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证道 第11章 东林偈语藏真如

作者:续气长跑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6-30 16:44:44
最新网址:www.biquw.cc

鄱阳湖的碧波还未从管怀瑾的心潮中完全平息,心口那枚温热的文心碎片却已急切地跳动起来,牵引着他的感知投向东北方——庐山香炉峰下,那片梵音缭绕、古木参天的千年古刹,东林寺。

然而,文心传递来的景象却非往日的祥和清圣。在管怀瑾的“心眼”中,东林寺上空本该如金色云霞般氤氲升腾的香火文气,此刻却显得紊乱、黯淡,如同被无形的手粗暴地搅动。一层粘稠、污浊的灰黑色气息,如同跗骨之蛆,丝丝缕缕地从寺院的某些角落渗透出来,缠绕着那些代表信仰与智慧的纯净光点,试图将其污染、拖拽入浑浊的深渊。寺中本该悠扬清越的梵音,也变得滞涩、喑哑,仿佛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压抑与不安。

“是东林寺…”管怀瑾睁开眼,眉头紧锁,石钟山的激荡与鄱阳湖的壮阔带来的疲惫尚未完全褪去,此刻又添上一层沉甸甸的忧虑。他看向身旁的青芜,少女手臂上那道被魔音侵蚀的焦黑伤痕,在鄱阳湖纯净水汽的滋养下已收敛结痂,但仍显得触目惊心。她正小心翼翼地用新采的晨露浸润着伤处,云雾精魄的体质让她对纯净能量的渴望近乎本能。

“怀瑾哥哥,东林寺…那里的‘光’变得好乱,好暗…”青芜感应到管怀瑾的目光,抬起头,秀气的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悸,“而且…空气里有种…烧焦了的、让人心头发闷的味道…”她小巧的鼻翼微微翕动,云雾精魄对气息的敏感远超常人。

“魔蚀已渗透佛门净土,污染香火文气,扰乱梵音清心。”管怀瑾声音低沉,“此地文脉节点关乎‘定’与‘慧’,若被彻底侵蚀,后果不堪设想。”他深知,东林寺作为慧远大师开创的净土祖庭,其文脉节点承载着千年来无数僧俗信众的精神信仰与智慧沉淀,是九江文脉中“安定人心”、“启迪智慧”的重要支柱。此节点若毁,魔蚀对人心意志的侵蚀将如虎添翼。

寻求白鹿洞书院的助力势在必行。顾砚之的引荐信,成了叩开东林寺山门的钥匙。

再次踏入白鹿洞书院,气氛与管怀瑾上次来时已截然不同。石钟山与鄱阳湖两役,虽未大肆宣扬,但书院高层显然已从顾砚之的密报中知晓了部分真相。沿途遇到的学子,看向管怀瑾的目光不再是好奇或轻蔑,而是带着探究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青芜臂上那道狰狞的伤疤,无声地诉说着他们经历的凶险。

在书院后山一处僻静的竹舍内,管怀瑾见到了顾砚之。这位年轻的儒门教习,眉宇间也染上了一抹挥之不去的疲惫,但眼神却比初见时更加锐利和沉稳。他放下手中一卷标注着“文脉异动录”的竹简,目光在管怀瑾略显苍白的脸和青芜的手臂上停顿片刻,最终落在管怀瑾递上的、关于东林寺异状的简述上。

“香火紊乱,梵音喑哑…慧远祖师道场竟也…”顾砚之放下竹简,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显露出内心的凝重,“魔蚀蔓延之速,远超预计。”他站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远处庐山云雾缭绕的轮廓,沉默片刻,道:“东林寺现任住持明觉大师,乃我故交,亦是明理之人。然寺中情况复杂,恐有守旧排外之见。我亲笔书信一封,你持此信与我的玉牌前去,或可减少些阻力。”他从袖中取出一枚温润的白鹿衔芝玉佩和一卷封好的信笺,郑重递给管怀瑾,“切记,佛门清净地,行事需持重,以理服人,以诚感之。若有难处,速回书院告知于我。”

“谢顾教习!”管怀瑾躬身接过,玉佩入手温润,带着浩然正气的余韵,那信笺更似千钧之重。顾砚之的鼎力相助,让他肩头的重担似乎轻了一分。

手持顾砚之的信物,管怀瑾与青芜顺利进入了东林寺的山门。甫一踏入,一股异样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古刹依旧庄严,殿宇巍峨,古木森森,香烟袅袅。但文心的敏锐感知却让管怀瑾捕捉到了表象之下的暗流:空气中弥漫的檀香里,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如同朽木焚烧般的焦糊味,正是青芜之前所感。那本该令人心旷神怡的梵音诵经声,听在耳中,却隐隐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滞涩和烦躁感,仿佛诵经的僧众心神不宁,字句之间失去了那份圆融贯通、安定人心的力量。

更让他心惊的是,文心视野中,丝丝缕缕的灰黑色魔蚀气息,如同细小的毒蛇,正从大雄宝殿后方某个方向(隐约是藏经阁的位置?)悄然逸散,悄无声息地污染着弥漫空中的金色香火文气。许多前来礼佛的香客,面上虽带着虔诚,眼神深处却藏着茫然与不安,他们的愿力似乎也变得浑浊而微弱。

“怀瑾哥哥,你看那些佛像…”青芜扯了扯管怀瑾的衣袖,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惊疑。管怀瑾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只见大殿内几尊金身佛像的面容,在香火烟雾的缭绕下,竟隐隐透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悲悯与沉重,那拈花微笑的慈悲,似乎也被蒙上了一层忧患的薄纱。这绝非错觉,而是文脉被侵蚀、信仰之力被污染后,在精神象征物上的微妙映射!

管怀瑾的心沉了下去。情况比预想的还要严重。他定了定神,向知客僧递上顾砚之的信物和书信,求见住持明觉大师。

等待的时间并不长,但气氛却有些微妙。引路的知客僧步履沉稳,目不斜视,但管怀瑾却敏锐地察觉到,沿途遇到的几位中年僧侣,投向他和青芜的目光中带着明显的审视与疑虑,尤其是在青芜臂上的伤痕处停留许久,那眼神复杂,混杂着警惕、排斥,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敌意?仿佛他们身上沾染了某种不洁之物,会玷污这佛门圣地。

明觉大师在方丈室内接见了他们。老僧须眉皆白,面容清癯,身披一领半旧的袈裟,眼神深邃而疲惫。他看过顾砚之的信,又仔细端详了管怀瑾片刻,目光尤其在管怀瑾心口位置停留了一瞬,仿佛能感受到那枚特殊文心的微弱波动。最终,他长叹一声,声音低沉而沙哑:“顾施主信中所言,老衲…已然察觉。寺中异状,非止一日。香火不纯,梵音蒙尘,僧众心浮气躁,连这千年古刹的砖石梁木,都仿佛在无声叹息。”他枯瘦的手指无意识地捻动着一串乌沉沉的佛珠,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魔蚀之气已侵入寺院根本,污染文脉节点,源头似乎指向藏经重地。”管怀瑾直言不讳,目光坦荡地迎向明觉大师,“大师,晚辈斗胆,欲入藏经阁一观,或可寻得净化魔氛、稳固文脉之契机。”

“藏经阁?!”明觉大师尚未开口,侍立在他身后的一位身材高大、面容严肃的中年僧人便已忍不住低喝出声。此人法号慧严,乃寺中执掌戒律的监院。他上前一步,目光如电,带着强烈的质疑扫视管怀瑾与青芜:“藏经阁乃本寺根本重地,供奉历代祖师心血及无上法宝!岂容外人,尤其是…身染异气、来历不明之人擅入?”他的目光锐利地刺向青芜臂上的焦痕,又扫过管怀瑾看似平凡却隐含不凡气息的身体,戒备之意溢于言表。“此二人身具异力,又引动顾施主亲笔作保,焉知不是魔孽作祟,欲坏我佛门清净,窃取至宝?”

“慧严!”明觉大师低喝一声,带着警示。

“方丈!”慧严监院寸步不让,神情激动,“魔蚀诡异,无孔不入!焉知这所谓的‘文心’非是魔君伪装?这女子臂上魔气伤痕犹在!藏经阁内供奉着慧远祖师遗泽,若有闪失,我等如何向历代祖师交代?宁可谨慎千分,不可疏漏万一!弟子以为,当先请二位施主在寺中静室暂居,待查明其身上异力根源,祛除魔气沾染,再议其他!”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满了对寺院安危的忧虑和对管怀瑾二人身份的强烈不信任。

方丈室内气氛瞬间降至冰点。青芜被慧严严厉的目光和话语刺得脸色发白,下意识地缩到管怀瑾身后,小手紧紧抓住了他的衣角。管怀瑾能感受到她的委屈和一丝恐惧。他挺直脊背,目光平静地迎向慧严监院锐利的视线,心中并无愤怒,只有理解。慧严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魔蚀诡谲,谨慎是必要的。但时间紧迫,寺中魔蚀正在蔓延,每拖延一刻,文脉节点便多一分被彻底侵蚀的危险。

就在这僵持不下之际,明觉大师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定力:“慧严,戒急用忍。顾施主与我相交数十载,其心其志,老衲深知。他所荐之人,绝非奸邪。”他看向管怀瑾,目光深邃:“管施主身负异力,老衲虽不明其究竟,然其心澄澈,志在守护,此乃真意,非魔念所能伪装。”他的目光又落到青芜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悯:“这位小施主身具自然灵韵,臂上伤痕乃正气与邪魔相争所留,其痛其苦,老衲感同身受。魔蚀当前,门户之见,当暂放一旁。”

他顿了顿,枯瘦的手指指向窗外远处一座古朴静谧的经楼:“藏经阁乃重地,不可轻入。然寺中尚有一处,或为破局关键。”他目光转向管怀瑾,带着一丝深意:“寺后莲池畔,有祖师碑林。其中一块断碑,乃慧远祖师亲植‘六朝松’下所立,其上刻有祖师晚年留下的一则晦涩偈语,千百年来,无人能解其真意。寺中异变初显时,那断碑周遭,魔气波动最为诡谲。施主身负‘文心’,或可一试。”

祖师断碑?晦涩偈语?管怀瑾心中一动,文心也随之传来一丝奇异的共鸣感。他躬身道:“谢大师指点,晚辈愿往一试。”

在一位小沙弥的引领下,管怀瑾与青芜绕过大殿,穿过一片幽静的竹林,来到寺后。眼前豁然开朗,一池碧水映入眼帘。时值初夏,池中莲叶田田,已有几支粉白的荷花亭亭玉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莲池旁,一片古碑林立,青苔斑驳,记录着东林寺的千年沧桑。

在碑林深处,一株虬枝盘结、冠盖如云的古松巍然屹立,其势如龙,其皮如鳞,沧桑古朴之气扑面而来。这便是慧远祖师手植的“六朝松”。松荫之下,果然矗立着一块断碑。碑体从中断裂,上半截不知所踪,仅余下半截。断口处参差不齐,布满岁月风霜侵蚀的痕迹。碑面字迹因年代久远和风雨剥蚀,已显得模糊不清,需凝神细辨。

然而,最让管怀瑾心头一凛的是,文心视野中,这块断碑周围,灰黑色的魔蚀气息竟比其他地方浓郁数倍!它们如同活物般在碑体表面和断口处缓缓蠕动、渗透,甚至试图钻入那些模糊的字迹深处,带着一种贪婪而亵渎的恶意!仿佛这断碑之下,封印着什么令魔蚀极度渴望又极度忌惮的东西!

“魔气…在啃噬那些字…”青芜捂着手臂,小脸发白,她能感觉到碑文上残留的、微弱的纯净意念正在与魔气痛苦地抗争。

管怀瑾示意青芜和小沙弥退后几步。他深吸一口气,调动文心之力,凝聚心神,抵御着断碑处浓郁魔气的侵蚀与精神干扰,缓步上前,仔细辨认那断碑上残留的刻字。

字是古篆,笔力遒劲,纵然历经沧桑,依旧透出一股穿透时空的智慧力量。断碑之上,残留着三行半偈语:

**“云翳遮天镜,**

**风摇水中影。**

**欲觅菩提处,**

**…(下半截缺失)”**

前三句尚可辨认,最后一句的关键处却因断裂而彻底缺失,只留下一个令人无限遐想又无限困惑的空白。

“云翳遮天镜…风摇水中影…欲觅菩提处…”管怀瑾低声吟诵着,眉头紧锁。这偈语看似浅显,云遮明镜,风吹水影,皆是外相纷扰,遮蔽本心。欲寻觉悟(菩提),当如何?按常理,应是拂去云翳,平息风波,明心见性。但这真的是慧远祖师这等大德高僧留下的深意吗?文心并未传来豁然开朗的共鸣,反而在吟诵时,感到断碑处的魔气似乎更加活跃,带着一种嘲讽般的躁动。

他尝试以文心去沟通石碑,去感应那缺失的下半句。然而,文气的探入,如同泥牛入海,被碑体本身蕴含的某种古老禁制以及缠绕其上的浓烈魔气层层阻隔、扭曲。他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四处碰壁,找不到出路。强行冲击,只引得魔气反噬,碑文上的字迹似乎都随之黯淡了一分。

“不对…不是这样…”管怀瑾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心中焦灼。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断碑处的魔气如同饥饿的藤蔓,正一点点侵蚀着残存的碑文。他能感觉到,那偈语中蕴含的、镇压魔念的智慧力量正在被缓慢地消磨。

“怀瑾哥哥,你看那松树!”一直紧张关注着断碑的青芜,忽然指着六朝松的树冠低声提醒。

管怀瑾闻言抬头。透过六朝松苍劲盘虬的枝干缝隙,只见一片厚重的灰云正缓缓飘过,遮住了午后的阳光。刹那间,树荫之下,光斑碎散,明暗交错。一阵山风吹过,松针簌簌作响,莲池水面随之泛起涟漪。池中倒映着的六朝松影、天空云翳、以及管怀瑾自己站在断碑前的影像,瞬间被搅得支离破碎,晃动不休,光怪陆离。

**云翳遮天镜…风摇水中影…**

眼前的景象,与碑上偈语的前两句,何其相似!

管怀瑾心中猛地一震!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慧远祖师此言,难道并非仅仅在描述外相的遮蔽?他是在开示——无论是遮蔽天空明镜的云翳,还是被风吹皱、搅乱倒影的池水,其本身,亦是“镜”的一部分?亦是“影”的源头?外相纷扰,执着于拂去云翳、平息风波以见“真如”,是否恰恰落入了追逐外相的窠臼?是否正是那“风”与“云”本身,在摇动你的心,让你误以为水中破碎的倒影便是真实?

**菩提…菩提何在?**

管怀瑾的目光,不由自主地从破碎的水影,缓缓移向那被云翳遮蔽、却依旧永恒存在的天空本身!又移向那无论水面如何波动、始终巍然屹立、不动不摇的六朝松真身!

**“不随云动,不逐波流!”**

一个清朗、平和、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的声音,毫无征兆地在管怀瑾、青芜乃至旁边小沙弥的心间同时响起!这声音并非来自外界,而是直接响彻在灵魂深处,带着洞彻一切的智慧和抚慰人心的清凉!

管怀瑾浑身剧震,猛地看向断碑!

只见那断碑之上,被魔气缠绕侵蚀的模糊字迹,此刻竟散发出温润如玉的微光!一个身着简朴僧衣、面容清癯、眼神深邃如古井的老僧虚影,竟从碑体之中,由无数微小的光点汇聚而成,静静地盘坐在断碑之前!正是东林寺开山祖师——慧远大师的精神印记!

“祖…祖师显圣?!”旁边的小沙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激动得语无伦次。

慧远的虚影并未理会旁人,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落在管怀瑾的身上,带着一丝嘉许,又带着无尽的悲悯。他缓缓抬起虚幻的手指,指向莲池中那被风吹皱、倒影破碎的水面,又指向那无论水面如何变幻、始终倒映不出的、头顶被云翳遮蔽的天空,最终,指向了管怀瑾自己的心口!

“镜非天,亦非水。”慧远的声音在心间回荡,如同黄钟大吕,震散了管怀瑾心中最后的迷雾,“影非树,亦非云。云自卷舒,水自摇荡,天何曾动?树何曾移?菩提不在拂拭处,只在——**心珠朗照时**。”

心珠朗照!

轰——!

如同混沌初开,灵光乍现!管怀瑾只觉得脑海中一声轰鸣,所有的困惑、所有的执着瞬间烟消云散!慧远祖师的点拨,如同醍醐灌顶!

是啊!执着于拂去外相的云翳,平息扰乱倒影的风波,去寻求一个所谓的“真实”菩提之境,这本身不就是最大的执着?不就是被“风”与“云”牵动的“水中影”吗?真正的觉悟(菩提),不在外求,而在内观!在于那颗不被外境所转、本自清净、能朗照万物的——心珠(自性)啊!**“欲觅菩提处,心珠朗照明!”**这,便是那缺失的下半句偈语的真谛!是破除一切迷障、照见本来面目的无上智慧!

“我明白了!多谢祖师开示!”管怀瑾心潮澎湃,对着慧远虚影深深一躬。他心口文心碎片剧烈跳动,前所未有的明悟之光在其中流转,与慧远虚影散发出的智慧之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然而,就在这智慧通达、心神激荡的瞬间,异变陡生!

“桀桀桀…老秃驴!死了千年还要多管闲事!坏我好事!”

一个阴冷、怨毒、充满无尽贪婪的嘶哑魔念,如同来自九幽地狱的寒风,猛地从断碑深处爆发出来!那缠绕在碑体上的灰黑色魔气骤然沸腾,化作无数张牙舞爪的魔影,疯狂地扑向慧远那由纯净精神意念构成的虚影!更有一股极其阴险狡诈的魔念,如同无形的毒针,趁着管怀瑾心神激荡、文气共鸣最为活跃之际,顺着文心与碑文链接的通道,狠狠刺向他的识海!目标直指他心口那枚散发着诱人智慧光华的文心碎片!

这魔念潜伏已久,等的就是这心神交融、防备最松懈的致命一刻!

“小心!”慧远虚影发出一声低喝,虚幻的僧袖一挥,一片温润的佛光洒出,勉强抵挡住扑来的魔影。但他终究只是一缕残念,力量有限,瞬间变得黯淡了许多。

管怀瑾识海剧痛,如同被烧红的铁钎贯穿!那魔念充满了污秽、混乱与贪婪的意念,疯狂冲击着他的精神防线,试图污染他的文心!他闷哼一声,眼前发黑,身形踉跄后退,凝聚的文气瞬间有溃散之兆!

“怀瑾哥哥!”青芜惊呼,不顾一切地扑上前想要扶住他。

危急关头,管怀瑾强忍识海撕裂般的剧痛,死死守住灵台最后一点慧远祖师点化的“明光”!他眼中爆发出决绝的光芒,不再去对抗那入侵的魔念,而是将全部心神沉入心口文心,引动那刚刚领悟的无上智慧!

“云自卷舒,水自摇荡!魔念纷扰,于我何干?!”他心中怒吼,不再试图驱逐或消灭那入侵的魔念,而是以“心珠朗照”之境观之!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他的心彻底沉静下来,如同古井无波,以“不动”的慧观去“照见”那狂暴入侵的魔念时,那原本凶戾滔天、势不可挡的魔念,竟如同暴露在阳光下的鬼影,瞬间显露出其虚妄、混乱的本质!它依旧是强大的精神冲击,却失去了那份直指人心的污染与蛊惑之力!

“文心为笔,慧观为墨!魔念虚妄——**净**!”

管怀瑾并指如笔,指尖凝聚的不再是攻击性的锐利文气,而是融合了慧远“心珠朗照”智慧与自身文心澄澈之力的——净化之光!他凌空疾书,一个结构古朴、笔画圆融、散发着温润如玉光泽的巨大“净”字瞬间成型!

这个“净”字,不再是简单的驱邪符号,其笔画流转间,仿佛蕴含着“云卷云舒”的自在,蕴含着“水波不兴”的澄澈,更蕴含着“心珠朗照、万法皆空”的无上智慧意境!

“净”字带着无声的禅韵,缓缓印向那狂暴扑击慧远虚影的魔气,也印向那正疯狂冲击管怀瑾识海的魔念根源!

嗤——!

如同滚烫的烙铁印在积雪之上!那看似汹涌的魔气魔影,在被“净”字光辉照耀的瞬间,发出凄厉至极的、仿佛灵魂被灼烧的尖啸,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融、净化!那入侵管怀瑾识海的魔念,更是如同遇到了克星,被“净”字蕴含的智慧之光瞬间驱散、湮灭!

断碑深处传来一声充满痛苦与难以置信的惨嚎,魔气如潮水般急速退去,缩回碑体深处,再不敢露头。碑体表面残留的魔蚀痕迹,也在“净”字余晖的照耀下,迅速淡化、消失。那模糊的碑文字迹,仿佛被洗去了尘埃,重新焕发出温润的光泽。

慧远的虚影变得更加透明,似乎刚才的出手与点拨耗尽了他残存的力量。但他的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对着管怀瑾微微颔首:“善哉。心珠既明,魔障自消。文心通慧,善护念之。”他的目光,最终投向了断碑根部一个极其不起眼的、被苔藓半掩的小小凹陷处。

随着他目光所至,那凹陷处竟散发出微弱的、温润的金光。覆盖其上的苔藓和泥土无声无息地剥落,露出了里面的东西——那是一串佛珠。

并非想象中的宝光四射、佛力浩瀚。这串佛珠显得异常古朴,甚至有些陈旧。十八颗珠子非金非玉,色泽乌沉,似木非木,似石非石,表面布满细密的天然木纹,毫无光华,如同最普通的山间老藤所制。唯一特殊的,是其中一颗珠子上,似乎刻着一个极其微小、几乎难以辨认的古梵文“卍”字符。

然而,就在这串看似平凡的佛珠显露真容的瞬间,管怀瑾心口的文心碎片,却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如同久别重逢般的剧烈悸动!一股难以言喻的、温和、坚韧、充满大慈悲与大智慧的古老气息,从那佛珠上弥漫开来,瞬间笼罩了整个莲池畔。之前被魔气污染的香火文气,如同被清泉洗涤,瞬间变得纯净、凝练,重新升腾起祥和的金色光晕。空气中那股令人烦闷的焦糊味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莲花的清香与一种让人心神安定的檀韵。

慧远的虚影对着那串佛珠,也对着管怀瑾,露出了最后的、圆满的微笑,身影渐渐化作点点金光,如同萤火般消散在六朝松的清风之中。只有一句最后的嘱托,萦绕在管怀瑾心间:

“定慧遗珠,托付于汝。镇魔护道,莫失莫忘。”

管怀瑾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震撼与激动,缓缓走上前。他伸出手,指尖尚未触及,那串乌沉古朴的佛珠便仿佛受到了文心的感召,自动从凹陷处飞起,轻轻落入他的掌心。

入手微凉,沉重。没有惊天动地的佛力波动,只有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温润与坚实。但当管怀瑾的手指拂过那颗刻着“卍”字符的珠子时,一股难以言喻的、温和而坚韧的力量顺着手臂流入心口,与那枚文心碎片缓缓交融。文心碎片上那些细微的裂痕,仿佛被这温和的力量滋养,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弥合了一丝!一股前所未有的安定、澄澈之感,充盈了他的身心。

“怀瑾哥哥,这珠子…好温暖…”青芜凑过来,好奇地看着那串佛珠,她手臂上伤口的隐痛,在佛珠柔和的气息笼罩下,似乎也彻底平复了。

管怀瑾握紧佛珠,感受着它与文心交融带来的奇妙变化,再看向那断碑上已然清晰的偈语,心中一片明朗。

“云翳遮天镜,风摇水中影。欲觅菩提处,心珠朗照明。”他低声吟诵,字字清晰。

清风拂过莲池,水面涟漪微动,倒映着六朝松的苍劲身姿,也倒映着天空流云的舒卷。云在动,水在摇,而天与树,寂然不动。菩提不在别处,只在心珠朗照,照破万古云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