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98老街杂货铺 第50章 老街故事会的升级

作者:零天丶冷秋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12 19:06:31
最新网址:www.biquw.cc

化解了城管风波后,李墨家的关东煮小摊,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成了老街的一道风景线。

那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锅,像一个能量核心,将整条街懒散的冬日气氛都搅得活泛起来。

而伴随着关东煮的热气,每天晚饭后的老街故事会也成了固定节目。

主讲人,通常是隔壁面馆的王叔。

“想当年,我王大头在这条街上,那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王叔端着个大海碗,里面是李秀琴特意给他留的萝卜和海带结,嘴里嚼着,唾沫星子横飞。

“看见街口那棵老槐树没?当年我跟隔壁街的小六子约架,我一个人,就一板砖……”

“王叔!这段我们都听八遍了!”张小胖嘴里塞满了鱼丸,含糊不清地喊道,“您能不能来点付费内容啊?比如您是怎么被我婶儿用擀面杖追了三条街的?”

“去你的!”王叔老脸一红,笑骂了一句。

周围的街坊们都哄笑起来,气氛热烈而欢快。

李墨靠在门框上,看着眼前这热闹的一幕,心里暖洋洋的。这就是他想要的烟火气,是他重生回来,最想守护的东西。

可是,他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

故事,总有讲完的时候。

王叔的英雄事迹,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件。张建军在轧钢厂的趣闻,也快被掏空了。就连那些初中的小屁孩,说的无非也是学校里哪个老师的段子。

新鲜感,正在慢慢消退。

一开始,大家是围着火炉听故事。现在,有的人已经开始低头聊自己的天,或者干脆吃完关东煮就散了。

凝聚力在流失。

李墨眉头微皱,他知道,任何一个产品,如果不能持续迭代升级,最终都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老街故事会也一样。

必须给它注入新的东西。

一个周末的下午,李墨以“帮家里进货”为名,骑着他爸那辆二八大杠,去了市里的旧货市场。

九十年代的旧货市场,是个尘封的宝库。空气里弥漫着旧木头、老铁器和灰尘混合的味道。李墨在一个堆满了废旧电器和办公用品的角落里,找到了他的目标。

一台老旧的幻灯机。

机身是军绿色的,铁皮外壳上满是斑驳的划痕,镜头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

“老板,这个怎么卖?”

“幻灯机?这玩意儿快接近报废了,你要它干啥?”摊主是个瘦老头,叼着根烟,眯着眼睛打量着李墨。

“学校里搞活动用。”李墨随口编了个理由。

“哦……那五十块钱,你拿走。”

李墨没还价,爽快地付了钱。他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它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台时光机。

他把这个沉甸甸的铁疙瘩绑在自行车后座上,一路叮叮当当地骑回了家。

“你买这玩意儿干嘛?”李秀琴看着儿子满头大汗地把一个铁疙瘩搬进屋。

“妈,这是咱们故事会的升级包。”李墨神秘地笑了笑,找了块抹布,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幻灯机上的灰尘。

李卫国走了过来,看了一眼,眼神里露出一丝怀念:“幻灯机啊……我年轻那会儿,在厂里当宣传员,就天天摆弄这个。”

说着,他熟练地拿起机器,检查了一下灯泡和线路,“还能用,就是得找点幻灯片。”

“不用幻灯片。”李墨抬起头,眼睛亮得惊人,“爸,妈,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我需要……咱们这条街上,所有人的老照片。”

接下来的两天,李墨挨家挨户地去敲门,去征集那些被压在箱底,早已泛黄的老照片。

一开始,并不顺利。

“老照片?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翻出来干啥?”

“我家早就搬过好几次家了,照片都不知道丢哪儿去了。”

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觉得他是不务正业,瞎胡闹。

李墨不急不躁,他一家一家地解释,一遍一遍地描述。

“王奶奶,您还记得您结婚时候,是在街口那家老照相馆拍的照片吗?我想让现在的小孩们也看看,咱们老街以前有多气派。”

“刘大爷,您那张抱着我爸,在老槐树下的照片还在吗?我爸总念叨,说那是他最高兴的一天。”

他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老街坊们记忆的闸门。

第一个响应他的,是住在街尾的退休教师,陈老师。他颤颤巍巍地从一个上了锁的木箱里,捧出了一本厚厚的相册。

“小墨啊,你这个想法,好!”陈老师指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群穿着白衬衫蓝裤子的学生,在老街的石板路上,笑得灿烂。

“你看,这是咱们老街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这里面,就有你爸,还有隔壁的王大头!”

有了陈老师的带头,事情变得顺利起来。

东家拿出了一张婚礼照,新郎穿着中山装,胸口戴着大红花,背景就是李家杂货铺的前身。

西家翻出了一张全家福,一家人挤在自家门口,背后是光秃秃的墙,还没有后来爬满的爬山虎。

张建军甚至贡献了一张他年轻时,穿着喇叭裤,扛着录音机在街上“炸街”的黑历史照片。

一张张照片,汇集到李墨手里,就像一条条支流,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

周六晚上,天气格外冷。

关东煮的小摊照常支棱起来,但气氛却和往常有些不同。

李墨在杂货铺的白墙上,挂了一块巨大的白布当做幕布。那台老旧的幻灯机,被他郑重地摆在了一张高脚桌上。

街坊们都好奇地围了过来,交头接耳。

“小墨这是要干啥?放电影啊?”

“就这破机器,能放出个啥?”

王晴也来了。

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站在街对面,而是抱着几本书,悄悄地站在了人群的后方。她也很好奇,李墨这次,又想出了什么新花样。

李墨没有急着开始,他先是清了清嗓子,大声说:“各位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今晚,咱们老街故事会,来点不一样的!”

他关掉了杂货铺门口的大灯。

周围的光线,瞬间暗了下来。只剩下关东煮锅里氤氲的热气,和幻灯机里透出的一点微光。

李墨深吸一口气,把第一张照片,小心地放进了卡槽。

“啪嗒。”

一声轻响。

幻灯机的风扇开始嗡嗡作响,一道光束投射出去,在白色的幕布上,缓缓清晰起来。

那是一张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几十年前的老街。石板路坑坑洼洼,两旁的店铺还是低矮的瓦房,街上只有一个穿着制服的邮递员,骑着一辆二八大杠。

整个世界,安静得仿佛能听到雪花落地的声音。

人群里,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了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叹。

“天呐!这是咱们街?我都不敢认了!”

“你看那家铺子,是不是就是现在王叔的面馆?”

“那个邮递员……我看着怎么有点眼熟?”

“那是我爹!”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大爷,激动地站了起来,指着照片,声音都在颤抖,“那年我才五岁,我爹就是这么天天骑着车,给我们送信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老大爷身上。

李墨适时地开口,声音温和而有力:“今天,咱们故事会的第一位主讲人,就是孙大爷。让他给我们讲讲,当年,他父亲和这条街的故事。”

孙大爷看着照片,眼眶湿润了,他打开了话匣子,从父亲的邮包,讲到街上的第一辆汽车,再讲到家家户户装上电话……

那些尘封的记忆,被一张照片唤醒,变得鲜活而滚烫。

接下来,李墨一张接一张地播放着照片。

王叔和隔壁小六子鼻青脸肿的合影。

李秀琴和几个女工在食品厂门口的青涩留念。

张建军那张扛着录音机的“社会摇”照片,引爆了全场的笑点。

每一张照片,都像一个引子,勾出了一段独一无二的故事。

故事会不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变成了所有人的集体回忆。大家指着照片,笑着,吵着,感慨着,仿佛都回到了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

王晴站在人群的后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她看着幕布上流转的光影,看着街坊们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看着那个站在幻灯机旁,从容地操控着一切的少年。

她忽然觉得,李墨这个人,就像这台老旧的幻灯机。

他能把那些被时光遗忘的,平淡无奇的东西,重新组合,投射出来,让它们散发出意想不到的,温暖人心的光。

当最后一张照片播放完毕,李墨重新打开了店门口的灯。

故事会结束了,但没有人立刻离开。大家还沉浸在刚才那种温暖的氛围里,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激动地讨论着。

“小墨,你这脑子咋长的啊!太牛了!”王叔用力地拍着李墨的肩膀。

“下次!下次把我年轻时候拿劳动模范的照片也放上去!”张建军嚷嚷着。

李墨笑着一一回应。

他一抬头,看到了站在人群边缘的王晴。

四目相对。

王晴的眼睛里,有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彩。那里面有欣赏,有惊叹,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意思。

她抱着书,穿过人群,走到了他面前。

“你……”她似乎想说什么,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最后,她只是看着李墨,认真地说了一句。

“你真的把这条街点亮了。”

李墨的心,被这句话轻轻地撞了一下。

就在这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那个……墨哥。”

李墨和王晴同时转过头,看到一个读初中的男生,正紧张地捏着衣角。

“我……我家也有老照片。”男生鼓起勇气,抬起头,“我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是这条街上,第一个开拖拉机的人。这个故事,下次……下次能让我也讲讲吗?”

李墨看着男生那张因为激动而涨红的脸,看着他眼睛里闪烁的期待。

他自己种下的那颗种子,已经在这条老街所有人的心里生根发芽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