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相,原为唐宋时期官名。
唐朝中期,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的节度使,称使相。
宋朝继续沿用这一称谓,不过已沦为纯粹的虚衔。
明朝官场中,则以辅臣身份督师者,称为使相。
天启朝,帝师孙承宗以辅臣之尊督师蓟辽。
崇祯朝,天子宠臣杨嗣昌以辅臣身份督师襄阳。
此时的内阁中,辅臣有五位。
但大明朝已经没有家底可以败了,容错率为零。
不知兵者,肯定不能向外派。
知兵辅臣者,无非二人。
一,史可法。
二,马士英。
看皇帝对史可法的态度,好像对他的军事能力存疑。
史可法外出督师的可能性不大。
有了这一推断,马士英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自己。
若是皇帝让自己外出督师,可如何是好!
不过,很显然,马士英高估了自己。
朱慈烺的心仪人选,不是他。
就连兵部尚书张福臻,都没有考虑他。
“张尚书,你的意思是,起复先阁臣王应熊督师西南?还是起复先阁臣吴甡督师西南?”
张福臻躬身回道:“启禀皇上,王阁老虽好谈兵事,然,终究不过翰林出身。”
“吴阁老本是山西抚臣,后擢入中枢。”
“臣愚见,较之王阁老,吴阁老更为合适。”
朱慈烺看向众臣,“吴甡赦罪之后,便应该返回其老家兴化。按路程推算,现在应该到了南康吧?”
“回禀皇上。”高宏图上前,他和吴甡关系不错,时常有书信往来。
“臣前几日曾接到过吴甡书信,按路程推算,应该是到了南康。”
“传旨,起复吴甡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督师陕西、四川、湖广、贵州、云南。”
马士英心里松了一口气,跟着其他人一起回道:“臣等遵旨。”
“皇上。”张福臻上前。
“眼下朝廷百废待兴,左支右绌。臣以为,当增设有经验之老臣,入朝辅弼。”
话音刚落,其他人的目光纷纷聚集到张福臻的身上。
官员席位的争夺,本质上还是各个政治势力之间的争夺。
这老小子一来就举荐官员,是想打破原有的政治格局?
事实上,张福臻为的倒不是想争权夺利,他只是对现有的内阁班子成员缺乏足够的信心。
内阁有五位阁臣。
史可法,他的性子,就不适合当首辅。
高宏图,是个老实人。
老实人不适合做官,更不适合做内阁辅臣这样的高官。
王铎、刘孔炤,这两个人是当初皇帝立足未稳,拉拢人心用的,纯粹是凑数的。
马士英,有点能力,但不多。同时,私心有点重。
想要应付大明朝这堆烂摊子,阁臣中必须要有硬茬子。
对上,敢说话。
对下,能压人。
而张福臻想要推荐的人选,正是自己的同年王应熊。
先帝对太子极其重视,常常以军政国事考之。
太子朱慈烺是皇帝朱由检手把手教出来的,以先崇祯帝对国事的勤勉程度,皇帝不可能不知道王应熊是翰林出身,未有边事经历。
可刚刚在谈及以阁臣督师西南时,皇帝偏偏就提及了王应熊。
吴甡,被先帝贬谪,戍斥西南。是皇帝初至南京时,为了彰显仁德,赦免了吴甡。
知兵的吴甡督师西南,是合适的。
翰林出身的王应熊督师西南,并不合适。
但入阁辅弼,王应熊还是适合的。
而且,王应熊性格强横,也适合弹压群臣。
皇帝有这个意思,自己也有这个意思。
张福臻自然就顺水推舟,同时,也是卖了皇帝一个人情。
“张尚书打算举荐何人呐?”朱慈烺明知故问。
“原阁臣王应熊。”
朱慈烺没有说话,他在观察众臣的反应,也是在等。
“启禀皇上。”他等到了马士英。
“王阁老辅弼朝政多年,先帝称之为能。”
“臣愚见,若是召王阁老入阁,对定能为国分忧,裨益朝政。”
马士英看出来了,皇帝也有让王应熊的意思。
王应熊本人,与自诩为清流的那一帮人很是疏远。
内阁五人,东林党独占三席。
诚意伯刘孔炤这家伙,大事又指望不上。
马士英倒是不介意让王应熊入阁,以稀释东林党在内阁中的分量。
同时,和张福臻的那个同时一样,也是卖皇帝一个人情。
朱慈烺思索片刻,“既然马阁老也认为王应熊合适,那就起复王应熊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理政。”
“臣等遵旨。”张福臻、马士英立刻领旨。
马士英一领旨,处于透明状态的诚意伯刘孔炤跟着领旨。
迁安伯杜文焕属于武将序列,文官们的争斗与他关系不大。
皇帝都发话了,他自然不会反对,也跟着领旨。
近半数的人支持,又有皇帝首肯,既定事实已成,其他人也就没有再唱反调的必要,纷纷领旨。
“迁安伯。”
“臣在。”杜文焕行礼。
“你的奏疏朕看过了,军需、军械有限,先练三万战兵,余者为城守兵,倒也合适。”
“还有什么要求,趁着内阁以及户、兵两部的堂官都在,一并说了他。”
杜文焕:“回禀皇上,练兵所需,一为钱粮,二为军械。”
“军械,当以盔甲和火器为最。”
“同时,战车也要营造。我军骑兵匮乏,若是真的与建奴重军骑兵作战于野,相对而言,还是车营更为合适。”
不出朱慈烺所料,说到底还是这些东西。
“钱粮的事,朕来想办法。”
“军械,让工部左侍郎郭都贤,专职督造军械。”
“臣遵旨。”工部堂官不在,由内阁首辅史可法代为领旨,稍后再传达给工部。
朱慈烺:“战兵,能多练就多练。”
“另外,再挑两千兵出来,交给吴甡,充作督师标营。”
吴甡到西南去,手里没有直属部队是肯定不行的。
正如崇祯十五年,孙传庭从狱中开释。
崇祯皇帝问:爱卿此番剿贼,有什么要求?
孙传庭:五千精兵足矣。
崇祯皇帝想了想,五千精兵是真没有,只有五千京营兵。
就这,孙传庭赴任三边总督时,还是从那五千京营兵挑了一部分,充作标营。
就任后,又在陕西三边招募了一部分精壮编入标营。
直属部队,必须要有。既是保护自身安全,也是震慑宵小。
杜文焕听的直肉疼,不过,他清楚,皇帝这样也是无可奈何的办法。
除了京营,别的地方也调不出像样的兵来。
“臣遵旨。”