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斌的成长回忆录 第15章 小梓燕步入大学生活

作者:遇见星陈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6-30 20:28:01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昆明,一座被春城暖阳拥抱的城市。小梓燕拖着行李箱站在云南大学古朴的校门口时,阳光正穿过蓝花楹树冠,在她青涩的脸庞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十八岁的她,终于踏上了离开父母羽翼、独自奔赴的大学旅程。行李箱轮子碾过石板路的声响,像一首轻快的启程曲,而身后父母挥手的影子,被拉长在滇池吹来的风里。

小梓燕被分配到女生宿舍四人间,室友来自天南海北:爽朗的东北女孩小夏、细致的内蒙女孩阿玲,还有总带着耳机写代码的北京女孩潇潇。初来乍到的她,对独立生活有些手忙脚乱——洗衣机怎么用?社团报名表该填哪个?甚至第一次去食堂打饭时,面对琳琅满目的米线、饵块、野生菌,她举着饭卡愣在原地,直到小夏拍着她的肩膀大笑:“愣着干啥?我教你,先试试这碗过桥米线,汤烫得很,小心别吹凉了!”宿舍的夜晚总是热闹非凡。阿玲会分享家乡奶片的故事,潇潇的电脑屏幕永远闪着代码的光,而小夏总能用东北话把整个宿舍逗得前仰后合。小梓燕逐渐适应了这种集体生活,甚至学会了用阿玲的蒙古奶茶冲泡方式,让宿舍飘起一股淡淡的奶香。某个失眠的深夜,她翻着手机里父母发来的消息——“燕儿,被子够不够厚?”忽然觉得,原来离开家的日子,也能被陌生的温暖填满。开学第一周,小梓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上被教授点名回答问题,紧张得声音发颤。她攥着课本的手指微微发白,那句“《诗经》中的‘蒹葭苍苍’体现的是...”卡在喉咙里。教授却笑着摆摆手:“第一次都紧张,下回记得提前预习。”课后,她躲在图书馆角落啃课本,却被一个清亮的男声打断:“同学,要一起复习吗?”抬头看见的是辩论队学长陆昭,他递来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课程重点,扉页还画着一朵简笔的蓝花楹。后来她才知道,那天他其实是故意“蹲点”——因为迎新会上那个穿浅绿汉服的女孩,让他记住了名字。陆昭总说:“你站在汉服社摊位前时,整个人都在发光。”

加入汉服社后,小梓燕的生活被染上了绚丽的色彩。她们在翠湖公园办雅集,她第一次尝试主持活动,话筒在手心沁出薄汗。当音乐响起,她念着《洛神赋》的片段,裙裾随风轻扬,围观的人群中竟有老人跟着轻声吟诵。社团拍摄古风短片时,她扮演的“白娘子”被路过的游客夸赞“像从西湖水雾里出来的”。这些经历悄然磨去了她的怯懦,阿斌和小欣收到女儿视频通话时,惊喜地发现女儿的笑容越来越明亮,视频背景里总有一两枝蓝花楹探进来,像一幅流动的画。但成长总伴着荆棘。辩论队选拔赛上,小梓燕因为过度紧张而忘词,被淘汰时眼眶通红。她冲出教室,却在樱花树下撞见陆昭。他递给她一杯玫瑰普洱茶:“你看,昆明的茶要慢慢品才有回甘。上次你教我画的茶山图,我总觉得缺了点韵味。”那个春天,他们在图书馆熬过无数个深夜。陆昭教她用普洱茶的“层次感”拆解论点,她则悄悄在他生日时送了一幅自己画的茶山水墨,墨色里藏着一片未落的樱花。有时候,陆昭会指着她笔记里密密麻麻的标注说:“你认真起来的样子,比穿汉服还好看。”汉服社的排练也充满波折。一次拍摄中,小梓燕的汉服裙裾被道具灯勾住,险些摔倒。小夏冲上来扶住她,阿玲迅速调整灯光角度,潇潇甚至用编程知识设计了一个自动调节灯位的程序。那天晚上,四个女孩挤在宿舍里缝补破损的裙裾,针线穿梭间,笑声混着普洱茶香,氤氲了整个房间。

小梓燕在志愿活动中遇见了改变她人生轨迹的人。石林县支教时,她教彝族小姑娘阿花认汉字,阿花却送她一朵用红丝线缠的野山茶,“老师说,城里来的老师都像天上的星星。”那天暴雨突袭,山路泥泞,小梓燕跟着村民抢修屋顶,泥浆溅满裤脚。阿斌和小欣的视频电话里,她正浑身泥水地帮村民搬沙袋,却笑得灿烂:“爸,妈,你们看,我学会砌墙了!”屏幕那头,阿斌笑着叹气:“你这丫头,倒是学会把自己折腾成‘泥娃娃’了。”小欣默默擦眼泪,转身去翻出女儿小时候玩泥巴的照片,突然发现,那个总爱把泥巴捏成小兔子的小女孩,如今真的把泥巴变成了守护他人的墙。支教的时光里,小梓燕被深深震撼。阿花会带她采野山菌,教她用彝语唱古老的歌谣;村民们用松针在地上拼出她的名字,说这是“星星的语言”。一次家访中,她看到一个老人用竹筒制作精巧的乐器,老人说:“我们的手艺不能断,就像山茶花年年开。”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她心里悄悄发芽。她开始记录彝族文化中的教育智慧,用镜头拍下孩子们在火塘边听故事的场景,用笔记本记下老人传授的草药知识。

寒假归家,小梓燕带回一本厚厚的笔记,里面记录着阿花和支教村孩子们的故事。饭桌上,她第一次严肃地和父母讨论起毕业后的选择:“我想去少数民族地区做教育支援,像那些点亮我人生的人一样。”小欣摸着女儿手腕上阿花送的银镯,眼眶湿润:“我们的小燕子,翅膀硬了。”阿斌却拍着她的肩膀:“丫头,你选的路,爸给你当第一个支持者!”那个除夕夜,小梓燕在烟花下写下支教申请的初稿,笔尖流淌的,是昆明的月光,也是彝山的星光。

汉服社的活动中,小梓燕逐渐发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奇妙连接。一次社团策划“二十四节气汉服展”时,她提议融入彝族服饰元素。小夏立刻响应:“我老家有亲戚做民族刺绣,能借来不少真品!”潇潇设计了一个互动小程序,让参观者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彝族传说。展览当天,展厅里挤满了人,一位彝族老人摸着展柜里的彝绣,眼眶湿润:“这些花纹,和我奶奶绣的一样。”小梓燕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不仅是表演,更是文化的传承。与陆昭的关系也在点滴中升温。他会带她去茶馆听茶艺师讲普洱茶的故事,她则教他辨认汉服的不同朝代款式。某个周末,两人在校园的蓝花楹树下散步,陆昭突然指着远处说:“你看,那些蓝花楹的花瓣落在地上,像不像我们辩论稿里那些被反复修改的论点?”小梓燕会心一笑,两人默契地并肩坐在树下,继续讨论即将到来的辩论赛策略。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混在飘落的花瓣里,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宿舍四人组也经历了各自的成长。小夏在学生会竞选中成功当选部长,阿玲的蒙古刺绣作品被选入校艺术展,潇潇则拿到了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实习offer。她们在彼此的成就中欢笑,也在彼此的挫折中扶持。一次,潇潇因项目压力失眠,小梓燕悄悄在她床头放了一盏调成暖光的台灯,阿玲煮了安神奶茶,小夏则用东北段子把她逗得破涕为笑。那一刻,宿舍的温暖像昆明的阳光,无声却炽热。

小梓燕的支教申请通过后,她迎来了新的挑战。初到彝族村落时,语言不通、物资匮乏、教学方式差异等问题接踵而至。第一堂课,孩子们用好奇的目光盯着她的汉服,却对课本上的汉字毫无兴趣。她沮丧地坐在教室角落,阿花却悄悄递给她一个松果:“老师,我们喜欢听你讲外面世界的故事,但也要教我们认字,这样山外的医生才能看懂我们写的信。”这句话让她醍醐灌顶,开始设计“故事化教学”:用彝族传说引入汉字,用草药知识讲解科学原理。渐渐地,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甚至用彝语和汉字混合写日记,稚嫩的笔迹里藏着对未来的期待。然而,一次山洪暴发彻底打乱了她的节奏。暴雨冲毁了通往学校的山路,小梓燕和村民连夜抢修。泥水漫过脚踝时,她想起父亲教她砌墙的样子,咬牙坚持到天亮。第二天,孩子们举着湿漉漉的课本来到临时教室,阿花说:“老师,我们怕你被洪水冲走,再也不回来了。”那一刻,她紧紧抱住孩子们,泪水混着雨水滑落。后来,她在日记里写道:“原来,真正的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心与心的双向奔赴。”

大四的蓝花楹开得格外盛大。小梓燕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以彝族地区支教实践为例”为题,从容自信地展示调研成果。

台下,阿斌和小欣举着相机的手微微发抖,快门声里,女儿的身影与PPT上彝族孩童的笑脸重叠在一起。陆昭在最后一排悄悄比了个加油的手势,手指间还夹着那幅她送的水墨画,茶山与樱花在答辩室的灯光下泛着微光。毕业典礼那天,小梓燕穿着学位服站在钟楼下,花瓣随风落在她的流苏上。

手机震动,是阿花发来的照片:支教小学的孩子们举着“小梓燕老师加油”的纸板,站在开满山茶花的山坡上,背景是彝族特有的彩绘图腾。她忽然想起第一次支教时,阿花用沾满泥土的手帮她擦去眼泪的场景。此刻,滇池的风穿过校园,带来熟悉的普洱茶香,也送来山野深处未名的呼唤。

离校前夜,宿舍四人最后一次相聚。小夏塞给她一袋东北野莓干,“带着,想家了就嚼一颗”;阿玲送她一个手工缝制的香囊,里面装着蒙古草原的艾草;潇潇则给她留了一个U盘,里面全是这些年帮汉服社设计的程序代码。小梓燕抱着这些礼物,眼泪终于落下:“你们是我大学最亮的光。”窗外,蓝花楹在夜色中摇曳,像无数紫色的星星坠入人间。第七章:延续的星光成为支教老师后,小梓燕的生活依然充满挑战。雨季时教室漏雨,她和孩子们一起用塑料布搭“帐篷”;物资短缺时,她联系校友发起募捐,甚至把父母寄来的昆明特产做成义卖品。但每当夜深人静,她总会收到陆昭的邮件,分享他在茶山采茶的照片,或是辩论赛的最新资讯。两人虽相隔千里,却像昆明的蓝花楹与山茶花,各自绽放,却共享一片天空。

某个清晨,小梓燕在教室门口发现了一幅画:彝族孩童手捧书本,背景是蓝天与蓝花楹。阿花告诉她,这是孩子们用一周时间画的,“老师说,你像蓝花楹一样,把外面的光带进了山里。”那一刻,她终于明白,自己不再是那个站在大学门口仰望蓝花楹的少女,而是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光。数年后的春天,云南大学举办校庆活动,小梓燕作为优秀毕业生受邀回校。路过汉服社摊位时,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正踌躇不前,她笑着走过去:“要试试汉服吗?你穿浅绿色一定很好看。”

蓝花楹的花瓣落在女孩肩头,一如当年那个站在校门口的自己。女孩的眼睛亮起来,像极了初入大学时的她。此刻,小梓燕的手机响起,是母亲小欣发来的视频通话。镜头里,父亲阿斌正在院子里晾晒她寄回的彝族绣片,阳光穿过绣线,织出一片斑斓的光晕。“燕儿,你爸总说,你选的路,就是我们的骄傲。”小梓燕望向远处山峦,那里有她正在支教的村落,也有无数等待绽放的山茶花。她知道,自己的大学时光从未结束——那些在昆明的蓝花楹树下种下的梦,正以另一种方式,在更辽阔的土地上生长。尾声:光与梦的循环又一批大学生来到支教村实习,小梓燕带着他们走在山路上。一个男孩感叹:“这里的山茶花真美,像星星落在人间。”她忽然想起阿花送她的第一朵野山茶,以及那个暴雨中的泥泞夜晚。山风拂过,她轻轻说:“每一朵山茶花里,都藏着一个故事,和一颗愿意传递光的心。”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