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长安的寒风卷起未央宫废墟上的尘土,也卷走了岐王李珍心中最后一丝对权力中心的留恋。肃宗那猜忌的目光,李辅国阴鸷的笑容,朝堂上暗藏的刀光剑影,无不昭示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功高震主,鸟尽弓藏。这盘踞长安的漩涡,已容不下他这柄过于锋利的剑。

**扬州,岐王府(重修后)。**

相较于长安的肃杀,江淮的初冬带着一丝温润。王府正厅内,气氛却凝重而肃穆。李珍端坐主位,下首是陈武、张翰、柳成、王妃崔氏,以及岐王军(现扬州都督府卫军)核心将校、百工院主要匠师、王府核心管事。

“诸位,”李珍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长安朝议,陛下恩准本王归藩,坐镇东南。然,值此两京光复,叛军余孽未靖,朝廷百废待兴之际,本王深思熟虑,以为当以社稷长远为重,行非常之举。”

他缓缓展开一份早已写就的奏疏副本,朗声道:“本王已亲笔上奏陛下,恳请辞去‘扬州大都督’及‘扬州都督府卫军’统帅之职!所部卫军一万精锐,除保留一千王府仪仗卫队及百工院必要护卫外,其余九千将士,连同其精良军械(除核心机密),皆由朝廷派员接收,整编入神策军或朔方军序列,为国效力!本王只保留‘岐王’封号及虚衔,自此归隐林泉,著书立说,颐养天年!”

“王爷!”陈武猛地站起,虎目含泪,声音哽咽,“不可啊!将士们追随王爷,出生入死,忠心耿耿!岂能…岂能交予他人?!朝廷…朝廷岂会善待他们?!”

张翰也急切道:“王爷!江淮乃我等心血所系!若无强兵在手,新政如何延续?王爷安危如何保障?李辅国之流岂会善罢甘休?!”

柳成拳头紧握:“王爷三思!此乃自断臂膀!”

厅内一片哗然,震惊、不解、悲愤的情绪弥漫。

李珍抬手压下众人声音,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而忠诚的面孔,带着深深的感怀与坚定:“诸君稍安。本王心意已决,此非意气用事,乃深思熟虑之策!”

他站起身,走到厅堂中央,声音沉稳而有力:

***“其一,为社稷计:”**“安史之乱,根源之一便是藩镇坐大,尾大不掉!本王若拥强兵盘踞江淮,纵无二心,亦为朝廷心腹大患,徒增猜忌,引发内耗,非国家之福!主动交还兵权,可安陛下之心,消弭隐患,使朝廷能全力剿灭河北残寇,休养生息!”

***“其二,为将士计:”**“本王深知诸位忠勇!然,强留诸位于江淮,名为卫戍,实为藩篱。朝廷猜忌之下,尔等前程何在?子孙出路何在?编入朝廷禁军或朔方劲旅,凭尔等赫赫战功与一身本领,必能博取功名,封妻荫子,光耀门楣!此乃本王为诸位谋得的最好归宿!陈武将军,本王已向陛下与郭公力荐,由你统带部分精锐入神策军,授以要职!”

***“其三,为未来计:”**“本王所求,非一时权柄!而是这大唐能真正中兴,万民能得享太平!刀兵可定乱世,却难安人心,更难育未来!本王归隐,非无所作为!而是要去做一件比握紧刀柄更重要的事——**兴学!**”他目光灼灼,“本王欲在蜀中‘浣花别业’旧址,兴建‘岐山书院’!广收天下寒门俊彦、军中子弟、匠作良才!传授经世致用之学:算学统筹、格物致知(物理、化学基础)、地理天文、农工改良之术、乃至岐王军行之有效的医护、后勤、管理之法!将我等多年心血,不藏于密室,而播于天下!为这满目疮痍的大唐,培育新血,点燃星火!此功,未必小于沙场征战!”

***“其四,为自保计:”**“本王交出兵权,示天下以无争。若李辅国之流仍欲加害,则其奸佞面目暴露无遗,天下共讨之!且,”他看向柳成和张翰,“本王并非毫无依仗。千余核心卫队,皆百战死士,足可护卫周全。百工院所藏‘岐学’精要、鲁大师傅所掌‘天工’之秘,乃未来立身之本。更有柳总管遍布天下的耳目,可洞悉先机。蜀中‘浣花别业’经营多年,易守难攻,足为退路。此乃以退为进,舍兵权而得道义,弃藩镇而掌文枢!”

一席话,条理清晰,格局宏大,将“急流勇退”升华到了为国为民、布局未来的高度。厅内众人虽仍有不舍,但情绪渐趋平静,眼中流露出思索与新的期待。

王妃崔氏走到李珍身边,握住他的手,温婉而坚定:“妾身愿随夫君,无论庙堂之高,抑或山野之远。兴学育人,泽被苍生,此乃千秋功德。”

李珍反握住王妃的手,目光扫过众人:“本王离任前,尚有数事交代:”

*“张翰!立即启动‘岐山书院’营建!按本王所绘蓝图,务必坚固、实用、开阔!工造营精锐随你入蜀!鲁大及其核心弟子、所有‘天工’秘档、关键设备,秘密转移书院‘天工坊’!书院,将是‘岐学’的摇篮,也是我等技艺传承的圣地!”

*“陈武!整军待命,准备交接!选拔最忠诚可靠、有家室牵绊或渴望安稳者千人,编入王府卫队,随本王入蜀!其余将士,务必妥善安抚,厚赠资财,言明本王苦心与朝廷前程!你入神策军后,谨守本分,为国效力,亦是延续岐王军忠义之魂!”

*“柳成!情报网络转入地下,重点监控长安李辅国一党动向、河北叛军残余,以及…未来书院可能遭遇的明枪暗箭!商业网络(广源米行、锦云庄)继续运转,所得利润,三成上缴朝廷以示恭顺,七成秘密输往蜀中,支撑书院运转!‘锦云庄’要成为书院学子游历天下的眼睛!”

*“王妃!王府产业、田庄,除保留蜀中部分,其余尽数变卖或委托经营,所得钱粮,大部用于安置退伍将士、抚恤阵亡家属,小部充作书院基金。收拢忠心可靠的旧部家眷、有潜力的寒门子弟,分批迁往蜀中!”

一道道命令,如同精密齿轮的咬合,将庞大的岐王势力体系,从显赫的军事集团,悄然转向深远的文教根基。

**数日后,扬州码头。**

朔方军大将仆固怀恩(代表朝廷)与陈武(代表岐王军)完成了最后的军队交接仪式。九千名脱下岐王军制式战袍、换上新军装的精锐,阵列肃然。许多老兵望着码头上那面依旧飘扬的玄蛟旗,望着旗下一身常服、神情平静的李珍,忍不住热泪盈眶。

李珍走到阵前,没有长篇大论,声音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诸君!自江淮举旗,转战千里,血染山河,终见两京光复!尔等之功,彪炳史册!今,刀兵暂歇,然国事维艰!尔等一身本领,满腔热血,当为朝廷所用,为天下苍生再立新功!此去,无论身在朔方、神策,望尔等谨记:‘讨贼安民复土’之志不忘!岐王军严明纪律、精诚协作之风不忘!本王在蜀中,静候诸君捷报!他日天下太平,书院大门,永远为忠勇之士敞开!珍重!”

“王爷珍重!”九千将士,连同前来送行的扬州百姓,发出震天的呼喊,声震云霄!

李珍深深一揖,不再回头,携王妃崔氏,在张翰、柳成、鲁大及千名核心卫队的护卫下,登上了驶向长江上游的船队。船头,那面玄蛟岐王大纛依旧猎猎作响,只是旗杆之下,不再有千军万马,取而代之的是满载书籍、图纸、工具和无限希望的箱笼。

陈武立于码头,看着远去的船帆,这位铁打的汉子终于落下泪来。他猛地转身,对着身后即将踏上新征程的旧部,嘶声吼道:“都打起精神来!别给王爷丢脸!别给岐王军抹黑!走——!”

船行江上,烟波浩渺。

李珍独立船头,王妃崔氏安静地陪在一旁。他望着两岸逐渐熟悉的蜀地山水,望着那越来越近的、将成为他新起点的“浣花别业”,心中没有失落,只有一种卸下重负、奔向新生的开阔与期待。

“王妃,”李珍轻声开口,带着一丝释然的笑意,“放下刀剑,拿起书卷。这‘急流勇退’,退的不是志向,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我们的‘长安策’。”

崔氏依偎着他,望着丈夫眼中重新燃起的、如同学者般纯粹而炽热的光芒,温柔应道:“夫君所言极是。书院之地,桃李芬芳,或许比那未央宫阙,更能孕育一个崭新的盛世。”

岐王大纛在蜀地的青山绿水间招展,指向的不再是战场,而是一座名为“岐山”的书院。一代枭雄主动卸甲,一代宗师即将开坛。属于李珍,或者说属于李明的,以“岐学”星火燎原的传奇,就此拉开帷幕。而长安未央宫里的目光,在短暂的错愕与狐疑之后,是否会为这看似彻底的“归隐”而真正安心?答案,只在未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