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圆带来的灵武寒意,被太湖坞高效的战争机器迅速驱散。岐王军按照李珍的部署,如同上紧发条的精密器械,飞速运转:水军规模在周通操练下急剧膨胀,新型改良的“车轮舸”战船(加装小型投石机和神臂弩)开始下水;张翰的工坊区日夜炉火通明,神臂弩产量稳步提升,火药作坊更是被列为最高机密,由鲁大亲自带领最可靠的心腹弟子,在远离主坞堡的隐秘山洞中进行小规模试验性生产;王妃崔氏的流民安置点变成了秩序井然的屯垦区,新开垦的土地上麦苗青青,为大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然而,李珍的目光从未离开过北方那场决定大唐国运的惨烈搏杀。柳成的军情司沙盘上,代表朔方军(郭子仪、李光弼部)的红色小旗与代表叛军主力的黑色小旗,在河东、河北、关中地区犬牙交错,每一次微小的移动,都牵动着整个战局。
“……郭子仪公率军在河东连战连捷,然叛军主力史思明部亦非庸才,双方在井陉、常山一带反复拉锯,伤亡甚重。李光弼公守太原,如磐石当关,然亦被叛将蔡希德、高秀岩等部死死缠住,难以抽身。”柳成指着沙盘,声音凝重,“最新密报,叛军为打通河北与河南联系,确保洛阳伪燕朝廷与范阳老巢的通道,正集结重兵于**卫州(今河南卫辉)**一线,意图强渡黄河,威胁郭公侧翼,甚至可能切断灵武与朔方军的联系!”
“卫州?”李珍眉头紧锁。卫州位于黄河重要渡口,一旦失守,叛军可长驱直入河阳(今河南孟州),进而威胁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那是关中通往洛阳的咽喉,也是灵武朝廷联系中原的最后屏障!更重要的是,这直接威胁到正在河东苦战的郭子仪主力后路!
“灵武方面有何应对?”陈武问道。
柳成摇头:“灵武鞭长莫及,且兵力捉襟见肘。密报言,陛下已急令郭公分兵回援,然郭公主力正与史思明鏖战,若分兵,恐河东战局崩坏!李光弼公亦被死死钉在太原,动弹不得。形势…危如累卵!”
水榭内一片沉寂。卫州若失,整个中原战局将急剧恶化,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崩溃。
李珍的目光在沙盘上卫州的位置停留许久,又缓缓移向自己控制区的北部边缘——淮河上游的**蔡州(今河南汝南)**。蔡州虽在淮河之南,但距离卫州黄河渡口不过数百里之遥,且有汝水、颍水等水系相连,若以精锐轻骑和水军快速机动…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迅速成型。
“柳成!”李珍猛地抬头,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立刻启用最高级别密信渠道,联络我们在郭子仪军中的‘老关系’(指前期匿名资助时建立的微弱联系)!告知郭公:岐王李珍,奉诏讨贼,闻叛军欲犯卫州,断公后路,危及社稷!本王愿遣精兵一支,自蔡州北上,袭扰叛军集结地,牵制其兵力,为郭公分忧!我军行动路线、攻击目标,将随时通过此渠道知会郭公,以期…遥相呼应!”
“王爷!”张翰一惊,“我军主力尚在巩固江淮、荆襄,若分兵北上,深入敌境,风险极大!且…郭公会信我们吗?灵武那边刚派了崔圆…”
“风险与机遇并存!”李珍斩钉截铁,“郭子仪、李光弼乃国之柱石,他们若败,江淮独木难支!此非仅为助郭公,更为自救!至于信任…”他嘴角勾起一丝锐利的弧度,“战场上打出来的配合,比灵武的一百道圣旨都管用!告诉郭公,我军不要他一兵一卒,一粒粮饷!只求一个…战场上的‘默契’!”
“陈武!”
“末将在!”
“命你亲率第一战兵营(一千精锐)、神臂弩队(一百人)、阿吉亲卫骑队(两百骑,全部换装灌钢马刀),携带十日干粮,轻装疾进!乘周通快船队,三日内务必抵达蔡州!抵达后,以蔡州为跳板,沿汝水、颍水北上!目标——叛军在卫州外围的粮草囤积点**汲县(今河南卫辉市汲城)**及**共城(今河南辉县)**!不求攻城掠地,但求焚其粮秣,扰其后方,使其首尾难顾!行动务必迅猛诡秘,一击即走!同时,将我军动向,通过密道,实时告知郭公!”
“末将领命!”陈武眼中战意熊熊。与名震天下的郭子仪并肩作战(哪怕是间接的),这是何等的荣耀与挑战!
**数日后,汲县郊外,叛军大型粮草转运营地。**
营地里人喊马嘶,堆积如山的粮袋、草料和军械显示着叛军此次渡河作战的决心。守卫虽然不少,但远离前线,戒备难免松懈。
突然!
“咻咻咻——!”尖锐的破空声撕裂黄昏的宁静!上百支神臂弩箭如同索命的毒蜂,精准地覆盖了营地哨塔和巡逻队!惨叫声瞬间响起!
“敌袭!是唐军!哪里来的唐军?!”叛军将领惊怒交加。
回答他的是震天的马蹄声!阿吉率领的两百精骑,如同锋利的剃刀,从侧翼的树林中狂飙而出!崭新的灌钢马刀在落日余晖下闪烁着致命的寒光!他们以极快的速度掠过营地外围,并不深入,而是用密集的火箭点燃外围的草料堆和临时搭建的窝棚!火势借着风势,迅速蔓延!
与此同时,陈武亲率步卒和弩队,占据营地外一处高地,用神臂弩和少量携带的轻型投石机(发射火油罐),持续不断地向营地内倾泻着死亡之火和混乱!
“不要乱!结阵!迎敌!”叛军将领试图组织反击。然而,岐王军根本不给他机会。阿吉的骑队一击得手,毫不恋战,如同旋风般卷向下一个目标。陈武的步弩队在高地不断变换位置,精准射杀敢于集结的叛军小队。整个袭击如同疾风骤雨,迅猛、精准、高效,将破坏和混乱最大化,自身伤亡却极小。
就在汲县营地火光冲天、乱成一团之际,更北方的共城粮仓也遭到了同样的毁灭性打击!岐王军如同鬼魅般出现,焚烧、破坏,然后迅速消失在暮色与水网之中。
**几乎与此同时,河东前线。**
郭子仪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史思明主力猛攻不止,后方卫州告急的消息更让他忧心如焚。分兵?前线可能崩溃!不分兵?后路被断,全军危矣!
就在这万分艰难的时刻,一名亲信幕僚带着一份刚刚收到的、用特殊密码写就的密信,匆匆闯入帅帐:“大帅!江淮岐王密信!言其已遣精兵北上,袭扰汲县、共城叛军粮草!”
“岐王?李珍?”郭子仪浓眉一挑,接过密信迅速译读。信中详细说明了袭击的目标、大致兵力及行动策略。“汲县…共城…正是叛军渡河部队的命脉所在!此子…好大的胆魄!好精准的刀法!”
郭子仪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名帅,瞬间就洞悉了李珍的意图和此举的巨大价值。他心中的疑虑(对这位突然冒出来、建制迥异的宗室亲王)被巨大的惊喜和一丝感激所取代。这简直是雪中送炭!
“传令!”郭子仪猛地一拍帅案,声如洪钟,“史思明攻我甚急,必是已知卫州之事,欲拖住我军!今其粮道被袭,后方必乱!此乃天赐良机!命左军加强防御,死守营寨!右军、中军所有骑兵,即刻集结!随本帅…夜袭史思明中军大营!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大帅!我军连日苦战,兵力疲惫,夜袭是否太过冒险?”有部将质疑。
“冒险?”郭子仪眼中精光四射,“岐王以孤军深入敌后,为我等创造良机!此等胆色,我朔方虎贲岂能落后?此刻叛军得知后方被袭,军心必乱!正是破敌之时!狭路相逢勇者胜!执行军令!”
当夜,郭子仪亲率朔方军最精锐的骑兵,如同暗夜中扑出的猛虎,直捣史思明中军!正如郭子仪所料,汲县、共城粮草被焚的消息已经传到前线,叛军人心浮动。史思明万万没料到苦战多日的郭子仪还敢主动发起如此凶悍的夜袭!仓促应战之下,中军大乱!虽然史思明最终稳住阵脚,避免了全军崩溃,但损失惨重,不得不后撤数十里,暂避锋芒。其对郭子仪主力的压制,瞬间瓦解!
**黄河岸边,陈武站在一处高坡上,遥望北方。**
斥候刚刚回报了郭子仪夜袭大胜的消息。阿吉兴奋地挥拳:“成了!郭大帅果然厉害!咱们烧他几堆粮草,他就能抓住机会咬下史思明一块肉!”
陈武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意,但眼神中更多是凝重:“非是郭公厉害,而是…王爷算得准!烧粮是引子,郭公的雷霆一击才是杀招。这‘默契’…成了!”他心中对那位远在太湖的年轻王爷,更多了几分敬畏。千里之外,竟能料定郭子仪必能抓住战机,这份对人心的把握和对大局的判断,堪称恐怖。
数日后,郭子仪的亲笔密信通过特殊渠道送到了李珍手中。信很短,力透纸背:
“卫州之危暂解,赖王爷神兵天降,焚贼粮秣,乱其后方,功莫大焉!子仪得以抽身破敌,河东稍安。王爷忠义,心系社稷,子仪感佩!他日若有机缘,当与王爷把酒言欢,共商破贼大计!朔方郭子仪顿首。”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虚伪的客套,只有军人之间最朴实的认可和感谢,以及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李珍放下信笺,走到窗前,望向北方辽阔的天空。太湖的风带着水汽,但他仿佛能闻到黄河岸边尚未散尽的烽烟与铁血气息。
“郭子仪…李光弼…”他低声念着这两个必将彪炳史册的名字,“与真正的英雄并肩作战,哪怕只是隔空的‘默契’,这感觉…不错。”
他转身,对肃立待命的众人道:“传令陈武,见好就收,立刻率军撤回蔡州休整。柳成,加大对郭、李二公所部的‘匿名’物资支援力度,尤其是药材和御寒之物!张翰,火药试验进度再加快!我有预感,我们与朔方虎贲真正并肩作战的日子…不远了!”
灵武的猜忌依旧存在,但此刻,在血与火的北方战场上,大唐最顽强的军队与最锐利的新生力量之间,一种超越朝廷纷争、基于共同抗敌信念的“默契”,已然形成。这无声的战场协奏,将成为撬动整个平叛战局的关键支点。岐王大纛的光芒,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朔方军的赫赫威名,在帝国的苍穹下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