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w.cc

南阳城下的那一声“天雷”,如同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战场本身。它彻底点燃了民间对岐王李珍的敬畏与崇拜,将其推向了近乎神化的高度。“岐王引天雷诛贼”的故事在说书人的口中、在流民的口耳相传中、在乡野的童谣里被不断演绎、神化,成了这乱世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希望之光。

然而,对于坐镇太湖坞的李珍而言,“神迹”带来的声望固然重要,但他深知,真正能长久维系人心、奠定基业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南阳之战后,他并未沉浸于胜利的荣光,而是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岐王军控制区的治理与建设中。

**江淮大地,岐王旌旗所至。**

与叛军盘踞的河南、河北诸州“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岐王军有效控制的扬州、楚州(淮安)、寿州(寿县)、舒州(安庆)乃至荆襄部分区域,正悄然呈现出一派迥异的气象。

***减赋安民,恢复生产:**

*依据肃宗在灵武采纳李珍建议所颁的旨意,岐王治下州县率先严格执行“**遭兵燹之地,免赋三年;新附之地,减赋五成;其余之地,按天宝初年旧制征收**”的政策。沉重的租庸调被大幅削减,王府秘库的钱财和缴获的叛军资财,成了支撑新政的底气。

*张翰带领的工造营和招募的民间匠人,如同救火队般活跃在各地。被叛军破坏的陂塘、沟渠在修复,鲁大改良的曲辕犁、龙骨水车等农具被推广到屯田区和新开垦的土地上。王妃崔氏统筹的流民安置点,不仅提供粥棚、药棚,更组织起以工代赈的队伍,参与水利兴修和荒地开垦。

*春耕时节,江淮水网间,久违的繁忙景象重现。农夫们在属于自己(或租种王府、官田)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虽然面有菜色,眼中却有了盼头。田野间不再是荒草萋萋,而是泛起了新绿的麦苗和金黄的油菜花。

***抑豪强,均田亩:**

*这场新政最核心、也最艰难的部分,便是“清丈田亩,抑制豪强”。柳成的情报网在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那些趁乱兼并土地、隐匿人口、对抗新政的地方豪强,其不法证据被迅速收集。

*陈武麾下新组建的“巡查处”(由军法官和精干士兵组成),手持王府令箭和地方官府(已被岐王势力深度渗透)的公文,雷厉风行地执行。有罪证确凿、民愤极大的豪强,田产被抄没,充作官田或分给无地流民;情节较轻者,则勒令其退还非法侵占的土地,补缴历年所欠赋税,并接受王府“监督”。

*扬州城外,一场公开的“分田”仪式正在举行。曾经被当地豪强周氏巧取豪夺的数百亩良田,在众目睽睽之下,按丁口重新分给了原本的佃户和流落至此的难民。当盖着岐王大印的地契交到那些颤抖的、布满老茧的手中时,现场爆发出震天的哭喊和“岐王万岁”的呼声。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跪在田埂上,捧起一把泥土老泪纵横:“有地了…有地了!岐王给的地!娃娃们…有活路了!”

***兴商路,通货殖:**

*“广源米行”、“锦云庄”等王府背景的商业网络,在新政下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它们不仅是情报节点,更肩负起平抑物价、保障流通的重任。

*在柳成的运作下,一条条安全的商路被重新打通。江淮的盐、茶、丝绸,蜀中的锦缎、药材,通过周通的水军船队和王府护卫的陆路商队,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甚至冒险运往尚未沦陷的北方州县,换回急需的牲畜、皮革、铁料。商税的征收相对公平合理,且大部分用于本地建设和军需,商贾们在战乱中难得地找到了一片可以安心经营的土壤,对岐王府自然感恩戴德。

*扬州码头上,商船云集,装卸货物的号子声此起彼伏。虽然规模远不及天宝盛时,但这繁忙的景象本身,就是乱世中最珍贵的生机。

***重文教,聚人心:**

*李珍深知,要真正改变这片土地,光有土地和粮食还不够。在王妃崔氏的全力推动下,各州县利用废弃的寺庙、官衙,或新建简易学堂,设立“蒙学堂”。王府出资聘请落魄的寒门士子或识字的老人担任教习,教授孩童识字、算学基础以及李珍亲自编写的简化版《忠义孝悌训》。

*在太湖坞,更是设立了一所规模更大的“讲武堂”和“百工学堂”。讲武堂由陈武和张翰主持,选拔军中优秀队正、旅帅乃至有潜力的士兵,教授更精深的兵法、战阵以及岐王军独特的纪律、后勤、医护理念。百工学堂则由鲁大和匠作监的大匠们授课,传授改良农具、水利、冶金、甚至基础格物知识(李珍口述,张翰整理),旨在培养技术骨干。这两所学堂,成为了岐王军体系延续和“岐学”思想传播的摇篮。

*朗朗的读书声和工匠学徒们钻研技艺的身影,成了岐王治下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更多渴望知识和改变命运的人前来投奔。

**与此同时,在仅一河(淮河)之隔的叛军控制区,却是另一番地狱景象。**

柳成派出的探子带回的见闻触目惊心:伪燕官吏横征暴敛,视民如草芥;叛军如同蝗虫过境,强征粮秣壮丁,动辄屠村;豪强坞堡林立,各自为政,对百姓盘剥更甚于前;瘟疫在无人收殓的尸骸间蔓延;人市上,插着草标的妇孺价格贱如牲畜…

大批不堪忍受的百姓,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一股股逃难的人潮,不顾叛军的封锁和路途的艰险,向着飘扬着玄蛟岐王大纛的南方涌来。他们口中流传着同一个信念:去江淮!去岐王治下!那里有活路!

**太湖坞,议事厅。**

李珍看着柳成汇总的各地汇报:新开垦田亩数、收缴豪强非法田产数、安置流民户数、蒙学堂设立数目、商税收入…一项项数字背后,是无数鲜活的生命和重新燃起的希望。

“王爷,”张翰感慨道,“新政推行虽阻力重重,然成效斐然!去岁冬日,流民尚需王府赈济方可活命。今春,多地屯田所产,已可部分自给,甚至略有盈余上缴府库!民心…是真的稳了!”

陈武也难得地露出笑容:“军中士气高昂!将士们知道为何而战,知道家乡父老在王爷治下能得安稳,打起仗来格外拼命!那些新募的兵,很多就是分到田的流民子弟,保家就是保自己的田!”

王妃崔氏温婉一笑,补充道:“妾身巡视各地医护所,百姓感念王爷仁德,常自发供奉王爷长生牌位。更有甚者,将王爷引雷破敌之事绘成门神,悬于户上,言可辟邪镇宅。”

李珍走到窗前,望着坞堡外繁忙而有序的码头,阡陌纵横的田野,远处蒙学堂升起的炊烟,心中百感交集。这片他一手打造的“乐土”,虽然范围有限,虽然依旧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但它就像黑暗中的一豆灯火,微弱却坚定地证明着:即使在最深的绝望中,秩序、公平与希望,依然可以重建。

“民心所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李珍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南阳之雷,可破一城之敌。而眼前这片土地上的生机,才是能涤荡胡尘、再造山河的力量源泉!”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新政不可松懈!清丈田亩要彻底,抑制豪强要坚决,更要严防我岐王军内部滋生骄奢、贪腐!张翰,工坊研发,尤其是水利农具,还要加快!王妃,医护所和蒙学堂要覆盖更广!柳成,商路要更畅通,情报要更精准!陈武,军纪要更严明,训练要更刻苦!”

“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李珍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岐王大纛之下,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更是乱世中一方可以安身立命、重建家园的‘乐土’!这‘乐土’,就是我们最锋利的武器,最坚固的堡垒!”

江淮的风,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江水的湿润,吹拂着岐王治下的土地。这里没有盛唐的极致繁华,却有着劫后重生的坚韧与希望。民心,这看不见摸不着却重逾千钧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凝聚之势,汇聚在那面猎猎作响的玄蛟大旗之下,成为岐王李珍对抗整个乱世的最大底气。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