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关羽,从水淹七军开始 第13章 各方博弈

作者:昭昭白影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28 17:46:24
最新网址:www.biquw.cc

………

关羽军队如此顺利轻松夺下襄阳樊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尤其是驻守陆口的陆逊。

即使前番关羽已经在野战中水淹七军,无伤俘虏曹魏三万大军。

但这次是坚城襄阳,不是野战!

攻城何时这般容易了?

陆逊想不通,只觉关羽夺取襄阳的战术有莫名熟悉之感。

像极了吕蒙之前与他合力策划的偷袭荆州策略。

也是先撤军麻痹曹仁,让刘封孟达从侧面出兵吸引曹仁抽兵(如此前东吴麻痹关羽,期望关羽抽调荆州守军北上);也是也是白衣渡江(白衣渡江不是指都穿白衣服,而是指穿布衣且不配刀剑),让军队切断襄阳外围信息来源,先偷袭樊城,再偷袭襄阳。

不是熟悉,简直是一模一样!

莫非关羽与我暗合,偷袭夺城计策竟如此雷同……想到这里的陆逊当即一惊,额头见汗,暗道:

此人智谋十倍于我,若不早除,必是我东吴大患!

但,要怎样才能除掉关羽?!

即使关羽带了五万兵马北伐,荆州各处现依然有守军四万,这已经与东吴在荆州方面的驻军数量不相上下了。

且东吴在荆州好不容易以利说动的两个半内应,都已不在关键位置上了。

公安守将已由傅士仁替换为王甫,江陵太守糜芳已被关羽新任命的左右都尉架空,潘濬也被调往益阳这个非核心地区担任都尉。

是巧合?还是关羽已经觉察到了这几位此前与东吴暗通款曲而不可信。

但最令陆逊难受的,还是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这几位还立即与东吴划清了界限,都严词拒绝了与东吴派去联络的人见面。

更可气的是那傅士仁,自从当了关羽的先锋官之后,态度180度大转弯,直接把他派去联络的使者当场斩杀了。

再结合此前第一次北攻襄阳时,关羽于大优势的局面下,仅仅是得知他替换吕蒙来陆口任职,就立马撤军回转。

想到这里,陆逊额头上的冷汗越多,心中愈发震惊。

目前领兵北攻襄阳这位,到底是是关羽还是诸葛亮?

关羽的智谋几时有这般厉害了?

莫非诸葛亮已经从川中来到了荆州前线?

那跟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刘备,不会也已经来到了荆州吧?

若果真如此……

难道刘备要背盟?!

那我江东危矣……

及想到这一层,陆逊终是有些慌了。

“来人!”

“速派人往荆州,川中,打探刘备及诸葛亮动向!”

…………

十月中旬。

樊城。

荆州军攻下樊城的捷报早已飞马传向成都。

关羽也在此等候了半个月,没有等到曹仁回军来夺樊城,也没有等到驻守宛城的徐晃来援。

一方面是因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慢,从襄樊二城丢失的消息传到洛阳,再由洛阳下令各地的兵马来援,至少需要半个月。

另一方面是因为关羽命刘封孟达在山都县对面的汉水南岸留下三千疑兵,用以牵制曹仁。

当然,曹魏军队迟迟未有反应的主要原因还是:攻取襄樊二城者是前番刚水淹七军,擒于禁庞德,威震华夏的关羽。

且关羽还率领了五万大军有备而来,比前一次北伐足足多了两万兵马,还拿下了襄、樊二城,拥有了立足之地。

即使曹魏援军赶到樊城,先不说野战能否打得过关羽统领的五万荆州军,就算花费极大的代价在野战胜过了荆州军,后续还需要面临攻城的难题。

要知道,襄阳是座坚城,自古以来,南北方军队都不曾有过强攻攻破襄阳的案例(注1)。

更何况,如今荆州军连番大捷,兵锋正盛,气势如虹。曹魏则连遭汉中之败和襄樊战场两次败仗,曹魏一方的将领自是无人敢直撄其锋的(注2)。

再加上曹操身体每况愈下,曹魏内部暗流涌动,更有许都以南的各地方武装叛乱还未平息,曹魏一时半会还真就很难大举发兵来夺襄阳。

对于曹操来说,此刻把大军屯驻在洛阳周边以防在自己归天时内部生乱,更为重要。

衡量至此,关羽叫来众将,做出以下部署:

令习珍率五千兵马驻守樊城(注3),

令赵累统一万水军驻守宜城,

也就是刘备当初被刘协封为宜城亭侯的属地。

宜城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东临大洪山,西靠荆山,汉江流经其东。宜城位于襄阳和江陵之间,是连接这两大重镇的重要通道。

宜城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宜城不仅是南上北下军事行动的必经之地,还在多次战役中发挥了重关键作用。例如,在赤壁之战后,曹魏和东吴为了争夺荆州,多次在宜城及其周边地区展开激战。

关羽则亲统其余三万五千兵马,坐镇襄阳。

安排妥当后,关羽口述,令马良洋洋洒洒写下一本奏章,着人快马加鞭送往成都(注4),

这个奏章,事关季汉之后的战略规划和重点,此前关羽一直没时间写,现在拿下了襄樊二城,全据汉江。就很有必要与大哥刘备及诸葛亮讨论一下季汉之后的战略侧重点。

关羽一直都认为,出师表中的出汉中北伐策略并非最优解。

相比于翻山越岭跋涉千里北伐陇西和汉中,受困于粮草补给线困难,顺江而下吞并东吴,交州的难度更小,也更安全。

众所周知,曹魏是没有水军的。

季汉在长江以南和东吴开战的话,曹魏一定会坐山观虎斗,等孙刘分出胜负再动手。

即使曹魏不想坐山观虎斗,也因没有水军,而无法直接干预战事(注5)。

关羽之所以要上奏章,修正(隆中对)的战略,牵涉到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时机,曹操大限将至是一个绝佳的时机。这一点,无所不能的诸葛军师是不知道的。

二是形势,兵家四势中的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兵形势,从此时的形势上看,曹操依然是最强大的一方。刘备一跃成为了第二强。仅有一州之地的东吴最弱,避实击虚,避强击弱也符合兵法要旨。

这也是原时空里东吴为何屡屡偷袭季汉的主要原因。

攻打更强的一方难度太大,即使得手了也要面临更强一方的后续雷霆之怒报复;而攻打较弱的一方则没有这种顾虑,较弱的一方本身就弱,被攻击后反击力度只会更弱,更容易应对。

且出汉中北伐会因为后勤跟不上而徒劳无功,而择机顺江而下攻东吴会加速东吴投降派的活跃度和话语权。

三是恩怨。

对于关羽来说,哪怕没有前面两个因素,单单是因为和东吴的恩怨,他就会力主东征,而不是北伐。

而这次二度北伐,正是为东征做准备。

用北伐之举,表面上维持孙刘联盟关系,以麻痹孙权陆逊;实则借北伐之举,把大军调离江陵,令陆逊放松警惕。

是以,关羽给这个奏章起名为《襄阳对》。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