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为什么逼着我当皇帝 第44章 另僻捷径

作者:岑水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2 10:52:00
最新网址:www.biquw.cc

杨嗣昌虽然号称是兵部尚书,内阁三辅,出京督天下兵马,围剿建奴,实际上是不敢跟建奴交战。

自从卢象升战死以后,便和高起潜合兵一处,驻兵河间府,说什么也不敢出战,救援济南府,更加不可能。

虽然,他们也都听到了一些前方的传闻,但是都是不敢相信,这也过于的骇人听闻了,明军有这能耐,就上天了,何至任由建奴攻陷 70余城,肆无忌惮。

不过他们也都明白,毕竟前线的将领们喜欢吹牛,不过吹牛都是斩获多少人头?打退敌人多少次进攻,都是这些虚无缥缈的功劳。

无非就是砍了一些百姓的人头去冒功,再就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吹的牛皮,稍微较真,就会被拆穿。

敢说砍下了建奴统帅人头,倒是把人头拿过来,把他的帅旗、大印、还有这些物证拿过来瞧瞧?

两位大佬现在也都是满脸愁容,他们的军队驻守河间,眼前安全是有保障。

但是最为要命的就是,建奴退了以后,朝廷追责,言路汹汹,舆论哗然,他们肯定是没有好日子过。

他们俩平时就没少挨骂,现在出了这摊子事,生吞活吃了他们都有可能。

没有办法,高起潜和杨嗣昌只能够往朝廷里面送去了无数的银两,让他们的人帮忙说话,口下积德。

松林渡之战、浮山军守城,这些听来非常提气的消息,在他们这些远在北直隶的官员眼里,就是前方虚报军情,以讹传讹的信息。

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济南府的张秉文,也发出了800里加急求救文书中,也都提到了松林渡之战和陈守明守城。

可以说,官方渠道的上报,但是两位大佬依旧是不敢相信,不敢再向上报,就怕牛皮被拆穿了,他们吃不了兜着走,你既然这么牛逼,击溃岳托的大军,怎么还退到了城里面去,日夜求救。

如果你说刘泽清、祖宽他们这等人办成了这事,还说得通,陈守明区区一个卫所的军官,居然能够有3000家丁,这么多的兵,谁会相信。

估计事后一查便知道他们在说谎,这时迎来了自称为浮山军的参军特使,杨嗣昌也都十分的惊讶,和高起潜商量后,马上就接见了这位特使。

毕云涛没有功名,只是一个普通的浮山所参军,都不是正规的编制,不是朝廷命官,所以穿的是一身普通文士的服装,见到了这两位大佬以后,他就上前行礼。

果然,杨嗣昌这位大佬,他依旧是不改文人本色,他说道:“你是何人,可有功名?”

毕云涛尴尬的说道:“学生胶州府即墨秀才毕云涛见过杨大人。”

小小一个秀才,顿时便没有看在眼里,杨嗣昌问道:“你来求见本座,所为何事?”

毕云涛还没有说话,高起潜这个家伙,就在杨嗣昌耳边低声说了几句,杨嗣昌勃然大怒,他说道:“你家主人可是弹劾本庭的陈守正。”

毕云涛从容说道:“陈守正乃是我家大人之大哥,他是翰林学士,我家大人陈守明大人则是浮山所千户军官,莫要混为一谈。”

虽然毕云涛怎么说,杨嗣昌也都是不爽,他说道:“本座已派精兵驰援济南,不必再摧。”

济南作为省城,又有亲王,如果沦陷的话,他这也是吃不了兜着走,实际上不救,但是也得做做样子,嘴里面喊喊口号。

杨嗣昌是兵部右侍郎兼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兵备副使、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山西军务等。

因屡次疏陈边事,为祟祯帝所赏识。崇祯十年(1637年)初,入京任兵部尚书。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对青主和,以集中力量镇压流寇军,为此奏请增兵、增征“剿饷”,并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

次年六月,改任礼部尚书(衔)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仍掌兵部事,非词臣而入阁,皇帝之重视,可见一斑。

崇祯十二年,又请增征“练饷”。乃是当今朝廷最具实力真正掌权的人物。

不过这位的政见,与朝廷众臣颇为不同,他主张的就是放下身段,与青议和,达成协议以后,集结全国的兵力,全力以赴,剿灭李治成、张献中等流寇,平定内乱以后,再集结重兵,征讨辽东,这就是他的攘外必须安内政策。

但是因为朝中大臣的反对,议和不成,使得皇太极也都极为生气。

其实建奴他所面临的问题,也都相当的严重,皇太极他在接手的时候,后金国所面临的困难,一点都不比大明少。

也同时是处于崩溃的边缘,甚至国内也都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粮食危机,出现了人吃人的局面,是这一位通过铁腕的手段,稳住了大局。

他也都希望实现和平,哪怕是短暂的和平,让他们练好内功,搞好所有的问题以后,再与大明全面开战。

大明一方面派出特使,与之相商,许好的条件,却不履行,使得这位极为生气,就有了这次大战。

主和的杨嗣昌,自然也都被骂得狗血淋头,这次自请出京打仗,都比呆在京城之中挨骂好。

毕云涛他也都不多说,就拿出了他们的军报。

杨嗣昌看了他的军报以后,气得发抖,指着毕云涛说道:“你们好大的胆子,居然谎报军情,你就不怕本座砍了你的人头奠旗?”

毕云涛莫名其妙的说道:“何为谎报军情,上述所言,但凡有半句谎言,大人砍了学生的人头便是。”

这时候轮到杨嗣昌和高起潜震惊不已了,他说道:“可有证据?”

毕云涛说道:“学生这次带来了岳托的人头,帅旗、帅印、金甲、还有若干旌旗、令箭等。”

杨嗣昌听到了以后,大惊失色,他说道:“快呈上来。”

他可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场仗打了大半年,无数城池被攻陷,无数的百姓被杀被劫,他这个阁老,都是因为手中无兵,始终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等建奴退了,少不得被皇帝扒了他的皮。

若真的有这功劳的话,那对于皇帝和朝廷都有交代,谁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