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时光荏苒,烽火不息。岐王治下的“乐土”如同江淮大地上一颗坚韧的明珠,在战乱中愈发璀璨。民心稳固,生产恢复,岐王军装备精良,士气如虹。而北方战场,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的浴血奋战下,在岐王军持续不断的物资支援(尤其是药材、御寒衣物和秘密输送的少量“掌心雷”用于关键节点)和战略策应下,局势也在悄然逆转。

**至德二载(757年)秋,反攻的号角终于吹响!**

肃宗李亨在灵武发布檄文,倾举国之力,发动对叛军的总攻!战略核心目标:**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北路:**由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统领朔方军主力及回纥精骑(借兵),自凤翔(今陕西宝鸡)东进,直扑长安!

***南路:**任命李珍为**山南东道、淮南、江南西道诸军行营元帅**(名义统帅,实为协调),率岐王军精锐及江南诸道兵马,自襄阳北上,攻取洛阳,切断叛军南北联系,并伺机西进,与郭子仪会攻长安!

太湖坞内,战鼓擂动!李珍一身明光铠,立于点将台,身后玄蛟岐王大纛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台下,是陈武亲率的岐王军第一、第二战兵营(五千精锐),全部装备灌钢刀、神臂弩,部分精锐披挂新式札甲(百工院改良);阿吉统领的千骑亲卫(人马皆披轻便马铠,灌钢马刀寒光闪闪);张翰亲自督阵的工兵营(携带改良攻城器械部件);以及鲁大和其最核心的几名弟子——他们携带着足以改变战局的秘密武器。

“将士们!”李珍的声音响彻云霄,“胡骑肆虐,两京蒙尘,已近三载!多少忠魂埋骨他乡?多少百姓流离失所?此仇此恨,不共戴天!今,陛下于灵武号令天下,王师北伐!我岐王军,承天命,顺民心,当为先锋,直捣贼巢!”

他剑指北方:“目标——东都洛阳!克复洛阳,断贼归路,再挥师西进,与郭子仪公合兵,光复长安!让那玄蛟旗,插上洛阳城头,插上长安宫阙!”

“讨贼!复土!光复两京!”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直冲云霄,饱含着压抑三年的怒火与必胜的信念!

**战役进程,远超预想的激烈与残酷。**

叛军在安庆绪(安禄山已死)、史思明、严庄等人指挥下,困兽犹斗,依托经营多年的洛阳坚城和外围险要拼死抵抗。郭子仪在长安外围的香积寺、西渭桥等地与叛军主力展开了惨烈至极的血战,双方伤亡惨重,战局一度胶着。

李珍的南路大军则展现了岐王军独特的作战风格:

***情报先行:**柳成的情报网早已深入洛阳,叛军布防、粮道、将领动向甚至城内人心浮动的情报源源不断送至李珍案头。

***水陆并进:**周通的水军船队沿黄河、洛水运送兵员、重型器械和补给,大大减轻了陆路压力。

***精准打击:**岐王军并不急于强攻洛阳坚城,而是发挥机动性和远程优势,在张翰的精密计算和鲁大器械的加持下,利用重型投石机(发射火油罐、碎石)和神臂弩集群,不断拔除洛阳外围的卫星城寨和防御据点,切断其与河北老巢的联系。

***“掌心雷”的威慑性运用:**在攻打洛阳门户**河阳三城**(河阳南城、中潬城、北城)时,面对叛军铁锁连江、死守不退的困局,李珍在绝境下,再次动用了“掌心雷”。这一次,他不再追求“神迹”效果,而是在深夜,由水性极佳的死士潜至城下水门或关键桥墩处,进行小规模、精准的爆破!虽然造成的直接杀伤有限,但那震天动地的巨响和摧毁关键节点的效果,对叛军士气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为后续强攻打开了缺口。消息传到洛阳,守军更是人心惶惶,传言岐王能“役使雷霆”,恐惧日甚。

**就在洛阳鏖战正酣之际,长安方向的惊天捷报传来!**

郭子仪在回纥骑兵的强力支援下,于香积寺之战大破叛军主力,阵斩叛将李归仁等六万余人!叛军溃不成军,安庆绪仓皇弃长安东逃!郭子仪乘胜追击,于九月壬寅(二十八日),**光复长安!**

消息如同燎原之火,瞬间点燃了整个唐军阵营!洛阳城下的岐王军将士闻讯,更是士气爆棚!

“长安已复!洛阳叛贼已成瓮中之鳖!全军听令——总攻洛阳!”李珍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战机,下达了总攻命令!

岐王军憋了许久的怒火和力量,在这一刻彻底爆发!

*工兵营在神臂弩和投石机的掩护下,以惊人的效率架设云梯、填平壕沟,甚至组装起数座改良的“临冲吕公车”!

*陈武身先士卒,亲率重甲陷阵营(装备最好、手持巨斧重锤的精锐)猛攻最坚固的**上东门**!灌钢刀与叛军的弯刀碰撞出刺耳的火花,神臂弩箭如同死神的点名,压制着城头的弓手。

*阿吉的骑兵则在外围游弋,截杀试图突围或增援的叛军小队。

*城内,柳成情报网策动的内应(被俘唐军、心向大唐的官吏)也趁机放火、制造混乱,高喊“长安已失,唐军入城了!”

内外交困,军心彻底崩溃!叛军大将田承嗣、能元皓等见大势已去,或开城投降,或率残部突围北窜。九月癸卯(二十九日),仅仅在长安光复一日之后,**洛阳宣告克复!**

**十月,长安城外。**

肃宗銮驾自灵武还京,长安百姓箪食壶浆,夹道相迎,哭声、欢呼声响彻云霄。残破的城池见证着王师的归来与劫难的终结。

在迎接圣驾的诸军将领中,岐王李珍及其麾下那支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军容严整的军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暗红色的战袍(区别于朔方军的颜色)上沾染着征尘与血污,却无损其凛冽的锋芒。那面在江淮、荆襄、洛阳战场上令叛军闻风丧胆的玄蛟岐王大纛,高高飘扬,在长安的秋阳下熠熠生辉。

李珍率陈武、张翰、柳成等核心将领,肃立于郭子仪、李光弼等勋将之侧。当肃宗的车驾缓缓行至面前时,李珍按剑躬身,声音洪亮而沉稳:

“臣,山南东道、淮南、江南西道诸军行营元帅,嗣岐王李珍,奉诏讨贼,今复东都洛阳,特来迎驾!恭贺陛下光复京师,重振山河!”

肃宗李亨看着眼前这位年轻英武、战功赫赫的皇弟,心情极为复杂。有收复两京的狂喜,有对岐王赫赫战功的忌惮,更有对其掌控江淮、手握强兵、深得民心的忧虑。然而此刻,在万民瞩目之下,在郭子仪等重臣面前,他只能展现出君王的宽宏与喜悦。

“皇弟快快平身!”肃宗亲自下车,虚扶李珍,脸上堆满笑容,“岐王忠勇,国之柱石!江淮砥柱,荆襄扬威,克复洛阳,居功至伟!朕心甚慰!待入城告庙,定当论功行赏!”

郭子仪亦上前,这位老帅看向李珍的目光中,充满了真诚的赞许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叹。他亲眼见识过岐王军的战斗力和那种迥异的军制、高效的后勤,更知道那些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的“神异之物”绝非偶然。他用力拍了拍李珍的肩膀,声音洪亮:“王爷!好样的!若非王爷在江淮稳如泰山,断贼粮道,屡次策应,老夫在北方焉能放手施为?这光复两京之功,王爷当居首功之一!”

李珍谦逊回礼:“郭公过誉!全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郭公运筹帷幄,李公(李光弼)砥柱太原,方有今日!珍不过尽宗室本分,略尽绵薄之力。”

肃宗看着郭子仪对李珍的态度,心中忌惮更深,脸上笑容却更盛:“皆是朕的股肱之臣!皆是大唐的擎天玉柱!走,随朕入城!告慰列祖列宗,犒赏三军!”

**当岐王李珍骑着战马,率领那支从血火中淬炼出的玄甲精兵,踏过长安残破的春明门时,历史在这一刻定格。**

街道两旁,劫后余生的长安百姓,看着这支陌生的、却散发着胜利者气息的军队,看着那威严的玄蛟王旗,看着马背上那位年轻而沉静的亲王,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与哭泣。

“岐王!是江淮的岐王!”

“引天雷的岐王!”

“保我江淮乡亲的岐王万岁!”

许多从江淮逃难至长安、后又历经沦陷之苦的百姓,更是跪地哭拜,泣不成声。

李珍端坐马上,目光缓缓扫过这座他无比熟悉又无比陌生的城市。残垣断壁,焦木犹存,昔日的繁华盛景荡然无存,空气中弥漫着硝烟、血腥和一种劫后的萧索。朱雀大街的石板缝隙里,似乎还能看到暗红的血渍。

这就是长安。

他魂牵梦萦的长安。

他拼死守护又亲手参与收复的长安。

一股难以言喻的洪流冲击着他的胸膛。是激动?是悲悯?是如释重负?还是对前路的隐忧?作为李明,他见证并改变了历史;作为李珍,他肩负着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与重担。

他轻轻抚摸着冰冷的马鞍,指尖感受着铠甲的坚硬。身后,是追随他出生入死的将士;前方,是肃宗銮驾,是未央宫的废墟,是权力与猜忌交织的未来。

“长安…我回来了。”他在心中默念,声音只有自己能听见,“但这光复,只是开始。这盛世的余晖,将由我亲手擦拭,重新点亮!”

玄蛟旗在长安的秋风中招展,岐甲铿锵,踏过帝国的伤痕,走向一个充满希望与未知的新时代。两京光复,岐王之名,响彻寰宇,其声望与功勋,于此达到顶点。然而,那未央宫阴影下的目光,已悄然变得冰冷而锐利。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