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账目的革新如同春雨,无声却有力地滋养着岐王府这棵看似繁茂实则根系松动的巨树。效率的提升带来了收益的充盈,也悄然改变着府中的氛围。下人们的腰杆似乎挺直了些,脚步也轻快了些,连带着对那位“病弱”却“得先祖庇佑”的年轻王爷,也多了一份敬畏与好奇。李珍(李明)的身体在精心调养和适度锻炼下,也褪去了几分死气沉沉的苍白,眉宇间沉淀下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偶尔投向长安城方向的目光,锐利得如同淬火的钢针。
高适和岑参的拜访,以及“岐王遗稿”在特定圈层内引发的震动,为李珍赢得了一个“雅好文墨、忧思深重”的宗室贤王形象。这层光环,既是他结交才俊、积累名望的护身符,也是麻痹那些真正盯着宗室动向的权贵(如李林甫)的烟雾弹。他深知,在“文抄公”这条路上,点到为止即可,真正的重心,必须转向那柄悬在盛唐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安禄山。
诗名远扬带来的短暂喧嚣过后,西苑书房再次恢复了往日的沉静。只是这一次,书案上不再是诗稿或农书,而是摊开了一张用细密线条勾勒出的长安坊市简图,以及一卷厚厚的、用蝇头小楷记录着各类信息的卷宗。
“王爷,”老管家赵福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种与往日的沉稳截然不同的警觉,“这是昨日‘兴庆坊’、‘东市’、‘平康坊’三个点汇总上来的消息。”他恭敬地递上一卷新的竹纸。
李珍接过,快速浏览。纸上记录着看似琐碎的信息:某胡商商队规模、驮马数量、携带货物种类(尤其注明是否有异常沉重的箱子);某边将府邸近日采买肉食酒水的激增;某位以豪奢著称的藩镇在京进奏院(类似于驻京办)人员频繁出入平康坊某特定青楼,与一些身份不明的“商贾”密会;甚至还有坊间流传的、关于范阳军卒在河北道某地“演练”时踩踏青苗、强征民夫的零星抱怨……
这些信息,单独看,不过是长安城这个庞大帝国心脏日常跳动的杂音。但当它们被有意识地收集、归类、并放置在同一张“棋盘”上审视时,某些不协调的“噪点”便开始显现。
“很好。”李珍放下纸卷,指尖在长安简图的“东市”位置点了点,“告诉‘东市’的‘耳朵’,重点盯住那几个长期与范阳、平卢(安禄山兼领平卢节度使)有贸易往来的大胡商。特别是粟特商人。他们运进运出的货物、交接的人员、停留的地点,越细越好。还有,留意他们是否有在长安购置或租赁长期闲置、位置偏僻的宅院仓库。”
“老奴明白。”赵福躬身应道,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钦佩。王爷的思路清晰得可怕,仿佛早就知道该从何处入手。
“平康坊那边,”李珍的手指移到那片代表娱乐区的区域,“让‘耳朵’想办法,接近那个青楼的龟公或者某个不起眼的侍女。不用探听具体谈话,只需记录进出人员的特征、频率、是否携带物品。尤其注意是否有穿着普通但气度不凡、口音带明显河北腔的人。”
“是。”赵福记下。
“至于兴庆坊和皇城周边,”李珍的目光变得格外凝重,“暂时以收集公开信息为主。留意各衙门的车马出入、官员动向,特别是与边镇有关的奏疏传递、人员往来。还有,注意宫内采买物资的变化,尤其是药材、皮货、精铁(虽然可能性低)这类可能与军事后勤沾边的物品。”他深知靠近权力中心的区域最是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引来灭顶之灾,起步阶段必须万分谨慎。
“王爷放心,老奴亲自盯着兴庆坊这条线,用最稳妥的人。”赵福深知其中利害。
李珍点点头,对老管家的能力他已有信心。这套初级情报网的搭建,始于他接手王府内务后,对王府名下遍布长安各坊的商铺、田庄管事进行的暗中筛选和观察。赵福是总执行人,利用其几十年在长安积累的人脉和王府的财力,悄然物色、收买或安插可靠的眼线。这些人身份各异:有商铺里不起眼的伙计,有田庄进城办事的庄客,有坊间消息灵通的牙人,甚至还有某个低阶坊丁。他们的任务很简单:留意身边不寻常的人、事、物,尤其是与“范阳”、“平卢”、“安”、“胡商”、“军备”、“河北”等关键词相关的信息,定期通过特定渠道(比如某个不起眼的杂货铺)汇总到赵福手中,再由赵福整理呈报给李珍。
李珍称之为“耳朵”——无数双散布在长安城各个角落、无声倾听的耳朵。
他借鉴了现代情报分析的一些基础理念:建立信息渠道、设定关键词、进行初步筛选和交叉比对。虽然原始、粗糙,效率低下,且受限于时代的信息传递速度和准确性,但这已经是他在不惊动各方势力、不暴露自身意图的前提下,所能做到的最大努力。核心原则只有一个:绝对隐秘和安全。所有“耳朵”都是单线联系,彼此不知情。赵福是唯一的枢纽。
“阿吉。”李珍转向一直侍立在角落、眼神机灵的小厮。
“小的在!”阿吉立刻挺直腰板,声音清脆。这个被李珍从马厩提拔上来的少年,机敏勤快,更重要的是身家清白,没有复杂背景,且对王爷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
“交给你个差事。”李珍取出一份誊抄好的、关于基础外伤救治和净水方法的“遗稿”节选,“去西市‘回春堂’药铺,找坐堂的孙大夫。就说王府需要采购一批常见的止血、消炎药材备用,请他按这个单子上的要求准备,顺便请教他这些药材的药性和保存方法。你仔细听,用心记。”
“小的明白!一定办好!”阿吉接过纸卷,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他不懂王爷为何要学这些,但王爷吩咐的事,他拼了命也要做好。
李珍看着阿吉跑出去的背影。这不仅是储备医疗知识,更是在为未来可能的乱世储备人才和渠道。孙大夫医术不错,为人也正直,是值得观察和争取的对象。阿吉的机灵劲儿,正适合这种需要察言观色、传递信息的外围任务。
处理完情报和医疗储备的布置,李珍的指尖最终落在了长安简图东北方向一个特意标红的位置——**范阳**。
他拿起笔,在另一张纸上写下几个名字,后面标注着极其简略的信息,大多来自道听途说或官方邸报的只言片语:
***史思明**(安禄山心腹,骁勇狡诈)
***严庄**(安禄山谋主,诡计多端)
***高尚**(落魄文人,投靠安禄山后极受重用,负责文书机要)
***阿史那承庆**(突厥降将,安禄山麾下悍将)
***田承嗣、张忠志(后赐名李宝臣)、蔡希德**(安禄山提拔的汉人将领,皆为剽悍之辈)
这些名字,在史书中是与“安史之乱”紧紧捆绑在一起的符号,代表着滔天的血火与无边的苦难。而此刻,他们正在范阳那个日益膨胀的军事集团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磨砺着爪牙。
“范阳……”李珍低声念着这个地名,眉头紧锁,一股冰冷的焦虑如同毒蛇般缠绕上心头。现有的“耳朵”只能触及长安的表面,对于遥远的河北,他几乎就是聋子瞎子!安禄山在范阳具体做了什么?扩军到了什么规模?储备了多少粮草军械?笼络了哪些地方官员?这些最核心、最致命的信息,他无从得知。
派专人去范阳?风险太高。目标太大,极易暴露,而且非核心亲信难以胜任。通过商队传递消息?周期太长,且商队本身就可能被安禄山控制或渗透。
**情报的匮乏,如同浓重的迷雾,遮蔽了那正在逼近的致命威胁。而迷雾之后,是清晰得令人窒息的史书记载: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李珍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他看着简图上代表范阳的那片刺目的红,又看了看长安城内那些刚刚布下的、星星点点的“耳朵”标记。杯水车薪。
“赵福,”他声音低沉,“加一条指令给所有‘耳朵’:留意任何从河北道,特别是幽州(范阳节度使治所)方向来长安的人。官员、将领、商人、僧道、游侠……不限身份。记录他们的言论、抱怨、吹嘘,哪怕是最琐碎的见闻。尤其是关于范阳军镇内部事务的。”
“是,王爷。”赵福感受到李珍语气中的凝重,心也提了起来,“老奴会着重交代。”
“还有,”李珍的目光投向窗外,长安城的天空依旧湛蓝,“想办法……接触一下进奏院的人。不一定是范阳的,其他靠近河北的藩镇也行。比如河东、朔方。要最底层、不得志的、缺钱的小吏或者军卒。用钱,或者……用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不能直接伸手去范阳,或许可以从其他藩镇对邻居的观察中,间接捕捉到一些范阳的异常。
“这……风险不小。”赵福有些犹豫。进奏院是各方势力的触角,盘根错节。
“我知道。”李珍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所以要谨慎,要迂回。先物色人选,不要急于接触。摸清他们的脾性、弱点、需求。确保万无一失再动手。记住,宁可慢,宁可少,也绝不能暴露一丝一毫与我们王府的关联!所有联系,必须通过多重、安全的中间人。”
“老奴……遵命!”赵福深吸一口气,知道王爷这是下了大决心。这潭水,比他想象的还要深,还要浑。
书房内再次陷入沉寂。李珍独自站在简图前,长安城一百零八坊的轮廓在眼前延伸,万家灯火之下,是歌舞升平,也是暗流汹涌。他布下的“耳朵”如同稀疏的渔网,试图在浩瀚的海洋中捕捉那条名为“危机”的巨鲨。希望渺茫,但他别无选择。
每一次情报的传递,每一个名字的确认,都在加深他内心的紧迫感。时间,真的不多了。安禄山在范阳磨刀霍霍的声音,仿佛已经穿透了千里的空间,隐隐传入他的耳中。那是一种无声的、却足以碾碎整个盛世的轰鸣。
他闭上眼睛,现代研究生李明与嗣岐王李珍的身份在焦虑中交织。历史的车轮正滚滚向前,而他的挣扎,才刚刚开始。
---
**衔接说明:**
1.**承上:**紧接第五章结尾李珍望向长安城、思考建立“耳朵”的念头,本章直接展开情报网的初步搭建。
2.**启下:**为第七章“琼林夜宴”埋下伏笔——情报网的建立,使得李珍在进入宫廷宴会前,对长安的暗流和范阳的威胁有了初步(尽管有限)的感知,这将影响他在宴会上的观察和判断。同时,情报网的局限(尤其是对范阳的无能为力)带来的深度焦虑,将成为他后续行动的重要驱动力。
3.**核心内容:**
***情报网构建:**详细描述了李珍如何利用王府资源(商铺、田庄、人脉),通过赵福执行,建立以“耳朵”为代号的初级情报网络。强调了其原始性、隐秘性和安全性原则。
***情报内容:**聚焦于与安禄山/范阳相关的信息(胡商、边将、进奏院活动、民间流言),以及长安官场动态(为后续预警和自污铺垫)。
***医疗储备:**通过阿吉接触孙大夫,延续了第五章“遗稿”中的医疗知识,为乱世做准备,并培养阿吉这个外围人才。
***范阳焦虑:**明确点出情报网的最大短板——对范阳核心情报的匮乏,这种无力感是李珍当前最大的焦虑来源,也解释了后续他为何会尝试各种(即使徒劳的)预警方式。
***艰难尝试:**提出通过接触其他藩镇(河东、朔方)进奏院底层人员来间接获取范阳信息的思路,体现了李珍在困境中的挣扎和策略性思考。
***氛围营造:**整体氛围从第五章的“文抄”风雅转向隐秘紧张,符合“蛛丝马迹”的标题和情报工作的特质。
4.**人物刻画:**
***李珍:**展现了其战略思维(情报分析、目标设定)、危机感、执行力以及在资源有限下的务实与谨慎。焦虑感的描写加深了角色的立体感。
***赵福:**作为得力执行者,其忠诚、老练和逐渐提升的警觉性得到体现。
***阿吉:**作为外围培养对象,其机灵和忠诚被进一步刻画。
本章旨在将李珍的“先知”优势,从文抄、赚钱等相对安全的领域,推向更危险、更核心的情报战场,直面安史之乱威胁的核心,并为此付出努力和承受巨大压力,为后续情节的爆发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