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父李严,再造炎汉 第16章 成都初定

作者:冷手冰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6-28 10:29:54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李丰上前说道:“刘府君勿忧,雒城张任、刘循还需由府君劝降。”

秦宓也劝慰刘璋,“李丰所言有理。若是无府君劝降,此二人定然死战。我闻玄德公在雒城苦战不克,府君若助玄德公收服此二人,玄德公必会重谢。”

刘璋听后宽慰不少,于是决计投降,亲赍印绶、文籍,与李严同车出城投降。

刘备出寨迎接,与刘璋四手相握,流涕不止,“兄长,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

刘备邀请刘璋参观大营,交割印绶、文籍后,刘璋安抚了投降刘备的原部下们。

刘璋见刘备确是仁善,一如往昔,于是放松下来,提出要助刘备劝降雒城。

刘备听后却是不语。

只是邀请刘璋并马入城,以安人心。

沿街百姓香花灯烛,夹道迎接,见刘备与刘璋并骑同入,不禁交头接耳,皆道:“玄德公果然仁厚,不辱刘氏宗亲。”

也有人感叹:“刘府君让国归心,亦是大义之举啊。”

刘备来到州牧府公厅,升堂坐定,郡内诸官皆拜于堂下,惟独刘巴缺席。

刘备疑惑,众将多有人愤慨,欲前往杀之。

诸葛亮劝道:“主公且息雷霆之怒。刘巴此人,筹谋深远,非一般人可比,主公宜亲自登门,以礼相待,使其感怀,方可尽其用。”

刘备明白过来,原来刘巴是要他一顾茅庐,以显示自己的重要,这并不过分。

于是慌忙传令:“如有害此人者,灭其三族!”然后带领法正、诸葛亮、李严三人亲自登门。

李丰听闻后大喜,昨夜和李严交代了一夜,把李家未来三十年的发展都规划的清清楚楚。

显然这四人将成为季汉的主要领导班子。

一切几乎都在李丰的意料之中,虽然不知蝴蝶的翅膀如何扇动,导致刘备的元从伊籍没有出现在这一行人里。

李严肯定仍然是排在末位,但至少现在看来,这四人的能力和功绩,都几乎是一个量级的。

未来李家有更多的机会影响季汉的走向了。

却说那刘巴不去州牧府拜见刘备,却于府门之前焚香设案,恭迎刘备等人。

刘巴见刘备已至,快步上前,躬身一礼,道:“玄德公为二州之主,不耻屈尊,亲临寒舍,刘巴感佩五内。”

刘备闻言郑重地躬身回礼,道:“益州之变,多亏先生谋略,百姓之安,多赖先生苦心。若子初不登堂议政,是备之耻也。今日之后,愿请先生共定国策,振兴蜀中。”

刘巴设宴于府中,刘备坐于堂上,首座之席众人推来推去,最终刘备点名让法正坐下,诸葛亮居右首之位,其次是刘巴,最后是李严。

酒酣之时,刘备忽言:“平定益州,官民归附,子初功不可没。子初信中所提之事,备皆应允,但如何实行,还需众人从长计议。”

刘巴答道:“主公所言甚是。官员任免、品评人才,皆可等蜀中大定之后,择日开议。今日最要之事,乃是重修秩序,安定人心。”

诸葛亮应道:“不错,刘璋治下威刑不肃,德政不举,民多怨尤。

今主公入蜀,若欲得人心,宜仿汉祖入关之意,约法三章,简政宽民,使百姓得安其居,知所归附。

亮于行军途中,草拟了新法之纲要,愿呈众位审定。”

刘备接过,众人皆展卷细读。

法正皱起了眉头:“昔高祖约法,黎民皆感其仁德,军师所书条例,刑法颇重。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

刘巴补充道:“孝直所言有理。主公入蜀本以仁义为先,今百姓新附,未解兵祸之忧,若以严刑立威,恐适得其反。

孔明兄才高识远,但治乱有别,时宜亦异,当以缓为宜。”

诸葛亮闻言微微笑道:“君知其一,不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

而刘璋暗弱,故吾今威之以法,矫枉须当过正,方为治世之道。”

刘备听了双方意见,见法正和刘巴不自觉地互相帮衬,皱了皱眉头,转向李严:“正方有何见解?”

豆大的汗珠从李严额头流下,李严其实还没全部读完诸葛亮所书的条例,他们三人就已经开始讨论了。

本来今天跟随着刘备一起进入州牧府时,自己还是志得意满,看着以前的同僚和上级参拜自己一行人,甚至有些飘飘欲仙的感觉。

现在却是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是狐假虎威了。

这三人无疑都是天纵之才,无论是阅读的速度,知识的广度,思考的深度,自己和他们都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且自己还是四人当中最年长的。

如果没有丰儿的那些计策和关键时刻的点醒,自己是根本不配坐在这里发言的。

现在主公问自己的看法,那我李严能有什么看法,只能说三位说得都对!

见李严还在发愣,刘巴、法正和诸葛亮三人也看向了他。

和自己共事最久的刘巴还一脸坏笑,似乎在说,你小子几斤几两我还不知道。

从具体的法规内容上,李严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至于用刑是否过于严苛,李严也觉得无从判断。

但是李严有强烈的政治嗅觉。

如果主公是想要把这些重要事项交给他们这个班子决定,那这个班子的人数就应该是奇数。

比如丰儿昨天就预测还会有伊籍参与,凑成一个五人小组。

但是丰儿竟然失算了,这个小组人数是偶数,说明主公对于这个班子不太放心,他要自己来做这第五人。

那么该如何发言就显而易见了,主公自然是希望达成一个二比二的场面,以便自己可以掌控全局。

“咳咳,严以为……三位所言,皆有深意。军师之策,切中要害,诚宜施行。”

李严话音一落,厅中登时一静,法正微微挑眉,刘巴含笑不语,诸葛亮则点点头。

刘备颔首,似乎对李严的回答非常满意,“军师所拟新法,诚有峻急之处,然非为暴政,实为肃纲之举。若纲纪不立,盗贼豪强乘隙而起,亦将民心再失。”

法正和刘巴也只能点头称是,刘备转向法正,“孝直,此法当用新名,以区别刘璋旧法,君为此法取名如何?”

李严暗笑,主公安抚孝直之法亦是老成。

法正皱起的眉头舒展,略一沉吟:“不如取名《蜀科》如何?”

众人皆赞,于是议定。

刘巴又言:“主公,还有一事亦当着手谋划。南中诸郡例来不服王化,刘璋治时外顺内叛,假意奉迎,却不纳税赋,不服徭役。

若不及早定策,他日若反,便成蜀中心腹之患。”

法正觉得此事要紧,正色厉声道:“主公,南中诸郡,地远民悍,素无法度。如今我军既已定蜀,宜乘其未反之机,遣重兵震慑,先削其气焰,复择一员悍将镇守,方可制其不轨。”

刘备闻言沉吟未语,诸葛亮已开口驳之:“孝直所言,只可解近忧,不可解远虑。亮以为,当先遣使安抚,赠礼通好,示之以诚。

再行教化,设学立官,使其知归汉之礼,感德化之恩,庶可不战而屈人。”

刘巴微笑接言:“两位所言,各有所长,然巴以为,可折中而行之。南中虽蛮夷杂居,然亦有土著世家,或为汉裔,通中原礼制。

主公可命其中忠义之人出仕,因地设官,以夷制夷,使彼此牵制。分其势、解其力,自可不劳刀兵而制其乱。”

李严听三人你来我往,面上强作镇定,实则心中懊恼,一个要来硬的,一个要来软的,一个要来又硬又软的。

话都被你们说完了,让我说什么!

这个话题先混过去,下个话题,我可一定要抢先发言了。

偏偏刘备此时转头看向他:“不知正方以为如何?”

李严这时只想问问李丰以为如何。

“主公,南中之事我等皆不了解,所说建议不过推测之辞。臣以为,治南中,不如先寻善治南中之人。”李严开始胡说八道,转移话题。

“哦?正方可知何人善治南中?”

“张任!”李严刚想着又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刘巴和法正却异口同声说出了这个名字。

原来还真有善治南中之人!

刘备听见这个名字,脸色一黑,默不作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