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案后,身着石青色常服的弘昀——当今天子乾隆帝,指尖无意识地敲着紫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他面上看不出喜怒,只那双深邃的眼眸,随着弘历的陈述,时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考量。
“嗯。”待弘历话音落下片刻,弘昀才从鼻腔里应了一声,声音不高,却带着御书房特有的沉甸甸的回响。他端起手边的珐琅彩盖碗,轻轻撇了撇浮沫,啜了一口,这才抬眼,目光如实质般落在弘历身上。
“难为你,想得还算周全。”弘昀开口,语气平淡,辨不出是赞许还是例行公事,“肃清闾阎,洁净衢巷,本就是顺天府和步军统领衙门的本分。这些年,是有些懈怠了,积弊甚深。”
弘历心头微紧,立刻躬身道:“皇兄圣明。正因积弊已深,非雷霆手段不足以震慑顽风,故臣弟斗胆,拟了这章程。若有不妥之处,恳请皇兄训示。”
弘昀没直接回应,反而问:“依你看,这章程下去,底下那些胥吏衙役,还有那些个习惯了乱倒污秽的市井商民,真能就范?不会闹得鸡飞狗跳,怨声载道?”
这话问得尖锐,直指执行之难。弘历早有准备,腰弯得更低了些,语气却更显沉稳坚定:“回皇兄,臣弟以为,关键在‘令行禁止’四字。其一,严明赏罚,办得好的,该升的升,该赏的赏;阳奉阴违、推诿塞责的,必当严惩不贷!其二,晓谕万民,张贴告示,将清扫之利、违禁之罚广而告之,使其知晓朝廷决心,非是一阵风刮过。
弘昀的目光在弘历脸上停留了片刻,那敲击桌面的手指终于停了下来。
弘昀的声音里听不出情绪,“看来,你是真打算把朕交代的‘创卫’的差事,当件正经大事来办了?”
“臣弟不敢懈怠!”弘历立刻接口,“皇兄将此事交予臣弟,便是信重。京城乃首善之区,万国观瞻所在。街巷整洁,百姓安泰,亦是圣朝气象。臣弟唯有竭尽全力,方不负圣恩!”
弘昀那句“好一个圣朝气象“说得轻飘飘的,却像颗石子砸进深潭,激起一圈圈涟漪。他脸上还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模样,嘴角甚至挂着点若有若无的笑,可那双眼睛亮得吓人,里头翻涌着看透世事的清明。
什么“圣朝气象”?不过是粉饰太平的门面话罢了。穿越二十余载,一直到如今坐在这龙椅上,他比谁都清楚这煌煌天朝内里的沉疴积弊与暗流汹涌。他从未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绝非仅仅是营造一个光鲜亮丽的表象。
帝王心术讲究个张弛有度。弘历既然自己跳出来递了折子,这股子热乎气儿倒能借来用用。他目光扫过躬身站着的弘历,声音突然硬气起来:“你尽管放手去干!“
“朕全力支持你!正如你说的,得让番邦使节都看看咱天朝的新气象。钱的事儿你别愁!“
“朕已下旨礼部,此番登基大典,务必‘节俭办理’!”他刻意加重了这四个字,目光锐利,“宫内那些虚浮无用的彩饰、排场,能省则省,能减则减!省下来的银子,统统拨给你,用于这京师环境的彻底整治!
说罢,他不再多言,直接拿起弘历那份关于“京师大扫除”的条陈,朱笔一挥写道::“甚得朕心,着顺天府以及步兵统领衙门全力配合,各衙门要对自己的门前进行清扫!”写罢,弘昀便把此折子给了弘历。
弘昀说:“我会专门下旨说明此事,所谓圣朝气象就看你了。”他的声音陡然沉了几分,带着帝王的威压,“差事办好了,是你的本分。若是办得不好,闹得沸反盈天,或是虎头蛇尾,让朕脸上无光……这‘扫大街’的差事,可就成了你宝亲王府门前的‘烂摊子’了。明白么?”
弘历心头一凛,面上却愈发恭谨肃然,深深一揖到底:“臣弟,谨记圣训!定当鞠躬尽瘁,务求实效,绝不敢有负皇兄重托!”
第二天一大早,顺天府衙门的议事厅就坐满了人。弘历坐在上首主位,面前摊着那份带着鲜红御批的折子。顺天府尹、步军统领衙门(俗称“九门提督”)派来的副都统以及各个衙门的代表,还有都察院派来的两位御史,都屏息凝神,等着这位宝亲王发话。
弘历没多废话,直接把折子往前推了推,手指重点敲了敲那道朱批:“旨意都在这儿了,皇上的意思,诸位都看明白了?”他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顺天府、步军统领衙门,全力配合本王。各衙门管好自己的门前雪。这差事,皇上盯着呢。”
顺天府尹赶紧躬身:“王爷放心,卑职定当竭尽全力!”
步军统领衙门的副都统也抱拳:“标下遵令!提督大人已吩咐,听凭王爷调遣!”
弘历点点头,开始具体安排:
“顺天府,”他看向府尹,“你管的是四九城里的民户、商铺、街巷。立刻把内城、外城按坊划分清楚,每个坊指定负责的佐贰官、书吏、衙役。名单、负责区域,两天内报上来。”
“步军统领衙门,”他转向副都统,“你们负责的是旗人地面、各城门内外、官仓、兵营周边,还有那些主要的官道、火巷(胡同)。八旗各参领、佐领都要动起来,把自己防区内的垃圾、杂物清理干净。特别是堆在城墙根、护城河边上的,一律清走!”
“各衙门,”弘历声音提高,“礼部、户部、兵部…所有在京的衙门,不管大小,都给本王听好了!你们自己的衙门口,还有你们官署围墙外头那条街,归你们自己管!三天之内,必须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本王会派人去看,谁要是敢敷衍,别怪本王拿他的顶戴说话!”
十天内,必须把御道给我打扫的干干净净,本王不能让皇上走在那泥土三尺厚的路面上!
“这次不是小打小闹!沟渠,尤其是那些明沟暗渠堵了的、臭水横流的,必须疏通!该掏的淤泥,立刻组织人手去掏!”
“街面上的垃圾堆、烂砖头破瓦块,还有那些占道的杂物、私搭的棚子,统统清走!该扔哪儿扔哪儿,不许再堆在路边!”
“那些粪厂、垃圾场,离街面太近臭气熏天的,顺天府赶紧找合适的地方挪!挪走之前,必须做好遮盖,别让味道飘出来扰民!”
“给你们半个月时间!半个月后,本王要亲自巡视!皇城根儿、各主要大街、城门脸儿,必须见真章!小胡同里也得有个模样!”
“标准就一条:干净!看着顺眼,闻着没怪味!别跟本王说什么‘尽力了’,本王只看结果!”
弘历这才看向那两位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都察院御史,语气稍微缓和但分量更重:“二位御史,皇上派你们来,就是替朝廷、替皇上盯着这事儿的眼睛。”
“你们的差事最要紧:督查!”弘历强调,“不用你们亲自去扫大街,但你们得下去看!明察也好,暗访也罢,给本王盯紧了!”
“顺天府、步军统领衙门、还有各衙门的清理进度、效果,你们都要看!看看他们是不是真干了,是不是干到实处了?有没有人偷奸耍滑、阳奉阴违?”
“发现哪个地段没清理干净,哪个衙门敷衍了事,哪个官员推诿扯皮,不用犹豫,立刻记下来,直接报给本王!”弘历目光锐利,“你们有密折奏事之权,该用的时候就用!本王给你们撑腰!”
“半个月后,你们也要给本王一份督查的实情奏报,好与不好,据实而言!”
弘历站起身,环视全场,声音不大却字字砸在人心上:“诸位,这是皇上的旨意,也是京师的脸面!办好了,大家脸上都有光。办砸了……”他顿了顿,没说完,但谁都知道那后半句是什么,“本王就在这顺天府坐镇,有事随时来报。散了吧,立刻去办!”
众人齐声领命,鱼贯而出。两位御史互看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也明白了自己肩上的担子——这“扫大街”的差事,如今可是架在火上烤,他们就是那添柴加火的“监军”。议事厅里只剩下弘历,他看着窗外的天色,眉头微蹙,知道真正的硬仗,现在才刚开始打。这诺大的北京城,想要十天之内焕然一新,谈何容易?但他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把这“圣朝气象”的扫帚挥舞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