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一动,黄金万两。
刘备此次出征动用五万士卒,五万民夫,粮秣钱饷皆要提前预备。
这可又愁坏了刘巴,尤其是近来南中地区开始推诿赋税,甚至发生部族叛乱。
显然是曹操即将进入汉中,南中地区的豪族、土人各自心怀鬼胎,开始怀疑刘备能否长久占据益州。
蜀中生产还未完全恢复,此时是粮少民贫,若无额外来源,别说出兵荆州,便是供给阆中防线都难以为继。
刘巴百般思虑,终下定决心,请求刘备发行他筹划已久的“直百钱”。
所谓“直百”,即一钱当百,是以铜铸币却赋其高值,强令流通,以平衡府库赤字、筹措物资。
但这类钱币因与市场实物脱节,正常情况下会引发物价飞涨。
刘备对此等在后世被称为“金融”的手段不甚理解。
但理解了此举主要是伤害蜀中世家大族的利益,对百姓影响较小后,还是批准了刘巴发行。
刘巴没忘了秘密遣人通知了支持自己的几个大族,令他们提前用清钱币,找些借口暂时关闭商铺,以免遭受损失。
李丰听闻成都北市以战事为由,暂停了外商在市场的一切交易,就明白机会来了。
带上阎宇把家里最后一点现钱和财物换为吴钱后,正碰上了官府发布直百钱的通知。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此时必须尽快去钱肆用吴币换取直百钱。
直百钱一旦开始启用,就会利用官府维持物价、保障民生的政令,大肆收刮市场上的商品,直到市场供应彻底中断。
在那之后有价无市,维持物价的政令只有取消,物价就会飞涨,直百钱也就贬值为普通铜钱的购买力了。
也就是说要靠倒腾直百钱发财,有个窗口期。
错过了这个窗口,手里的吴币也好,直百钱也好,都要砸在手里。
李丰带着阎宇来到糜竺开设的吴蜀钱肆,却见到大门紧闭,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
该不会……
糜竺和刘巴早早地就搭上了线,刘巴为糜竺的生意是大开绿灯,自然是不会忘了通知到他。
这条街上类似的钱肆不少,李丰赶紧拉着阎宇走了一圈。
还好,关门的只有糜竺这一家。
走进一家钱肆,李丰提出了想用吴币兑换直百钱的想法,但却遭到了拒绝。
李丰以为自己能靠卡这个货币兑换政策的bug大赚一笔。
没想到刘巴早就想到了,益州户籍人士本月不得兑换直百钱!
毕竟按照同种金属等重兑换的规则,一枚吴钱就可以兑换一枚直百钱,蜀中虽然没有人会囤积外地铜钱,但架不住所有人都兑换,所有成都人所持有的外地铜钱数量还是巨大的。
这下李丰彻底傻了,路径已经被提前封死,自己是弄巧成拙了。
阎宇本来是来见证公子怎么发大财的,这会儿却见证了一个赌徒的绝望。
李丰蹲在路边,突然有人在他身后拍了拍他肩膀,一回头,李丰怀疑自己是不是又穿越回了现代。
歪……果仁?
他身后叫住他的,分明是一个黑卷发白皮肤蓝眼睛的欧罗巴男人。
“哈喽?笨猪?”一时间李丰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
“你才是笨猪。”尽管带着强烈的口音,但是他的官话说得还是很流利的。
“偶叫做秦论,是来自大秦滴商人。”秦论介绍自己,还习惯性地伸出了手。
李丰非常自然地握住秦论的手,这才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罕见的外国人。
身材非常壮实,声线还非常年轻,但面部皮肤粗糙,显得有些苍老,像是长期在海上漂泊过。
如果能和他合作,是不是就可以换到直百钱了?
秦论是一位出生于地中海沿岸名城昔兰尼的一位商人,跟随父亲常年出海经商。
如果按照历史推演,十年后他的生意将越做越大,还会受到孙权的亲自接见,后来在东吴生活十几年,最后才返回罗马。
这可是个逆走海上丝路的狠人。
这次来到成都这个西南地区的贸易中心,秦论也是来此寻找生意的机会。
结果正好遇上了禁止外地人货物贸易的禁令。
“在下阔以为公子兑换钱币,只是要收取一百里的一份。”作为商人秦论敏锐地发现了机会。
“百中取一,本是不贵,自然可以。但我要兑换的数额巨大,百中取一足可令你暴富一场了,所以我还有个条件。”百中取一,秦论能赚到的报酬差不多正好是李丰原先的家产了。
“公子有多少钱要换?”秦论露出了不屑的笑容,这样在大海上求生存的商人,见过多少金银财宝?
李丰的钱此时都已存回家中,便邀请秦论到李府中作客。
府中蒲元先生正在研究如何改进他制作的蒸馏器,看见他领着一个黑发碧眼之人,却也见怪不怪了。
看到李丰放满整整一间库房的吴币,秦论眼中闪过一丝惊愕。
这些钱要说多,秦论也见过更多的钱,但这显然是提前准备好的。
眼前的这位少年,显然是比他父亲还要精明的天才商人!
秦论把眼睛从黄澄澄的吴币上挪开,咽了口唾沫,“公子刚才说,有什么条件?”
李丰见秦论上套了,带他来到庖厨,指着大米问道,“你可在交州日南郡见过此种粮食?”
秦论挠了挠头,“交州地大人少,我没有很久停留,但是那里现在应该不是大汉交州,叫另外一个名字……”
“占城?”
“对!叫占城国。”
“我要你去这个地方,给我运他们的水稻种子来。应该种类不少,你全都运。这次的生意你大概能赚两千贯,如果你能带回有用的种子,我再给你两万贯。”
“两千贯?两万贯?”两千贯已经可以在东吴买到一条航海船了,幸运来得太突然,秦论差点没咬到自己的舌头。
“这占城的水稻有什么好处?”
“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占城稻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在北宋初年传入中国福建,宋真宗时期开始推广到长江中下游。
有耐旱性强,适应力强,生长期短,鸟类不喜等优点,为北宋时期人口大爆发,直至破亿,提供了最基本的粮食支撑。
没有袁爷爷的世界,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于是一个由秦论换币,阎宇采购的致富流水线飞速地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