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穿越初醒
头痛欲裂,我缓缓睁开双眼,陌生的一切让我瞬间清醒。这是一间古朴的屋子,雕花的木窗透进几缕阳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
“少爷,您可算醒了!”一个丫鬟模样的少女惊喜地喊道,声音里带着几分哽咽。
我张了张嘴,却发现喉咙干得发紧,只能发出嘶哑的声音:“这是……哪里?”
少女连忙端来一碗温水,小心翼翼地扶我坐起,喂我喝下:“少爷,您落水昏迷了好几天,可把我们都吓坏了。这里是李府啊,您怎么连自己家都不认得了?”
李府?我猛地一惊,再结合周围的陈设和丫鬟的服饰,一个大胆的猜测在脑海中浮现——我穿越了,而且竟然成了李善长的儿子!
李善长,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最后却落得满门抄斩的悲惨下场。想到这里,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如果不能改变历史,那等待我的将是同样的厄运。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中年男子快步走了进来。他身着锦袍,面容威严,眼神中却满是关切,正是我的“父亲”李善长。
“吾儿,感觉如何?”李善长走到床边,伸手探了探我的额头。
“父亲,孩儿已经好多了。”我强压下心中的震惊,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自然。
李善长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此次落水着实凶险,不过吉人自有天相。你也该长大了,明日随我去见见世面。”
我心中一动,这或许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当下连忙应道:“是,父亲,孩儿一定好好跟着您学习。”
第二章初见朱元璋
第二日清晨,我随李善长来到一处军营。这里旌旗飘扬,士兵们整齐列队,操练声震天响。我心中暗暗惊叹,这就是朱元璋的军队,日后将横扫天下的虎狼之师。
在一间大帐中,我们见到了朱元璋。他身材魁梧,眼神锐利如鹰,不怒自威。虽然穿着朴素的战甲,但周身散发着一股与生俱来的王者之气。
“善长,这位是?”朱元璋目光落在我身上,问道。
李善长连忙躬身行礼:“回大帅,这是犬子。听闻大帅治军有方,特地带他来见识见识。”
我也赶忙跪下,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晚辈见过大帅,久仰大帅威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朱元璋饶有兴致地打量着我:“起来吧。小小年纪,说话倒是有条理。可读过书?”
“回大帅,晚辈自幼熟读经史,也略通兵法。”我如实答道,同时暗自庆幸自己在现代时对明史颇有研究,这些知识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好!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你既有才学,明日便来军中帮忙整理文书吧。”
我心中大喜,连忙谢恩:“多谢大帅赏识,晚辈定当竭尽全力!”
就这样,我正式进入了朱元璋的军营。起初,我只是负责一些文书工作,但凭借着对历史的了解和现代的思维方式,我总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渐渐地,我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第三章崭露头角
一日,朱元璋召集众将商议军情。原来,元军近日频繁调动,意图不明,众人都在猜测元军的下一步行动。
“诸位,元军异动,必有图谋。你们有何看法?”朱元璋目光扫过众人,问道。
众将纷纷发表意见,有人说元军可能会进攻应天,有人说可能是声东击西。我沉思片刻,想起历史上元军此时的行动,心中有了答案。
“大帅,依晚辈之见,元军此次调动,意在集结兵力,攻打安丰。”我站起身来,说道。
“哦?为何如此说?”朱元璋挑眉问道。
我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安丰乃红巾军重镇,若被元军攻下,对我军极为不利。且元军近日在安丰周边频繁征调粮草,显然是为大规模作战做准备。再者,元军将领察罕帖木儿素有谋略,他深知安丰的重要性,必定会将其作为首要目标。”
我的一番分析,让众人纷纷点头。朱元璋沉思良久,说道:“你所言有理。传令下去,密切关注安丰动向,同时做好支援准备。”
几天后,探马来报,元军果然大举进攻安丰。朱元璋立即派兵支援,由于提前有了准备,我军成功击退了元军,保住了安丰。
经此一役,朱元璋对我更加赏识,将我提拔为参军,专门负责出谋划策。我知道,自己已经在这个时代站稳了脚跟,但要改变李善长一家的命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章智破陈友谅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不断壮大,与陈友谅的决战也日益临近。陈友谅兵强马壮,战船高大坚固,是朱元璋统一江南的最大障碍。
一日,朱元璋再次召集众人商议破敌之策。帐中气氛凝重,众人都在为如何应对陈友谅的强大水军而发愁。
“陈友谅战船高大,我军战船与之相比,犹如蚍蜉撼树。各位可有良策?”朱元璋眉头紧皱,问道。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无人应答。我想起历史上鄱阳湖之战的关键,心中有了主意。
“大帅,陈友谅战船虽大,但行动迟缓,且多为连锁。我们可采用火攻之策,顺风纵火,必能大破敌军。”我说道。
“火攻?谈何容易。如何接近敌军战船?又如何保证火势蔓延?”有人提出质疑。
我早有准备,继续说道:“我们可挑选一些小船,装满茅草、火药等易燃之物。待靠近敌军战船后,点燃小船,借风势冲向敌阵。同时,安排精锐部队在后方接应,防止敌军突围。”
朱元璋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此计可行!就依你所言,速速准备!”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协助朱元璋精心筹备火攻之事。一切准备就绪后,两军在鄱阳湖展开了决战。
战斗打响后,我军按照计划,派出火船冲向陈友谅的战船。一时间,火光冲天,陈友谅的战船陷入一片火海。敌军大乱,我军趁机发动总攻,陈友谅在混战中被流箭射死,其军队土崩瓦解。
此役大获全胜,朱元璋对我更是倚重有加,赞我为“神机妙算”。我知道,自己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又上升了一大截,也离改变命运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第五章开国之功
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的势力无人能敌。不久,他称帝建立大明,年号洪武。作为开国功臣,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位居六公之首,我也因多次立功,被封为侯爵。
然而,我深知,这只是开始,真正的危机还在后面。随着天下平定,朱元璋开始猜忌功臣,李善长的悲剧也即将上演。
我时常提醒父亲,要低调行事,不可居功自傲。李善长起初并不在意,但在我的不断劝说下,也逐渐收敛了锋芒。
一日,朱元璋单独召见我。我心中忐忑,不知是福是祸。
“你多次为朕出谋划策,立下大功。如今天下已定,你可有何心愿?”朱元璋问道。
我连忙跪下:“陛下洪恩浩荡,臣不敢有非分之想。只愿为陛下分忧,为大明江山尽一份力。”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好!朕看你颇有远见,日后就留在朕身边,协助处理政务吧。”
我心中大喜,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留在朱元璋身边,不仅能更好地保护家人,还能在关键时刻影响朱元璋的决策,避免悲剧的发生。
从那以后,我成为了朱元璋的近臣,参与了许多重要事务的决策。在我的努力下,李善长一家始终保持着低调,与其他功臣也相处融洽。
第六章力保李家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中暗流涌动,一些人开始嫉妒李善长的地位,不断在朱元璋面前进谗言。
终于,有人告发李善长参与胡惟庸谋反案。这是历史上李善长一家灭门的导火索,我万万不能让悲剧重演。
得知消息后,我立刻求见朱元璋。
“陛下,臣父亲一生忠心耿耿,绝无谋反之意。这定是奸人陷害,请陛下明察!”我跪在地上,声泪俱下。
朱元璋脸色阴沉:“证据确凿,你还有何话说?”
我早有准备,呈上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陛下,所谓的证据漏洞百出。臣已查明,这是有人蓄意栽赃,目的就是为了陷害我父亲,动摇朝廷根基。”
接着,我又列举了胡惟庸与那些告发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他们的阴谋动机。朱元璋看完报告,陷入了沉思。
“念在你父亲多年来的功劳,朕暂且饶他一命。但此事不可再提,你好自为之。”朱元璋最终说道。
我心中大喜,连忙谢恩。就这样,在我的努力下,李善长逃过一劫。但我知道,危险并未完全消除,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第七章功成身退
随着朱元璋年事渐高,猜忌之心更重。我深知,是时候离开了。
一日,我向朱元璋上表,请求辞官归隐。
“陛下,臣已为朝廷效力多年,如今身体抱恙,恳请陛下恩准臣告老还乡。”我说道。
朱元璋有些意外:“你正值壮年,为何要归隐?”
我答道:“臣只想远离朝堂纷争,过些平淡日子。还望陛下成全。”
朱元璋沉默良久,最终同意了我的请求。临走前,他赏赐了我大量财物和土地。
我带着家人回到老家,过上了悠闲的生活。多年后,朱元璋病逝,建文帝即位。虽然朝廷依然风云变幻,但李善长一家却因我的提前布局,得以保全,平安地度过了一生。
在这个陌生的时代,我凭借着对历史的了解和智慧,不仅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