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云,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虽然袁洋十分信任袁忠,而且童子营目前只负责基础扫肓,后期等真正成才,他定会亲自插手,但为了避免袁大头窃清,蒋光头窃民之事提前千年发生,袁洋还是决定日后要经常来此巡视,以免众童子不知谁是他们真正效忠的对象。
令袁忠在前带路,从最近的课堂开始,袁洋一一露面,先与教习亲切交流,亲自提高待遇,许诺日后前途,待对方感激涕零,他便登台检查课业,与众童子互动。
课业完成的好的,他不吝赞美之言,夸赞对方年少有为,并当场发放竹简、笔墨奖励,惹得众童子个个羡慕。
完成的不好的,他也不打击,反而当众鼓励对方功不唐捐,只要好好努力,日后定能出仕一方,出人头地。
如此连续几次,整个童子营全都沸腾,袁洋所过之处,这些担负着汉氏未来的年轻童子,几乎没有不崇拜喜欢他的。
因为入学不过几天,且师资不足,这些童子的学业,十分差强人意,除了几十个有过基础的寒门子弟,其它童子,论识文断字,十个有九个写不全自已的名字,论算术,二十以上的加减法,几乎没人能算的准,这种水平,自然让袁洋有些了然无趣。
这种情况,一直等到他来到最后一间教室,情况发生了改变。
“……”
“今有垣厚十二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亦日一尺,问何日相逢?”
“六日后相逢。”
“善,若垣厚二十八尺焉?”
“需十四日。”
“大善,若垣厚十八尺,大鼠小鼠均日一尺,翌日始,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焉?”
“五后相逢。”
对方几乎不加思索就回答了出来,袁洋有些被惊讶到了,他上下打量眼前的童子,笑问道:“汝何名?今岁几何,父何人?”
“回袁公,吾乃王忠,今岁十之有三,家父王脩。”
听到是王脩的次子,袁洋这才收起惊讶,心道王脩还真是会教养儿子,这八百多童子中,也有几十个有基础的,但和王忠一比,却是全都不够看了。
王忠不仅《九章算术》融会贯通,其它《诗》、《书》、《易》、《礼记》都有涉猎,这水平,要求放低一些,都能直接出仕了。
唯一有些不足的是王忠稍微有些死板,不太懂变通,回答问题都是一板一眼,没什么自己的看法。
当然,对于一个十三岁的童子而言,已经是出类拔萃了。
当众奖励了王忠一套精美的笔墨,竹简,袁洋又解下了自己的严卯,亲自替王忠挂上,以示喜爱,王忠激动的面红耳赤,连连向袁洋行礼道谢。
按照流程,袁洋又挑了几个童子考察课业,他惊讶的发现,这间课堂里的童子,明显比前几间课堂里的优秀不少。
至少,他抽查的童子,都认识不少字,自己的名字也写的似模似样,算术也有一定水平,最起码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他们大多都掌握了。
看到这种情况,他来了兴趣,好奇的看向站在身后默然不语的年轻教习:“君乃何人?此间童子课业出众,君是如何教导?”
“袁公,吾乃东莱曲城王乔,字子谦,此间童子课业,全赖王忠、刘志、李季…几人替吾分忧,吾实无功矣…”王乔谦逊异常。
王乔?没听过啊?
袁洋脑袋搜索了一圈,没和历史对上号,他微笑继续夸赞:“子谦果字如其人,为人谦逊,其它课堂,也有如王忠等人一般出众佼佼童子,怎的其它课堂不见课业出众?”
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能懂得善用王忠几人,代为传道授业,使本间课堂童子课业进度遥遥领先,这何尝不是一种本事?
“子谦,可愿出仕乎?”袁洋起了爱才之心,主要现在身边也确实缺人。
“袁公抬爱,乔感激不尽,前番吾一家数口,得袁公相救,本该以死报之,然乔资质愚钝,年幼轻浮,才德不显,又初任此间课堂教习,尚无半点功绩,此时实不敢负袁公厚望,望袁公见谅…”
王乔之所以出现在这,还要感谢管蛟,没错,王乔就是被管蛟当初打劫的商旅一行。
“子谦,当初裹挟汝等远渡扶桑,实乃吾之过也,请子谦莫怪。”
当初袁洋之所以连管蛟,带王乔一行人一起裹挟,是怕走露风声,引得曹操、公孙康警惕,以为王乔心怀怨气,袁洋当即当众行礼道歉。
王乔赶忙扶起袁洋,诚恳的说道:“袁公,非乔不愿出仕,实乔腹内空空,实不相瞒,教习百余童子,吾已心力交瘁,若吾不自量力,冒然出任显职,岂不枉负袁公美意,连累百姓焉?”
袁洋叹了口气,遗憾道:“君子不强人所难,也罢,是吾德行不足,不足以改易子谦心意,往后吾当三省吾身,以此为鉴,勿以恶小而为之,望子谦早日明白吾意。”
王乔红了眼眶:“袁公先有救吾王氏一族之大恩,后有免口、算之赋,广兴教化之大德,今又不以乔平庸,屡次相请,乔若再拒,岂不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辈?袁公若不弃乔愚钝,乔愿效全马之劳。”
“哈哈哈,吾得子谦,胜得兴汉城也!”
还别说,被王乔这么一拉扯,袁洋真有点喜获良才的快感。
“子谦,汝才德兼备,谦逊懂礼,从即日起,吾便任汝为瀛洲刺史门下掾,随待吾左右。”
门下掾虽仅百石,但位卑权重,随待刺史左右,一有机会便能出镇一方,王乔一介寒门白身,出仕便居如此显职,当即感激涕零。
“主公,举贤不避亲,臣有一弟,年虽弱冠,然孝悌忠信,文武双全,才德胜吾百倍。主公若有意,吾愿说其来拜,请主公思之。”王乔真诚下拜,真挚荐才。
“汝弟何人?现居何方?”袁洋面露疑惑,连声发问。
“启禀主公,汝弟姓王名基,字伯舆,现居兴汉城,耕种于山林之间。”
袁洋如闻天籁:“快速速引吾前往,吾当亲请伯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