鲜越南和苏联电影看多了,没想到都没日本电影这么好看!”
“你说,东京街头怎么那么繁华!”
九十多分钟的观影结束,灯光复起,职工们歇息片刻,礼堂内议论纷纷。
这部影片将会在数月间译制完成,在十一月的影片展上小规模对外放映,同时拷贝会流入各大单位和高校。
明后年上架电影院,继而引发一系列“高仓健热”和“真由美热”,掀起第一波哈日潮流。
由于厂领导就坐在后排,陈兵身旁的梁晓生和葛尤都噤若寒蝉。
反而是郑文英不太在意,问道:“你怎么好像看得快睡着了!”
“我闭目养神呢。”
陈兵伸了个懒腰,他都睡一觉醒了!
葛尤越过梁晓生,低声问道:“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男主角真帅,女主角也挺漂亮,不好看么?”
“还行吧。”
陈兵支支吾吾应付过去了,他能说他连女主角的裸替长啥样都看过吗?
实际并没有那么吸引人,长相普通就算了,连身材都跟大妈似的,当然从剪辑上明显看出那是个裸替。
影片后来给他留下的唯一遗憾,大概是网上传说的第一位露面的女角色是三级片演员吧。
为此他当年没有少上网查过。嗯,到现在不知道名字……
后排,汪扬和森繁低声说话。
“没想到北影的职工们竟然这么喜欢这部电影,老实说这部影片在日本反响平平。”
森繁是位中国通,几年间曾多次往返中日。
“森繁,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有机会真想与你们合作!”
“其实德间先生早在72年联合声明发表后就在寻求合适的剧本,也想与中国电影界合拍一部影片。”
一句话引得了前后排众人侧耳倾听,汪扬挑眉道:“哦?详细说说。”
“德间先生曾购买了一部在日本非常著名的描写中国宋朝时期的故事小说,叫作《敦煌》,一直在寻求将它改编成剧本,但改了几次不太理想。”
“我个人这次前来,正是想看看这边有没有其他的剧本,适合两国合拍的。”
“适合两国合拍……”
汪扬伸手拍着前排的申述,吩咐道:“申主任,记一下,让编剧上报题材,往合拍方向上想!”
前排,陈兵听了个详细,陷入沉思。
很快,第二部电影开始放映。
画面闪烁,竟是李小龙的老电影《精武门》。
今年1月,侨办廖公曾与香港左翼影人开了场座谈会,支持他们到祖国大陆的大好河山拍摄电影。
陈兵算看出来了。
这两部电影的播放,似乎蛮能说明北影厂领导们想要向外寻找合作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