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崇祯,杀尽天下臣 第44章 国债

作者:南山有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9 00:43:48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朱由检离开皇极殿,径直来到御书房。

王承恩跟上去,小声道:“皇爷,天色还早,您不如回乾清宫小憩片刻……”

“不必了!”

朱由检坐下后拿出纸笔,抬头道:“最近几届新科士子当中,可有精通算术的?”

“算术?”

王承恩愣了一下,随即脑中飞快搜索,很快答道:“回皇爷,奴婢倒想起一个,此人名叫陈介,是崇祯十年的进士,现任兵科给事中。”

朱由检想了想,似乎对这个名字没什么印象,只是问道:“既然精通算学,那为何不放在户部,却给了他个兵科给事中?”

“这个……奴婢也不甚清楚。”

王承恩小心回道:“只是听人偶尔提起,说此人想法有些奇特。他常与人言,说什么我们脚下大地乃是一个圆球,还……还绕着太阳转动。同僚们多觉其言荒诞不经,故而不太愿与之深交。”

“什么玩意?圆球?还绕着太阳转?”

朱由检猛地抬头,情绪非常激动。

“是……奴婢听闻确是如此。”

王承恩被皇帝的反应弄得有些忐忑,但还是据实回答:“此人曾说,他能凭算术推演这圆球运转之轨迹……总之言语颇为玄奥。方才皇爷问起精通算术之人,奴婢便想到了他。”

朱由检努力平复着激动的心情,立刻吩咐道:“快!立刻去把他给朕叫来!立刻,马上,不得耽搁!”

“奴婢遵旨!”

王承恩虽不明所以,但不敢怠慢,转身就要走。

“等等!”

朱由检又叫住了他。

“皇爷还有何吩咐?”

“你再去办一件事。”

朱由检这才想起正事,吩咐道:“你去将北京城内,但凡有些名号、有些家底的商贾,不拘是盐商、粮商、绸缎商还是别的什么行当,都给朕整理一份名册出来,要快!”

王承恩更疑惑:“皇爷,您这是要……”

朱由检没有回答,而是说道:“名册整理好后,将这些人都给朕约出来,聚在一起。”

王承恩挠了挠头,试探着问道:“聚在一起?在何处?皇城之内?”

朱由检稍加思索后说道:“在宫里不妥,你去外面寻一处宽敞些的酒楼,今晚把人都给朕约齐了!”

王承恩压下满腹疑云,躬身应道:“是,奴婢这就去办。”

“嗯,速去!”

朱由检挥了挥手,然后用笔沾了墨汁,开始在纸上画起来。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兵科给事中陈介前来旨觐见。

他显然毫无准备,紧张地行礼:“臣兵科给事中陈介,叩见陛下!”

朱由检放下手中的笔,仔细打量着此人,三十多岁年纪,身着青色官袍,面容清癯,看起来……毫无印象。

如此看来,此人这些年一直在京官底层,极少有机会面圣。

“卿家平身。”

朱由检语气平和,问道:“近来在忙些什么公务?”

陈介连忙起身,恭敬答道:“回陛下,臣前日奉旨巡视两浙城防守备事宜,只是京师被围,臣耽搁了行程,全赖陛下亲征神勇,解了京师之围,臣准备明日出发,前往两浙。”

朱由检点点头,又问:“你是崇祯十年三甲进士,按常例,多外放为州县官历练。这些年,你一直在京师任职?”

“是。”

陈介答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涩然。

“臣年少时曾参与复社活动,彼时年少轻狂,被人目为复社党魁之一,实则言过其实。然此名头加身,却使臣深陷党社之争的漩涡,朝中……朝中同僚多不愿与臣深交。”

“后来幸蒙徐公提携,将臣安置于钦天监。臣在钦天监期间,主要负责协助编辑、刊刻徐公的心血之作《农政全书》,还有就是跟随徐公学习田亩丈量、水利计算等实用算术之法,并参与校订。”

“哦?徐光启的门生?”

朱由检心中豁然开朗,难怪此人精通算术,还知晓那日心说。

陈介赶忙答应:“说来惭愧,徐公有经天纬地之才,臣只学到了几分皮毛。”

朱由检身体微微前倾,突然问道:“你可知哥白尼?”

陈介闻言,猛地抬起头,激动地说道:“哥白尼?陛下……陛下也读过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朱由检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缓缓点了点头:“看来,陈卿对西方的学术了解颇深。”

陈介心中的惊骇更甚,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说道:“恩师徐公在世时,常与利玛窦、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探讨学问,更皈依了天主教。臣虽不信教,但于彼等所传之天文、历法、几何、器械之学,深感兴趣。臣以为,西方之学术重实证,讲实用,其格物致知之法,确有值得我大明士子借鉴之处!”

朱由检听完,微微笑了下,说道:“哦?重实证,讲实用……怪不得你在朝中,不受人待见,朕今日算是明白了。”

陈介听到这话,不知是褒是贬,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接话,只能尴尬地低下头,心中忐忑更甚。

朱由检便继续说道:“探讨学术之事,容后再议。朕今日召卿前来,是有要事相询!”

陈介定了定心神,躬身道:“陛下请讲,臣定当知无不言。”

“朕想问你,你对当今我大明的经济之学,有何见解?这钱粮财赋,国用民生,症结何在?出路又在何方?”

陈介低下头,略微沉吟,整理思路,然后开口道:“陛下垂询,臣斗胆妄言。当今国用维艰,臣以为其弊深植于两端。”

“其一,在于田赋之基已然崩坏。朝廷岁入,泰半仰赖田赋。然则,经年累月,兼并日炽,豪强隐匿田亩,诡寄飞洒,致使朝廷税基日益萎缩。小民困于重赋,流亡者众,税源枯竭。此乃积重难返之顽疾。”

“其二,在于货币之制混乱不堪。我大明通行铜钱与白银。然铜钱铸造不一,成色低劣,民间流通艰难。白银虽为硬通,然其源在外,非朝廷所能掌控。近岁海外白银输入锐减,市面银根奇紧,物价腾贵,交易阻滞。朝廷征赋、发饷,皆受制于此,周转不灵,犹如血脉不通。”

“臣在钦天监整理恩师遗稿,亦曾涉猎泰西学者论及经济之道。彼等虽重商贾,然其治理国家财赋,亦重度支之术,即陛下所言算术之精要。”

“彼邦常设专门之署,以精于算术者掌之,详录国家岁入岁出,预为规划,量入为出,更辅以国债之法,即国家向商民举债,约定利息与归还之期,以此筹集急用巨款,待国用丰盈时再行偿还,避免竭泽而渔。”

“臣窃以为,发行国债或可解朝廷的燃眉之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