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搞清了自己如今的身份,刘宏开始整合已知的信息。

首先便是汉灵帝,在历史上也算得上是鼎鼎有名。

汉末昏君,卖官鬻爵,黄巾起义,群雄并起。

这是大多数人对其最深刻的印象,再有也是类似西园夜舒荷、裸游馆,首创开裆裤之类的情/色传闻。

不过汉末三国事关诸多隐秘,刘宏对这位两汉最后一位实权皇帝也有过深入研究,对其生平可谓是了如指掌。

建宁、熹平、光和、中平四个年号,为帝生涯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便是年号建宁的四年,第一年被外戚窦氏掌控,所幸大将军窦武谋事不密,反被宦官所害,让刘宏稀里糊涂间顺利掌权,但只限于名义。

为何是名义上,自然便是因为其生母董太后很快便摄权干政,依旧是受人摆布的傀儡。

直到刘宏真正收拢宦官势力,并借力秘密处死亲舅舅董宠,逼迫母亲董太后交出了权力,才真正加元理政,成为了实权皇帝。

但也正是这接连两次外戚干政,让汉灵帝对宦官养成了路径依赖,甚至不惜称其为父母,才有了之后十常侍把持朝政的局面。

其二便是熹平、光和两个年号的十三年,汉灵帝成为了真正的实权皇帝,并且敏锐的觉察出了士族不轨之心,复行党锢,压制世家。

并创立鸿都门学,不以孝廉名声选官,而是以才能遴选,任用寒门,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千百年来科举之先河首创。

毫无疑问,汉灵帝是很聪明的。

但另一方面,却也是短视的,既看不到宦官背地里贪婪的一面,更因为出身相对低微,只是一介亭侯的缘故,贪恋金钱,卖官鬻爵,放纵贪官墨吏鱼肉百姓,令得百姓积怨,终至沸反盈天。

并且,久久被压制的世家也不会就这样坐以待毙。

眼看天下百姓离心,各地豪强世家也在暗中推动布局,选择和黄巾教合作,打算一举颠覆汉室。

毕竟,历朝历代,造反无非两种,要么黄袍加身、八百精兵直接杀入皇宫,一举改朝换代。

要么则是囤粮积兵,汇兵一处,攻下一地,先以山河天险割据一方,再图天下。

可那场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呢?却是将兵力分为了三十六方,散于天下八州,广布各个富庶郡县。

若以造反来论,岂不是摆明了等着被朝廷兵马逐个击破?

再加上平定黄巾起义之后,谁将旧事重提就要人头落地来看,黄巾军早已和各地世家、豪族乃至朝廷官员达成了深度合作。

所谓起义,根本就是打算一夜之间取代汉室腹地诸多郡县官府,配合黄天当立这样的迷信口号,营造天命在身的大势所趋,朝夕之间便颠覆汉室。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的确很大胆。

并且在此前从未有过先例的情况下,汉灵帝对此可谓毫无防备,可行性异常的高。

打着黄天旗号,代天行事,最终却还是人算不如天算,四百年汉室,早已深入人心,先是叛徒告密,不得不仓促行事。

也是直到此刻,汉灵帝才意识到黄巾教是敌非友,光是在皇宫内外捕杀的黄巾信徒便多达千名。

之后的应对也相当合宜,解除党锢,分化黄巾与世家,派遣良将把守关隘,分割黄巾主力,集结精锐逐一平灭。

但也因此,天下豪强有了自行招募兵马的合法性,再加上听信谗言,废刺史而立州牧,更是令得群雄并起,皇权旁落,神器动摇。

这也进入了汉灵帝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年号中平的最后五年。

朝廷权势不再,世家、豪强、黄巾残党以及实际上割据一方的诸侯行事多有僭越之举,也令得汉灵帝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先是思念故土,想要重游河间故居,却险些被士族设伏刺杀。

之后新设西园军,自领无上将军,任命最信任的宦官领军练兵,想以此确保自己的安全。

只是,仅仅几个月之后,这位年仅三十三岁的皇帝便离奇暴病而亡。

野史传闻,据说灵帝死前噩梦不断,多有惊呼呓语,似如悔罪。

如果没有言灵这种超凡力量的话,这显然是中毒遇害的迹象。

简单总结历史上汉灵帝的一生,虽然看似风光无限,大权在握的同时,又尽享齐人之福,实际上却是杀机四伏。

甚至就连看似大权独揽的第二阶段,实际也是暗藏杀机。

北宫朱雀门,距离主政的崇德殿可谓一步之遥,却时常有人于门上题字,为被软禁的窦妙窦太后鸣冤不平。

先后两任司隶校尉被派去彻查此事,真凶却依然逍遥法外。

若是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有生命之危。

至于自己眼下的处境,就在第一阶段的第一年当中,也就是窦武即将因为谋事不密而被宦官所害的当口。

虽然已经接受了自己成了东汉皇帝刘宏的事实,但刘宏却并不想当汉灵帝。

至少,也得扫平身边的这些隐患。

首先第一步,自然便是要拿居心不良的窦氏父女开刀。

而如今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不做些什么简直太可惜了。

起身简单活动了身子,看着殿门漆黑夜空,刘宏收回思绪,对眼巴巴守在自己身旁的宦官道:

“曹节、王甫,你们身居要职,怕是仓促脱不开身,可有其他值得信任的小宦官推荐,朕打算调在身旁差遣。”

曹节、王甫皆是中常侍,官秩比两千石,位列次卿,只比三公九卿、郡守低,和禁军统领是一个级别,再加上汉顺帝之后允许宦官收养儿子,这些大宦官在宫外行事一个比一个张扬。

要是真想让他们私下去办些什么事,能不能办成另说,但满传遍满雒阳绝对是必然的事。

听到这话,曹节、王甫对视一眼,随后便齐齐望向了在殿门外等候的两名小宦官,摆摆手,一并召了进来。

“陛下,此二人名为张让、赵忠,皆是小黄门,来历干净,和宫外那些人没什么牵连,为人也还算机灵,尤其是张让,还是正经启蒙念过书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